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故知新: 生态鱼缸为什么要放在有光的地方?密闭的环境中,各种生物所需物质如何得到?,问题探讨: 为什么热带雨林不需要施肥而农田需要经常施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及时反馈:,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 D

2、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 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 形式存在?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 进入生物群落的?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CO2 、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 大气? (5)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中循环的?,问题讨论:(参照图思

3、考讨论),CO2,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思考讨论:,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等来构建碳循环的过程模型:,草 大气中的CO2 兔 鹰 细菌、真菌,思考?,C循环的图解,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碳循环的特点:,(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_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4、动是从 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2、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O2,CO2,及时反馈:,探究活动(案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实施计划: 4、实验结果的分析: 5、实验结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施计划:实验前的准备阶段,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过程(一),实验过程(二),探究

5、活动: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4、实验结果的分析: 5、实验结论:,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还原糖,A1 B1 A2 B2,黄色 (深)蓝色,砖红色 蓝色,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破坏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关注社会,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概念,2、CO2增多的原因,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3、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 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以有机物形式流动,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全球性,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课后调查: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调查你身边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具体事例;并寻找可行的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写一份调查报告。,碳的循环过程,京都议定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