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_第1页
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_第2页
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_第3页
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_第4页
论古代汉语“而”字的用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而”字之用法摘要:在古汉语(文言文)中,“而”用法比较复杂,它有两个读音 r和nng;它在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关键词:读音用法;特殊用法用法;教学具体应用“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而”字用法比较复杂。到底“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呢?为了考察古代汉语中“而”字的词性,对“而”字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对“而”字进行了一番整理,将“而”字的用法做了以下分析。1、 而的读音及用法1、作r的用法(一)颊毛,象毛之形(描绘毛的样子),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

2、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蒲松林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译: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三)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表示承接

3、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4、”。 6.表示范围,相当于“只”、“唯独”。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不担心(财物)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心贫困,而担心(人心)不安定。” 7.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8.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9.目的关系译为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

5、有谁不懂得礼呢?”2、作nng字,通“能”。(一)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二)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三)在漢語大字典中还有几个辞源“而”的解释:1、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2、代词3、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才” 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二、几种特殊用法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

6、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2、“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诸葛亮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才停止。3、“而况”译为“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苏轼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4、“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译:不久之后就把吴民作乱的事情向朝廷请示,按当时的律法诛杀了这五个人。三、如何在中学语文中教学及应用学生在六年级开始慢慢接触文言文阅读,在初中阶段阅读量开始增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师课堂教授中更加轻松有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先分析句子的成分,掌握语境,根据人物的性格,历史环境,逐步理解文章!四、结论 而”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