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年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三)历史【考查范围:古代东西方文明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彷徨】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全部答案写在本试卷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
2、固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答案】b【解析】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西周时期贵族的宗法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
3、“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利了赋税征收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错误,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3.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a.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 已经威胁到皇权专
4、制c.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 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内阁权势有所提高,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故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也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议定由皇帝决定,故排除acd三项;4.明朝大明律共30卷460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注重协调行政关系c. 政府重视商品经济d. 形成完备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
5、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加强对文官、武官、大臣等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5.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a. 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 提尚地方彳了政效率c. 防止地方割据d. 维护民族团结【答案】【解析】元朝不仅是建立行省制,
6、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划,这是有效遏制地方势力割据的措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b选项错误,这样做起不到这样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的问题。6.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
7、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7.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a. 皇权渐趋衰弱b. 封建制度完备c. 内阁作用突出d. 君主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危急之际,改朱批,行蓝批”可知在特定情况下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处理国事,体现君主集权的加强,排除a,d项正确。材料体现是特定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体现君主集权加强,而非
8、封建制度完备,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等相关信息,排除c。所以选d8.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 抑制土地兼并b. 发展商品经济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政府强化社会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故a项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户籍控制的目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
9、错误;材料未涉及调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9.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l,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答案】【解析】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
10、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10.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a. 已用于军事和战争b. 开始用于民俗活动c. 主要是起助燃作用d. 主要是配制中药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伏火矾法”“ 掘坑,烟渐起”可知,当时的火药是用于点火助燃的,故c项正确;
11、火药用于军事是从唐朝末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与民俗活动无关,且也不能证明这时候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药方的内容,故d项错误。1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汉字的发展演变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规范统一和书写简便的字体更有利于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对汉字演变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明由繁到简的原因,排除abd项。12.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
12、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计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3、求。材料一考试之制,其起源是颇远的。直至东汉顺帝之世,郡国所举的人,实在太不像话了。左雄为尚书令,乃建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家法,指所习的经学言。在唐以前,至多只是取才的一途罢了。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唐时,考官和士子交通,还在所不禁。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把考试)看做唯一拔取人才之途,怕还是宋以后的事,明清继之,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做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銜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
14、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精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学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答案】(1)变化:考试制度越来越严格,逐步变成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原因: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加强中央
15、集权的需要。(2)变化:从以科举为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作用。认识:考试制度把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公正合理性,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详解】(1)材料中“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把考试)看做唯一拔取人才之途”“考试关防,日益严密”,表明中国古代考试制度越来越严格,逐步变成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其原因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16、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变化:材料中“视科举为正途”到“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体现了晚清选官制度从以科举为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的变化。影响:材料中“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宫员”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开设“经济特科”“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作用。认识:围绕“考试制度的优点或缺点”回答即可,例如,考试制度把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公正合理性,有利于社
17、会重学风气的形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
18、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答案】(1)中国繁荣原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大分流”原因: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西欧工业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