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女子头饰赏析,青丝感触的风情,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 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美发出名的。 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宫时,以一头绝好的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从当皇后到太后都不骄纵,真正做到了母仪天下,她得享天年,但后世的声名倒不如横死的飞燕姐妹响亮,大约还是应了那句话吧!,青丝如诗,古代文献中记载女子发式多到浩如烟海,同样,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发钗、步摇、发钿、华
2、盛。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 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但凡女子都是爱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爱的发饰既可以是南齐潘妃价值连城的宝钗,也可以是喜儿妹妹的二尺红头绳。,”自古美人同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历史沿革,头饰种种,异族风情,青丝典故,能指和所指,窥一斑见全豹: 通过小小的女子头饰透析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她的历史文明延续几千年而不断,先进思想流传几千年而不枯,艺术精华播撒几千年而不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艺术精华,是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从“羊大为美”到美的真谛: 古人造字
3、认为“羊大则美”。其实,把“美”字拆开来看时,会发现这个简单的汉字中竟蕴含着复杂而又极其深刻的含义,这些含义却正是美的最基本要求。 “羊”在是古代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性格温驯,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为人类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博爱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尤其是“领头羊”的精神更是现代人所崇尚的精神。 “大”是象形字。古人在造字时已经赋予了“大”字丰富的内涵,四肢撑开、正面站立的一个人则为“大”字,也就是做人要做“大”人,怎样做一个“大”人?那就是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是人们共同的追求
4、,自古以来,人皆爱美,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内外兼修,是美的真谛!,石笄,骨笄,新石器时代,笄(ji)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用来固定发髻,有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人面纹玉笄,1986年浙江余杭墓葬出土。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时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笄,新时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发箍高11cm,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人头饰,4.5厘米,陕西神木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商代骨笄 (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商殷时期,商代玉梳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通长13.7厘米 厚0.2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料黄褐色。扁条
5、形。由上至下渐细,端呈扁尖形。笄头饰一大钧喙、臣字形目、一足、短尾上卷的奇形犬。,商代玉笄,黄玉笄商8.50.8厘米,黄玉质,作扁圆长条形,上粗下细,通身光素无纹。,本件造型呈菱形锥状;顶部有凹槽玄纹,玉身分为三节,以便于横穿绳时固定绳位之用。菱形的制作较少见。质地为青玉带苍斑,转呈深青色,其中顶部受沁为暗红深咖啡色。,玉笄商8.80.9厘米,春秋早期,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高3.8厘米,宽2.5厘米,最厚1.8厘米,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春秋时期,玉人头饰,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插笄、穿短衣长裙的妇女(河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国玉人),人物头上的卷型发饰,形似牛角
6、,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战国时期,云纹玉梳,青色,体扁平,略呈梯形,梳背平直,转角圆滑,厚度至齿口渐薄。二十二齿,尖处薄锐,梳背两面皆阴刻云纹和斜线纹,出自墓主头部,长9.6厘米,中部厚0.4厘米,齿口宽6.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华 盛,汉,让你明白为什么形容盛妆要用花枝招展这个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金冠饰,西晋.金冠饰,高14.5厘米,展幅17.5厘米,重37.4克,1957年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马头鹿角金饰、牛头鹿角金冠饰,北朝马头鹿角金饰、牛头鹿角金冠饰,这种冠是鲜卑贵族妇女戴的步摇冠,当头部摇动时,叶片随之颤动。
7、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出土。,辽宁北票县燕墓出土。,十六国,步摇,嵌珍珠宝石金花蝶头饰,隋代,长11.47厘米、宽8.3厘米,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唐代,银镀金嵌宝蝴蝶钗,蔓草蝴蝶银钗 唐代,长35.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锤碟成型。双股。钗作叶片状歧首。钗面在镂空蔓草纹上饰以蝴蝶状纹样。钗面与钗身之间有8字形交花及苞蕾。,古代女子的梳妆真是一场盛事,银镀金嵌宝蝴蝶钗,唐.镀金银簪,长17.5厘米,西安市西郊电缆厂出土,西安市文物库房藏。,唐.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用厚0.2-0.4毫米的薄金片锤錾刻而成。1983年江苏扬州市区出土,现藏扬
8、州市博物馆。,唐.鎏金银钗,银质,通体鎏金,共出土四枚,高37厘米,1956年陕西西安南郊惠家村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金镶玉步摇】,五代十国,高28.3厘米,安徽合肥西郊出土。,霸州首次发现呈“北斗七星”排列北宋古墓群中的发簪挖耳勺发簪,可以从头上取下挖耳朵,简直是精妙的多功能发明!,宋代,宋朝的银饰总是细致而不张扬 那个时代的女人宋朝的银饰总是细致而不张扬,那个时代的女人,习惯低眉顺目地悄声细语吧。,宋 金发簪,金发簪,长6.2-8厘米,1985年河北易县大北城窖藏出土,。,宋 白玉凤首笄长10.8厘米,白玉质,笄身细长,笄头透雕一凤首,元代,顾固冠是元代贵族妇女戴的一种装饰性高帽。它是
9、用桦树皮围合成的长皮筒,用针线缝在一起,一般是不及一尺,外面包裹着色彩艳丽的花绸,上面缀以饰珠、饰片等物。 在蒙古秘史中,“顾姑冠”蒙古语称为黑塔,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这种高冠,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元亡后,这种首饰失传。,顾固冠,元金飞天头饰,横8.8厘米,飞天迎风翱翔,头戴宝冠,面目清秀,双手前伸作献物供养状,屈右腿,帔帛裙带飘曳,身下祥云为柄,结构巧妙。,金飞天头饰,元金蜻蜓头饰,横7.7厘米,蜻蜓的头
10、胸腹均经横压、捶打,卷成筒状造型,立体感强,制作手法细腻,形象真实,腹下留出两条针柄,别插方便。,明代的四蝶银步摇更加精巧细致,让人一下想起那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样的金凤簪是属于明朝哪一位妃嫔的呢,平常人家能拥有这样奢华的物品么?,明代的金龙簪,明代,明代佛手如意银簪,镶珠宝鎏金银簪、金簪和鎏金银簪,碧玉簪,嵌宝珠翠发簪,和合二仙岫玉簪,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形托底,
11、花瓣、花叶各自形成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作。,玉分心 明96厘米,玉挑心 明长11.7厘米,摇钱树镏金银簪(明),平升三级白玉簪(明),明代镶密蜡凤簪,付簪饰鳖甲 (明治末期华族所用发饰具),金凤钗,金凤钗,饰品,明,1972年1月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夫妻合葬墓出土,通高22.8厘米,金,江西省博物馆藏,明楼阁人物金发饰,高5厘米,长9.5厘米,重90.5克,1958江西南城益庄王示厚烨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明楼阁人物金簪,宽5.5厘米,重73.9克,1958年江西南城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
12、馆。,明楼阁人物金簪,高5.5厘米,长8.5厘米,足长15厘米,重119.15克,1958年江西南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明 -楼阁人物金簪,清朝,也是清宫之物,清代白玉笄,清朝头饰,此件发簪以银簪为中心,上部由珍珠穿成花朵形状,花朵中缀以红璧玺,周围附有翠叶三片,使其更加俏丽多姿。,清珍珠发簪,清朝宫廷里流传下来的银镀金嵌宝福禄簪,钗身部分都已经弯曲了,清代福在眼前烤蓝簪,清代铐螂梅花小银簪,蝴蝶银簪,牡丹花蝴蝶银簪,水仙花银簪,民国,民国的梅花银簪,民国的龙升贵子: 龙头发螂彩双喜银簪,头饰种种,头饰种种,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
13、凤凰、孔雀的形状。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关于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发 簪,簪:,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
14、、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发簪式样,发簪名,凤簪,点翠头面,清代镂雕“荷花如意”纹白玉发簪,清中期 和田白玉如意簪,银簪,银镀金镶宝石碧云点翠花簪,青铜发簪是2003年08月武汉黄陂盘龙城发现的6座六朝古墓中的文物之一,清代料器头簪欣赏,簪子头部,珊瑚花饰簪,耳挖簪子又名一丈青,小户人家的银簪,仕女簪花图轴,清,金廷标绘,绢本 图中精致的家
15、具、富丽的陈设所构筑出的典雅高贵的环境,表明此图表现的是宫廷女子日常生活的景象。梳妆打扮是贵族妇女每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图绘晨起的女子对镜理妆的情景。她为了取得良好的照镜角度,不禁起身而立,双目注视着桌上的铜镜,同时,左手缓缓地往云鬓上插玉簪。情节生动,人物举止自然,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准确传神的艺术表现力。,古代妇女的头饰之中,还有一种名叫“发钗”的饰物。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
16、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发钗,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雕花银钗,独特的金钗(正面),(背面),为明代妇女所戴的金
17、玉挂佩、珠玉发簪及发钗。,翡翠凤发钗,缠花发钗,梅花银钗(清),小户人家的钗,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花钿,“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白居易长恨歌,清代点翠嵌宝石蝠蝶花卉钿子。长:29厘米阔:16.5厘米,宋代女子双蟠髻发式饰花钿,“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待情谁与共,沮融残粉花钿重”。李清照蝶恋花,据传说,花钿起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其他女子见其新异,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
18、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新奇的美容术岂能久为宫庭垄断,最终还是传至民间,成为当时妇女美容的一种时尚。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词“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花钿:是一种额饰 ,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温庭筠南歌子,图案,花钿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近来反映唐宫生活的电视剧不少,无论是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杨贵妃,在前额上都有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小饰物,有的就像用
19、颜色点了个花点,那就是所谓花钿了。,花钿的颜色丰富多采,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都是指的这种希罕饰物。,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现
20、在用的不干胶,但却比不干胶的粘贴强度高。,颜色,使用,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
21、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步摇,句中的步摇是用金银珠翠錾花镶嵌做成鸟禽蝴蝶花卉等形状下垂穗状物插在发髻上妇女行走时能摇曳生姿是盛唐妇女的装束。,“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金步摇的另一种款式:,金镶玉步摇,著名的金步摇,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卷 中戴步摇的女性,共绘就了六位女子,其中贵妇打扮的,头上梳着高髻,鬓边插着花朵,装饰着簪步摇钗,脸上又晕染蛾眉,眉间贴着金黄的靥子,穿着低胸上衣,外罩薄纱。,簪花仕女图唐代画家周昉作,汉代女爱双鬟步摇发式(
22、据女史箴图),唐代贵妇帔子凤发式饰步摇,唐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明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唐代宫女头戴凤衔,饰玉珠步摇,戴冠:古代妇女和男子一样,也戴冠帽。 冠的作用和帽子不同,古人戴帽,主要是为了御寒,而戴冠则为了装饰。,戴冠,在妇女的冠饰中,最贵重者当推凤冠。所谓凤冠,就是在冠上缀以凤凰。以凤凰饰首的风气,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以后沿袭不衰。 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的,是宋以后的事情。,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凤冠,清代皇后朝冠,明朝孝靖皇后的凤冠,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红宝石
23、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金冠(顶部),明代金冠,金冠,御冠,明1958年7月北京定陵出土,通高24厘米,金,北京市定陵博物馆藏。,云纹金束发冠金簪,明正统四年,冠长14.3厘米,宽5.6厘米,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冠白玉,高6.5厘米,纵长9.5厘米,横宽6厘米,簪长10.4厘米,有褐斑,簪碧玉。圆雕,冠呈长方体,并有玉簪贯穿。1971年江苏苏州毕沅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宋.玉发冠,戴凤形回鹘冠的妇女,唐代妇人髻发式戴花冠,明代寿同日月凤冠,梳子不但具有梳发的功能,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妇女的八大发饰之一。因此,形成了插梳之风,到了唐代便盛极一时,且这种插梳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 从文献记载看
24、,当时的辞作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栉( zhi4) :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插梳,“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粉” “镂银梳钭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该梳是一传世品、纯银雕铸,历经一千多年仍保存基本完好。梳长115、宽75厘米,共有33根梳齿,它的造型设计古朴自然,别具一格,并溶汇了古代的民俗内涵之大成。梳背上方造型模仿七件古代兵器,其七根竖杆为四方形,均錾刻着细腻花纹,梳背呈弧形月牙状,中间透雕镂空,梳背双面的两端均镂雕着飞行的蝙蝠,形象逼真,动态优美。梳背两面各镂雕镌刻着4个圆形篆书寿字和3个长形寿字,
25、梳子的背脊处与竖插的七根兵器杆之间镌刻着13朵火焰纹。按照古时的习俗,梳子上的模仿兵器则意味着“杀气”,它可以辟邪镇妖、逢凶化吉。同时,还有固发护身的作用,其编幅图案则以“蝠”、“寓”、“福”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两种不同形状的寿字则祝愿人们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整个梳子造型和图案象征着福运拱寿,吉祥祝福之意。,唐代传世银梳,刻有花鸟图案的唐代金梳,半月形宋代银梳,唐代金梳,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唐代 张萱 捣练图 头戴梳篦的仕女,唐代妇人蛮鬟椎髻发式,戴花插梳,俄罗斯国家珍宝馆藏品 权利与欲望的世界 银、金、蓝宝石、钻石、制成。10.0*17.0厘米。JMS,这发簪是1800
26、年左右制造的。,角形发簪1764年制造,1891年,罗曼洛夫王朝的珍贵王冠。王冠的女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俄国著名大诗人普希金的孙女索非亚。,它呈流畅的半月型,镶嵌有822颗钻石和72颗红宝石,在灯光的映照下璀璨夺目,令人叹为观止。最独特的是,王冠的其中一部分还可以巧妙地拆卸下来,用作胸针和头簪。,古罗马的骨发簪,日本江户时代簪,日本古簪,年前古苏美尔人的黄金头饰,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曾经诞生过人类最早的文明公元前5千多年前的苏美尔文明,它要比已知的埃及、中国、希腊、印度的文明还要早,因此有人说历史是从苏美尔人开始的。还有学者考证出苏美尔人创造过27个世界之最:最早的车轮、最早的船、最早的文字等等
27、。,两河流域的文明在经历了苏美尔、亚述、巴比伦文明后逐渐式微,以至于断绝 。,这与中国显然不同,譬如,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我们的文明不曾断裂和失落过,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是从远古的文明绵延而来,历史上一个个外来入侵的文明都像百川归海似地被同化到了中华文明的大河中来,尽管许多外来文明是战胜者和征服者,但最终的胜利者还是中华文明。如果我们把“文化”看作是一个民族的“基因”,那么可以说任何王朝、制度、体制、社会无非是这个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手段。那么文化的独特性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本质特征,文化的胜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有关青丝的典故,华夏衣冠初始,结发为夫妻,截发留客,花
28、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小轩窗、正梳妆,群仙液,剔发出家以答君心,华夏衣冠初始 殷商时期的古人就开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国之人何谈尊严。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结发为夫妻 古人谓青年男女成年为结发和及笄,结发夫妻是指原配。汉时苏武出使匈奴,临行时作诗与妻子道别: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29、再相见已是白头。相传汉代葬仪有个风俗,妻子不幸早殃的话,丈夫会把婚礼时用的梳子一掰两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结发之妻。虽是仪式,透着情长。,在辍耕录中有这样的故事: 元初重臣平章阔阔歹和他的侧室高丽氏感情很深,后来,平章死了,正室的儿子朵儿赤要把她收房,高丽氏立誓不从,朵儿赤给丞相伯颜送礼后,得到了命高丽氏嫁给他的圣旨,高丽氏仍然不从,当天夜里翻墙逃走,到一座庵里剔发当了尼姑,伯颜得知后大怒,派人把她抓回来,严刑拷打,都事刘正卿求情道:“谁没有妻子,谁又见得能和妻子相守到死,现在有这样守节的人,真是幸事,怎能治罪呢?”受尽凌辱的高丽氏终得以为亡夫守节,宁愿抛却宝马轻裘的生活,选择剔发出家伴枯灯长卷,还是因为一个情字吧!,剔发出家以答君心,截发留客古人最早使用假发的记载见于周礼中。传说鲁哀公在城墙上见到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废旧材料建筑改造方案
- 车贷业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合同
- 餐饮品牌加盟与运营管理合同
- 岩石开挖施工方案
- 别墅庄园管理方案
- 特斯拉裁员面试题及答案
- 腹腔镜胆结石术后护理
- 育苗大棚装修方案(3篇)
- 秘密法考试题及答案
- 2026版《全品高考》选考复习方案生物0525 非选择题强化练(二)含答案
- GB/T 15684-2015谷物碾磨制品脂肪酸值的测定
- 百灵达x32数字调音台说明书简体中文
- GA/T 947.2-2015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系统第2部分:执法记录仪
-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编写规定
- 喷雾干燥器课程设计终稿
- 2023年潍坊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小讲课教学设计课件
- 酸化土壤改良技术规范DB50-T 1146-2021
- 英威腾GD变频器调试说明
- 季节性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常用)
- 仓库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