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节 大气层,和平号爆 炸的残骸,授课人:华淑琴,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讨论大气层的重要性,读图分析大气 层温度的垂直变化,读图分析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变化,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层,地球,亚里斯多德的猜想与伽利略的设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猜想: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四个壳层组成的,这些壳层之外的宇宙是由神秘的、纯粹的第五种原质构成,他把它叫做“以太”。,大气的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登山,你想他们有什么体会,越到高处气温越低,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
2、,展开想象,没有了大气层?,大气的作用,保温 防外来天体袭击 形成天气变化 声音传播 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在爬山时,当我们越爬越高,气温会怎样变化?气温随高度一直这样变化吗?,思考,读图: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P51页的表格。,大气的分层,1,2,3,4,从地面到12千米处,12千米到55千米,55千米到85千米,85千米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
3、、中间层、暖层和外层。,你知道“五层”大气,各层的高度和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吗?,查阅资料,对流层,平流层,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对流层天气变化强烈,对 流 层,对流层位于近地面,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的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人类活动最为密切。对流层中空气分布相当均匀,这是由于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中的太阳光,并将这部分光转化为热能,使之内部发生强烈对流的缘故。对流层内温度随高度向上递减。对流层的高度分布不均匀,赤道地区有16-18千米,两极仅为8-1
4、2千米。,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热空气密度小上升,冷空气密度大下降,形成了对流,对流运动,冷,热,冷,对流运动,练习1,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 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练习2,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热空气上升在冷凝管上遇冷下降, 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使冷藏室内温度 较均匀。,思考,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地球的大气层造成影响?,2、神州五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飞行高度最近点200公里,远地点340公里,最远点343公里,绕地球一圈需要
5、90分钟,请问它在大气层的哪一层飞行?,总结:1、大气的垂直分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对流运动强烈。因此又叫高 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2、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 厚度 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 乎全 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3、对流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
6、的一层 2)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 现象复杂多变, 3)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 一层。 4)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 之间,大气温度在55千米-85千米以内,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在85千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 2、从相片中观察到阿尔卑斯山山顶是白雪皑皑,而山下则泉水淙淙,鸟语花香,试解释这一现象?,迅速上升,降低,-842500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课后巩固,3.大气圈由高到低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气温逐渐升高 B.气温逐渐降低 C.密度逐渐增大 D.密度逐渐减小,C,4、底层大气的
7、厚度不均,一般地说:_地区较厚,_地区较薄,其原因在于:,中纬度,高纬度,中纬度地区热量多,温度高,对流强烈到达高度就高。,5。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大气温度的最低值出现在离地面( ) A、12千米处 B、55千米处 C、85千米处 D、105千米处 6、在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中,可看出,大气温度变化的曲线呈( ) A、“C”字型 B、“L”字型 C、反写的“3”字型 D、“M”字型,C,C,7、大气层有_作用。 8、大气温度的_分布的,在_以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_以上,大气温度随_而迅速上升。 9、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为_之间。 10、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
8、是( ) 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C,保护,垂直,85千米,85千米,高度的增加,-84 -2500,11、大气分层的依据_. 12、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_、_、 _、 _和_等五层,同时根据大气的密度随大气的高度的增加而_,所以一般也认为距地表5000千米外为真空。 13、_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减小,对流层,14、大气垂直分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 A、高层大气 B、电离层 C、平流层 D、对流层 15.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9、、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 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 C、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C,D,16.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 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17.对流层中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 ) A.0.6度 B.7度 C.3度 D.6度 18.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 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A,D,B,19.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 中,错误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 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热层中的氧原子,全部吸收了大于0.175微米 的紫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 条件。,C,20.读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 (1)图中A层是 层,其气温变化特点_,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因为 ; 。 (2)B层是 ,适合于高空飞行,为 、 。 (3)C层是 ,其大气运动特点 。 (4)D层是 。,显著的对流运动,充足的水汽,对流,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中间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技术创新与物流行业协同发展路径报告
- 深度解析:2025年教育大数据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应用
- 2025年储能技术多元化在储能电站建设领域的应用与产业链协同效应报告
- 2023浙江“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试题附参考答案
- 2023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计价与控制试题与答案》
- Unit+5+On+the+road+Developing+ideas+Writing+a+postcard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二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节能型临建设施施工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家居建材市场门店转让及市场运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融资租赁合同管理主要措施与资产配置优化
- 2025版房地产项目设计承包合同标准范本
- 2025年国家电网招聘电工类-本科、专科(官方)-第五章公共与行业知识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合辑-单选题)
- 传媒公司劳动合同2025年
- 2025年设备人员 试题及答案
- 《消毒技术规范》课件
- 护理学导论(第二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1年06月江苏泰州市兴化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宣传材料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课件
- 电力公司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施
- 无菌术(asepsis)专题知识
- 洛神赋(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 FZ/T 25001-1992工业用毛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