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_第1页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_第2页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_第3页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_第4页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1 青海2长云暗雪山3,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4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后世称赞其为“七绝圣手”,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一百七十余首,有王昌龄集。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祁连山。 4穿:磨破。 【赏析】 这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雪山”,是指祁连山,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上千里。“青海”以及“玉门关”,都是具体地名。三个地点,跨度数千里,展现了一个

2、无比辽阔的画面:从青海飘过来的云,弥漫在祁连山上,以至于使千年积雪都不那么耀眼了;雪山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再向西走上很远,就可以见到玉门关。 这两句,使全诗的视角极为广阔,横贯东西数千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边塞诗,这两句加强了诗歌“豪壮”的感觉。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 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面临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吐蕃在青海地区,突厥在玉门关外。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范西方、北方两个强敌,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两句诗,既是景色描写,也是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实写。景色描写,与军事形势的描写浑然一体,渗透着复杂的感情:边

3、疆的广阔、苦寒,戍边生活的艰苦,但同时,戍边将士又充满豪情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融合在开阔、苍茫的景色里。 第三、第四句,从远景拉回到近景,并水到渠成地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强有力地概括了边境战争的残酷。“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对战之艰苦。“穿金甲”,已经暗含着战斗之外的其他可以想见的因素,比如壮烈牺牲,马革裹尸,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胜败得失。 但是,即使铠甲磨穿,将士们的壮志却愈发强烈。“不破楼兰终不还 ”,强有力地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将前几句的悲苦一扫而光。所有的阴霾消失殆尽,豪壮尽显。这一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总体看来,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颇有节奏。第一、第二两句,重在描绘一个无比广阔的境界,其间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军事和感情方面的内容。第三句,有明显的转折,视角突然具体化,而且表露出感情色彩。第四句,强烈的感情呼之而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整首诗的风格是豪壮有力的。虽然也有悲的成分,但并不占主导。毫无疑问,战争是艰苦的,“黄沙”句对此有生动的描写,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将士们能够豁达地承受战争,所以整个句子给人的感受是乐观的、雄壮有力的。最后一句,是在深深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持久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定的誓言。 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在本诗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