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2页
(3年高考2年模拟)山西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纲要求,1.商业的发展:商周至明清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及宋 代市场的变迁;古代城市的演变及特征;古代外贸的发展历程、特点 及影响,2.土地制度:商周及春秋战国以来土地制度的演变,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战国以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明朝“海禁”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考点呈现,考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自主学习,一、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商朝: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

2、.秦汉: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5.宋元 (1)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商业空前繁荣。 (2)元代: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 (1)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图解历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二、市的变迁,走出误区“市”“草市”“夜市”“晓市”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和场所

3、,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晓市”即早市,这两者都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图解历史古代“市”“坊”的发展演变,三、城市的发展,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新兴大城市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 说法。,思维升华古代中国城市发展

4、变化的规律,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3)两宋:同亚非许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清代只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为目的。,概念阐释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

5、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题一探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史料呈现 史料1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2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合作探究,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梦粱录 史料3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6、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谢肇淛五杂俎,读史指导 (1)史料1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2)史料2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3)史料3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提示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史料3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提示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主题二

7、探究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史料呈现 史料1下面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史料2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 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 等地。,读史指导 (1)史料1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功能突出。,(2)史料2中“店铺、朝廷

8、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3)史料3说明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这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汉到明清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提示城市的职能从政治和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涌现出一大批

9、工商业市镇。,史论归纳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特点及影响,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10、(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3.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

11、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

12、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考点集训,1.(2019河北承德质检)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汉、唐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日中为市”的限制没有被打破,故a、b两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出现了夜市、晓市等,“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朝晚于宋朝,故d项错误。,c,2.(2017课标)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

13、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a,答案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当时争霸战争频繁,但并没有在各地普遍出现巨商大贾,故可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c、d两项均可排除。,3.(2017课标)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

14、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答案b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排除a项;c、d两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4.(2018课标)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15、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答案b本题考查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观察图文材料,据所学知识可,郑和下西洋是政府组织的一次远洋航行,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贡献的奇珍异兽看作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本质上说明了明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既未反映海禁政策,也没有反映传统观念的更新,且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d两项错误。,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自主学习,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16、。,2.商周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3)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战争频繁加速其形成。 (2)形成: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弊端:土地兼并。,概念阐释均田制 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前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实施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均田制下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其中桑田可世代相传,限制其买卖;露

17、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政府授田于农民有年龄、性别限制,且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其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至唐中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激烈,曾受田的农民或逃亡或沦为佃农,均田制最终瓦解。,图解历史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知识延伸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1)国有:“官田(公田)”。,(2)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 主、士族地主)。 (3)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自宋代起,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

18、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 形式。,(4)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建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特别是明清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使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二、“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首倡。,4.发展 (1)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19、展。,知识归纳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

20、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图解历史三种主要经济政策的关系,走出误区误认为“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特别是限制民间与外国的交流,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包括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教材补遗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田亩税,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

21、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主题探究“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史料呈现 史料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2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合作探究,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2、 史料3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读史指导 (1)史料1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2综合反映出明代实施“海禁”政策的目的,即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事实上则是朱元璋“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反映。,(3)史料3“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为贼”,可见有中国商人参与

23、了寇患,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观点,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提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考点集训,1.(2017课标),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a,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据表格信息可知,

24、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a项。b项与表格信息不符;c、d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2.(2019湖南永州模拟)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答案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

25、项错误;从六朝商人诗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富商也涉及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3.(2018河南洛阳质检)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a,答案a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必然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

26、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西方入侵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项错误。,4.(2018湖北八市3月模拟),答案b材料中的四道谕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通商,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设榷关增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闭关政策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商并重,且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上表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 a.设榷关增收入 b.政策具有灵活性 c.闭关政策松弛 d.实行农商并重的政策,b,记识记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

27、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3.“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4.“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框架,单元优化提升,一、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纵横拓展,1.经济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主

28、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2.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跟踪训练1(2019河北衡水联考)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它反映了唐代(),b,a.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b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兴建水利工程,说明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