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四 向“距离”挑战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四 向“距离”挑战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四 向“距离”挑战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向“距离”挑战,一,二,三,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历史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进入推广使用阶段。 2.主要表现 (1)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汽车。 (2)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一,二,三,3.历史意义 全世界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自主思考促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的重要发明是什么?它发

2、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提示: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二,三,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历史条件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电动机、发电机的相继问世。 2.基本状况 (1)19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发明家开始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研制通信装置。 (2)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随后,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 (3)1851年,英、法成功铺设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1866年,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4)1876年,美国人贝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机,并建立了电话公司。,一,二,三,(5)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成功。 (6

3、)1916年,马可尼完成了短波试验,从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一,二,三,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发展历程 (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成为20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 (2)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 2.重要影响 (1)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等各个领域。 (2)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探究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影响 材料导入 材料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剧增,信

4、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商店、网上商场、网上商城大量涌现,人们在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网上购物正以其商品信息量大、可选范围广、成本低、消费者主动性强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正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 材料二1983年9月22日,美国洛杉矶市警察逮捕了两个青少年,伦欧斯钦是优秀的大学生,卡宾是出众的中学生。他们用了整整一个夏天向美国的大型计算机网挑战,结果,不仅打入了许多大学和一些智囊团的计算机,还打入了国防产业和军事设施的计算机。他们作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的第一批犯人被逮捕。 摘编自黄顺基、李庆臻大动力科学技术动力论,当堂检测,探究点,互动探究 (1)材料

5、一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示:(1)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 (3)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当堂检测,探究点,名师精讲 互联网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 (2)影响:积极方面,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

6、、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消极方面,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总之,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当堂检测,探究点,典例剖析 【例题】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发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

7、.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没有任何影响,当堂检测,探究点,当堂检测,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解题指导: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互联网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是否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排除a、b两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所以此题答案为c项。 答案:c,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给交通工具带来革命性飞跃的重大发明是() a.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b.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c.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d.电动机的广泛应用 解析:从19世纪70年代起,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交通

8、工具发生革命性飞跃的表现之一,c、d两项均与交通工具的变革没有内在联系。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2.在1888年9月12日的德国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请你猜猜车上的男人可能是() a.史蒂芬孙b.富尔顿 c.莱特兄弟d.卡尔本茨 答案:d,3. 一百多年前,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触冰山沉没。沉没前发出了刚刚研发的求救信号sos,使七百多人获救。这些人获救得益于使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 a.无线电b.有线电话 c.电视d.互联网

9、 解析:无线电在20世纪初已经发明,而且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送信息,a项符合题意。d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线电话当时在游轮上还不能安装,电视当时也还没有发明,排除b、c两项。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4.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 () a.b. c.d. 解析:电话、汽车、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而电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5.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兴起管理性和技术性的工作种类快速增加。出现上

10、述变化的根源是() a.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加快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6.下列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b.推动了影视事业的发展 c.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解析:采用排除法。当前国际政治的特点是两极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a项。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

11、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联系所学知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就有,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项中的“学科越来越少”表述错误。 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8. 有学者认为,“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下列能典型反映信息社会到来的是() a.信息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b.网络技术的出现 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d.证券行业的成熟 解析:“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信息”强调的是信息的作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12、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其成为经济的增长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故a项正确。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9.某校一个班级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分成三组了解两百余年来人类科技发展的三项典型成就,在他们的报告中分别出现了以下三句话: 第一组: 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是从18世纪中叶以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第二组: 恩格斯说:“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第三组: 比尔盖茨说:“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探究点,当堂检测,请回答: (1)第一组同学涉及的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把这一事件称为工业革命,它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 (2)第二组中,“电的应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