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共30题,60分)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2.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

2、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 )a西周 b秦 c唐 d清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4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 b西周 c秦朝 d西汉5.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 )“问鼎中原”“烽火戏诸侯”鲁国大夫季氏违背礼制,公然“八佾舞于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

3、b c d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 行省制度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a. b c d.7.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8.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

4、促使专制产生b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9.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0.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1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

5、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2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13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西汉初 b_唐朝 c宋朝 d明朝14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6、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15(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16.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17.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

7、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18一位十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 )a秦末农民战争 b唐中期安史之乱c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19. 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 b c d2

8、0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21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2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9、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23.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 b访贫问苦 c监察官吏 d缉捕侦查24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 )a设置殿阁大学七以备顺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25.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

10、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 ( )a图 b图 c图图都是 d有待考证26.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种制度应该是(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元代的中书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27.“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处,领以亲信、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家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b. c. d.28

11、. 明史专家吴晗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a b c d2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

12、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30.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

13、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 据张帆中国

14、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2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5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5分)33阅读下列材料:(9班、10班必做、17班18班不做)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

15、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政治文明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 1234567

16、89101112131415aaabbadbdbdaad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ccbccacadddcbc二、主观题答案 31、具体答案(20分)(1)(3分)对象:王族;(1分)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分)(2)信息:(8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2分);分封制崩溃;(2分)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2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2分)(3)制度:(6分)郡县制度、行省制度(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巩固了多民族国

17、家统一;(2分)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分)(4)特点:(3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1分)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1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1分)32、具体答案:(20分)(1)内涵:(8分)“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分)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2分)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2分)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分)(2)(8分)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2分)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2分)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2分)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2分)(3)(4分)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1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分)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1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1分)33、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