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部分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必考内容,总 览 概 述,一、现代世界,专题十五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向分析,网络构建,知识重构,热点素养,专题训练,考 向 分 析,网 络 构 建,知 识 重 构,关键词: 薄弱环节、“一战”、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_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客观:俄国具备_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_”激化了社会矛盾。,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政党,帝国主义,一战,(2)经过 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推翻_统治,出现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_两

2、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_:提出了从_转变为_的任务;争取以_方式取得政权。 “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_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_政权。,沙皇专制,临时政府,四月提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平,彼得格勒,苏维埃,(3)结果 颁布_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_人民的解放斗争。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和平法令,社会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规律:十月革命的四个特点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认识: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传导型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要以社会主义模式去清除

4、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跟踪训练 1(2018武邑中学一模)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暴力夺权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指明了俄国革命方向和途径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当前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项正确;a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材料只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和平夺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c,2(

5、2018广东二模)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 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

6、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项。,关键词:战时;直接过渡;市场;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_;工业工业_;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_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考点二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余粮征集制,国有化,共产主义,(4)评价 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上的胜利。 消极许多措

7、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军事,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_。 (3)特点:利用_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自由贸易,市场,跟踪训练 3(2018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

8、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d,【解析】从材料“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就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a、c两项错误,工业化是1925年开始推行的,故b项错误。,4(2018山东省猜题卷)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

9、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俄国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抛弃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才会出现在文中“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而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c项中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排除;d项发生斯大林时代,排除。,关键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_。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_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考点三“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斯大林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行政手段,3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_。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11、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_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工业化,计划经济,拓展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跟踪训练 5(2018肇庆三模)“一五”计划期间 ,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解析】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

12、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项正确;a项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项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6(2018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d,【

13、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项正确。,关键词:自主权、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 1三次改革,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斯大林,赫鲁晓夫,集体农庄,玉米,农产品,个人副业,军事,加速发展战略,政治体制,苏联,2苏联解体 (1)过程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_”事件后苏联国

14、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1991年12月_,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根本原因:“_”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_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_”战略。,八一九,阿拉木图宣言,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和平演变,认识: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

15、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跟踪训练 7(2018株洲二模)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 a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解析】“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失败,a项正确;投资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和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a,8(2018高考押题卷二)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

16、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在由国家计委编制下达的工农业生产计划中,就包括了约4000个产品品种,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国企承担全部物资供应b不存在市场交易的现象 c计划经济体制很完善d企业可支配权力太小 【解析】由材料“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企业利润的83%左右由国家直接或间接支配”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计划经济的程度是很高的,因此留给企业的自主性就很低,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全部”,b项中的“不存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两项;c项“很完善”明显表述不当,排除。,d,热 点 素 养,一、通过考查十月革命过程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

17、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018海南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b,【解析】据材料信息“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故选b项;土地政策的变化发生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排除a项;二次革命已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临时政府的阶级

18、基础是资产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排除d项。,(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c,【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19、说明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与材料信息“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不符。,二、通过考查苏联工业化的过程,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2017全国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d项正确;a项错在“苏俄”,排除;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

20、不符,排除。,(2016浙江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个体农户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资产阶级和地主已不存在。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c,三、运用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理解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苏联经济体制调整的原因及调整产生的影响。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因为建立在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而斯大林模式因为超越了生产力实际使其弊端不断暴露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可运用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的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容。,(2018江苏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