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费斯汀格简介及主要著作 Leon Festinger(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继Kurt Lewin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最著名的贡献即是在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其理论建构的主要来源起先是和他的学生隐身在一群信众之中,研究他们的认知失调。这些信众相信在某一日会有大洪水到来,他们的守护者会驾着飞船来解救他们,带他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对此Fest
2、inger和他的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假设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并假设他受到信仰的约束,因而采取不可挽回的行动。如此一来,假如在最后他有无法否认的证据显示自己信仰之错误,那么这个人不会消沈下去,反而会产生更坚定不遗的信念。而Festinger他们的观察结果也正如之前假设一般,当预言会有大洪水的日期到来了,没有飞船也没有洪水,一些坚定不移的信众(可能辞了工作、变卖家产),反而更相信这样的信仰,以此来弥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之后又和Merril Carlsmith进行一项认知失调的实验,他们要求受试者做一件无趣的工作,结束后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在于对于工作有趣与否的预期,是否会影响之后的工作效率?而
3、这些人士属于无预期组,并请他们告知下一位受试者这个实验很有趣,以形成他们的预期。在这些受试者中有些被给予1美元,有些给予20美元,并被问到这件工作是否有趣?这个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后所给予的酬金,会不会减少认知失调(一件无趣的工作,却被要求告诉别人这是有趣的工作)的冲突,而认为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得到1美元的人之中,较多人认为工作是有趣的,根据解释: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说谎;而得到1美元的人,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这个工作是有趣的,以减少认知失调的情形。 根据上述的一些实验结果,Festinger归纳出人类在处理自己信念受到挑
4、战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会进行一些处理。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一、个人年表 1919年5月8日:出生于纽约市,父亲为刺绣工厂厂主。 1939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进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在Lewin指导下,从事心理学研究。 1940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2年取得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应聘为爱荷华大学副研究员。 1945年任罗彻斯特大学飞机驾驶员甄选训练中心统计专员。 1945年参与Lewin于麻省理工学院所主持的团体动力研究工作。 1
5、945-1955年:担任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史丹佛大学、以及纽约美国社会研究院新学院教授。 1955-1989年: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9年: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二、著名理论 Festinger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比较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
6、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 (二)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三、著作专书
7、 1956年:WHEN PROPHECY FAILS 1957年: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认知失调理论ISBN:7533842671.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22页,248页. 开本:, 20cm. 中图法分类:, B842.1. 读者对象 1962年:Deterrents and Reinforcement:The psychology of insufficient reward 1964年:Conflict, decision, and dissonance 冲突、决策和
8、失调 1980年:Retrospections on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回顾认知不协调理论 译自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个研究 你是否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处境,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说一些与你态度或个人观点相悖的事?很有可能你确实经历过。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经历。当你那样做的时候,你的真实态度或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什么也没有吗?好吧,也许真的没有。然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出于实验要求被迫发表一篇演说,而所要求的观点或立场恰
9、与他(她)自己的意见相左,那么演说者的观点会转向被迫接受的立场。 在20世纪50年代初,各种不同的研究将这种观点的转变解释为两个过程的结果:第一,在脑中演习演讲过程;第二,试着往有利于给定立场的方向考虑。早期的理论认为,为了完成这项在脑中进行的任务,被试会使自己确信那种将采取的观点。为了使这种推理更进一步,补充的研究被处理为提供被试金钱回报以让其作出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令人信服的演说。他们预期,回报越丰厚,演说者的观点转变也会越大(这听起来很合逻辑,不是吗?)。然而,就像很多常识难以预测人类行为一样,研究结果刚好相反。比起微薄的利益,报酬越多,所产生的态度改变越小。若用当时流行的学习理论(如操作性
10、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等)来解释,这类结果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几年之后,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才解释了以上的矛盾结果。认知指任何心理过程,如思想,主张,知识单元,态度或者信念。不协调就是指不一致。因此,费斯汀格指出,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此时,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适和压力,其程度取决于这种不协调对你生活的重要性。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 费斯汀格的理论来源于紧随1934年印度地震后广布
11、全印度的谣言报道。谣言预测,在灾区之外还会有地震,而且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这些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费斯汀格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要传播如此具有毁灭性的耸听危言。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也许谣言并非增加焦虑而是确认焦虑。也就是说,即使住在危险区之外,这些人仍然非常恐惧。这样就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对自身恐惧的认知与缺乏恐惧科学证据相抵触。所以散播将有更大地震的谣言就能确证他们的焦虑,减少他们认知的不协调。他们是先有感觉和行为,然后再设法将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之相吻合。 理论的提出 费斯汀格创立了一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你的公开立场通常会与你的个人观点或信念大体一致。所以,如果你相信“X”,而
12、公众立场为“非X”,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的不适。然而,假如你知道支持“非X”的理由显然由压力、报酬的许诺或者惩罚威胁所确证,这种不协调就会有所削减。你越将不一致的行为视为出自己愿,你的不协调程度就越深。 有一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认知不协调的不快,就是改变你的个人观点以使它和行为一致(即改变立场)。费斯汀格认为当不协调较大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也越多。考虑一下,假如有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在公众面前发表与你真实观点相反的立场,并且你同意了,然后假定其他人也对你作出同样要求,但是给你很少的酬劳,尽管此事不值得一为,你仍然同意了。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不协调更大呢?按照逻辑,在酬劳较少的条件下你的认知更不协调
13、。因为你态度的前后矛盾缺少充足理由。因此,按照费斯汀格的理论,你的个人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会改变更多。我们来看看费斯汀格(在助手詹姆斯.卡尔史密斯James.Carlsmith的协助下)是如何检测这个理论的。 方法 假想你是一个报名参加了心理学入门课的大学生,其中一门课程要求你本学期作为被试参加3小时的心理实验。你核对了公告栏,上面贴有众教授和学长们正在从事的各类研究,然后你选中了一个持续2小时有关“行为测量”的实验。如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这项由费斯汀格与卡尔史密斯设计的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不能泄露给被试的,否则会使被试的行为发生严重偏差从而导致结果无效。原来的被试组包括71名心理学专业低年级男性学生
14、。 你在约定时间来到实验室(在这里,实验室是只是一个普通房间),你被告知这项研究耗时1小时多一点,所以在日程表上只能定为2小时。由于还有一点剩余时间,主试告诉你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在访问被试在实验中的感受,然后要求你在实验结束后与他们谈谈,然后你被授予第一个任务。 在你面前放了一只内装12个线轴的盘子,你被要求将盘里的东西全都转移到桌上,接着把线轴重新放入盘中,再弄空,再重装,以此类推。你必须单手操作,速度自便。当主试一边掐秒表一边记录时,你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半小时。然后盘子被移走,主试给你一块钉有48个小方钉的木板。你现在的任务是把每个方钉顺时针转1/4圈,然后如此重复长达30多分钟!如果这
15、听起来枯燥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这刚好就是研究者的意图。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分实验的目的在于让每个被试产生统一的消极观点。你也许同意这个目的毫无疑问已经达到了。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后,实验才真正开始。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中。在控制组,被试在完成任务后被带到另一个房间中被问及他们关于刚完成的实验的反应。其余被试则被引诱入实验更玄妙的操纵中去。在那个任务之后,主试假装解释实验目的似的告诉他们,他们每个人都属于被试组A,在操作前没有任何提示信息。而B组中的被试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收到一个描述信息。他接着说道,B组中的被试所获悉的信息是任务很有趣,而且要由一个本科生作为已完成任务的被试来传达信息。必须记
16、住,以上这些都是幌子,以使随后研究中更关键的部分看起来真实可信,也就是说,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后主试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后,他继续说道,现在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麻烦事,他有些尴尬地解释道,那个通常给B组传达消息的本科生刚好病了,现在B组有个被试正在等待,而他们很难临时找个替补。接着他很有礼貌地问该被试是否愿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个被试传达信息。 研究者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会给其中一些被试每人1美元,而另一些被试则有20美元。被试同意后,主试给他一张标有“给B组”的纸条,上面写着“这很有意义,我得到了许多乐趣,并且过得很愉快,这很有趣,很令人兴奋。”然后被试得到1美元或20美元,并被带到接待
17、室去会见所谓新来的“被试”。他们被独自留在接待室20分钟,随后主试返回,感谢他的帮助,并把他带到访问室,就像控制组的被试一样,问他关于那项任务的真实想法。 这整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预算共有3组,一组为了1美元关于任务的态度撒谎,一组为了20美元撒谎,而控制组则如实相告。由于程序错误,其中11名被试没有列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所以每组共有20个被试。 结果 研究结果反映了在最后访问阶段每个被试对那个枯燥任务的真实感觉。研究者要求他们按以下方式评估实验。 1、这项任务有趣吗?按从-5(极其枯燥无味)到+5(非常有趣)评分。0分意味着任务中性,既非有趣又非乏味。 2、你对完成这
18、类任务的能力了解多少?按010评分。0表示自己一无所知,10表示对此了如指掌。 3、你认为本实验任务有什么重要价值吗?按010评分。0表示毫无科学价值,10表示表示很有研究必要。 4、你是否想参加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按-5(明显不想参加)到+5(明显想参加)评分。0表示感觉中性。 访谈中回答的平均值列在表1。问题1和问题4的设计是为了验证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两个问题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极其显著。与先前研究对此的解释和我们用常识预期的情况相反,比起另两组被试,为1元钱对此任务撒谎的被试表现得更喜欢这项任务,这个发现既反映在第一个直接问题中,也反映在第一组被试对参加同类实验更强烈的意愿上(即问题
19、4)。 表1.每种实验情况下访谈问题的平均值 问题 控制组 1美元组 20美元组 1.这项任务有多令人愉快(5到5)* -0.45 1.35 - 0.05 2.有多了解 3.08 2.8 3.15 3.科学价值 5.6 6.45 5.18 4.参加同类实验* -0.62 1.2 -0.25 与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假设有关的问题(207页) 讨论 用费斯汀格的话来说,认知不协调理论是指: 1、如果说服一个人去做或去说一些与他个人观点相反的事时,他就会有一种改变观点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倾向。 2、引起公开行为的压力越大,上述趋势就越微弱。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个理论。费斯汀格对此
20、的解释为,当人们表现出前后态度不一致(如说谎),但有充分的理由(20美元)这样做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个较小程度的认知失调。因此便不会感觉到有改变其观点的特别强烈的动机。 另一方面,对其矛盾态度没有充分理由(1美元)的人会感到更多的认知失调,故而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会更彻底地改变其态度。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问题和批评 费斯汀格本人就曾预期到那些理论受自己新观点威胁的早期研究者会企图批判他的结果,并提出一些其他的解释(如本章之初讨论的心理预演或想出一些更好的理由)。为了反驳这些批评,真被试对新
21、来“被试”撒谎的过程被录进磁带,然后由两个独立的毫不知情(1美元或20美元)的评估人评判。统计结果显示,这两组被试谎言的内容和说服力都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对此结果唯一明显合理的解释就是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了。 自从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证实了认知不协调理论以来,研究者们纷纷改善而非拒绝这项理论。这些不同改版由库伯(Cooper)和法西奥(Fazio)(1984)进行总结,他们将认知失调中态度的转化过程分成四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这种态度矛盾必须产生人们不愿有的消极影响。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被试不得不对同学撒谎以说服他们参加一个非常枯燥的实验,这样就产生了所要求的消极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你
22、恭维某人衣服漂亮而你其实对其根本无法容忍时,你对衣服的态度不会改变。 第二步,被试必须对这种消极影响负有责任感。通常这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如果你自己对消极结果做出态度改变的选择,你会体验到认知不协调。然而,如果某人强迫你那样做,你就不会产生对行为的责任感,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虽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文章标题用“被迫应允”这个词,被试实际上还是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愿。 经证实,生理唤醒(第三步)也是认知不协调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费斯汀格认为不协调是一种不适的紧张状态,它驱使我们改变态度。研究表明,当被试自由地表现出态度的矛盾时,他们确实有生理唤醒的体验。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没有测
23、量被试的这一指标,但可以可靠地假定,生理唤醒确实出现。 最后,也就是第四步,被试必须意识到,生理唤醒是由态度矛盾引起的。在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试所感到的不适应该被轻易和显然地归因为自己对同学了撒谎。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并且被大量引用的心理学原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由两个基本过程引起:一个是劝说由其它人积极活动以劝服你改变态度,另一个就是认知不协调。 近期应用 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背景确证了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理论和结果。其中一项有趣的研究让被试评估在一次(弗吉尼亚)州长竞选中险胜的当选者和被淘汰者分获的票数(贝根Beggan
24、和阿里森Allison,1993)。结果表明,被试明显高估获胜者的得票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效果逐渐增加。根据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此结果表明,当一位竞选者的胜出成为事实时,被试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就会达成认知一致性。 一项另一领域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确实可能为了较少的回报工作得更为努力。挪威的研究者发现,在完成简单任务时,获得低报酬的被试要比得到高报酬的被试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斯瓦尔多Svartdal,1993)。这可以用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一个变式来解释,就是说,你对一项任务难度的认知将取决于你所获得酬劳数。你会假设报酬付得越多,任务也应该越难。 最后,基于费斯汀格
25、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学的艾洛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和桑塔.克鲁斯(Santa Cruz)合作完成,其研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冒险性行为。性活跃的学生被要求制作一张关于避孕套如何减少感染爱滋病危险的录象带。在做完录象带之后,一半学生被要求分组讨论为什么大学生要抵制使用避孕套,并引用他们自己不用避孕套的经验。换句话说,这些被试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总是坚持刚才录象带中所提倡的观点。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矫饰,其它参与制作录象带的学生则没有进行以上的讨论。当给所有学生买避孕套的机会时,比起仅制作录象带的那组,矫饰组中有92%的学生说他们每次性交时都用避孕套,而另一组中只有55%
26、的人这样报告,但这里没有要求他们公开承认态度的转变。这是一个认知不协调理论应用的典型范例。你越是被迫面对你的信念和行为间的矛盾,你越会感到认知不协调。因此你就越有改变行为的动机。作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积极倡导者,阿伦森强调了认知不协调理论在真实生活中改变人们行为时的重要性,他解释道:“我们大多数人终日做着矫饰行为,因为我们会自我蒙蔽,但如果有人来强迫你面对这种行为,恐怕你就无法对此付之一笑了。”认知失调理论概要 摘自 认知失调理论 郑全全译人类努力在观点、态度、知识、价值之间建立内在的协调、一致及和谐,这就是说,存在一种朝向认知间协调的驱力。1. 成对元素可能存在着无关、协调或失调的关系。2.
27、如果两个元素彼此没有什么含义,那么,这两个元素就处于无关的关系。3. 在单独考虑两个元素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一种失调关系之中。4. 在单独考虑两个元素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一种协调关系之中。从这些定义出发,我们表明了一系列暗示着认知失调存在的情境:1. 在两个或更多个备择物之间做出选择之后,几乎总存在着失调。相应于拒绝备择物的积极特征的认知元素,以及相应于选中备择物的消极特征的认知元素,同所采取行动的认知元素是失调的。相应于选中备择物的积极特征和相应于拒绝备择物的消极特征的认知元素,同相应于所采取行动的认知元素
28、是协调的。2. 通过提供奖励或威胁进行惩罚,努力引发出与内心观点有差异的外在行为后,几乎总存在着失调。如果成功的引发了外在行为,一个人内心的观点同有关行为的认知是失调的。如果不能成功的引发外在行为,那么,内心的观点同这个人的行为的认知是协调的,但没有获得奖励或遭到了惩罚的认知,同他行为的人认知是失调的。3. 强迫或偶然接触新信息,会产生同已有认知相失调的认知元素。4. 群体中公开表达的分歧意见,导致了成员的认知失调。其他成员一般是喜欢自己的人所持一个观点的认知,同这个成员所持有的相反观点是失调的。5. 当发生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具有如此大的强制力以致需哦有人产生了一致的反应时,会在一大批人身上产
29、生相同的失调。例如,产生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确凿无疑地证明某个广泛拥有的信念是无效的。迄今为止,我们把失调和协调定义为“全或无”的关系即如果两个元素彼此是有关的,那么,他们的关系或者是失调的,或者是协调的。对于失调后协调的程度,我们提出了下述两个假设:1. 两个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的失调或协调的程度,使这两个元素重要性的直接函数。2. 两个认知群组之间存在的失调程度,是处于失调状态的两个认知群组之间所有关系的甲醛比例的函数,每一种失调或协调关系,都按照该关系中所涉及的元素的重要性而加权。从有关失调程度的这些假设出发,一系列操作上的含义看来很清楚了:1. 决定后失调的程度,使该决定的中的重要性和为选
30、中备择物响度吸引力的递增函数。2. 当同样对于选中和未选中备择物特征的相同认知元素的数目增加时,决定后试跳得的程度就减少。3. 如果说允诺的奖励或威胁要进行惩罚,或者刚刚足以引发出外在行为,或者刚刚不足以引发出外在行为,强迫性服从所产生的失调程度便最大。4. 如果引发了强迫服从,那么,随着奖励或惩罚的程度的增大,失调程度也就增大。5. 如果没有引发强迫性服从,那么,随着奖励或惩罚的程度的增大,失调的程度也就增大。6. 随着同一个观点相协调的已有认知元素数目的增加,由其他表达分歧意见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就减少。这些认知元素或者是相应于客观的、非社会的信息,或者是相对于有关持同样观点的其他人的认知。7
31、. 随着一个观点的重要性,随着该观点与声称有分歧意见那个人的相关性,以及随着声称有分歧意见那个人的吸引力的增加,来自其他人的意见分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也增加了。8. 这个人的观点同声称有分歧意见的那个人的观点之间差异越大,由此,相应于两个认知群组之间处于失调状态的元素数目越多,失调程度就越大。现在,我们看到了说明该理论的核心假设的要点:1. 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的压力。2. 减少失调压力的大小,是已有失调程度的一个函数。这些假设自然是我们考虑减少失调的方法。有三个主要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1. 通过改变失调关系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元素。2. 通过增加同早已存在的认知相协调的新的认知元素。3.
32、通过减少失调关系所涉及的元素的重要性。把这些思考应用于实际情景中,导致了下述结果:1. 通过增加选中备择物的吸引力,减少未选中备择物的吸引力,或同时操作两者,可以减少决定后失调。2. 通过把选中和未选中备择物的某些特征知觉为相同,可以减少决定后失调。3. 通过减少这个决定各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减少决定后失调。4. 如果引发了强迫性服从,通过改变内心的观点,使之同外在行为一致,或通过扩大所涉及的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可以减少失调。5. 如果没有引发强迫性服从,通过加强原有内心的观点或通过把所涉及的奖励或惩罚降到最低程度,可以减少失调。6. 失调的存在导致了追求能提供与现有认知元素相协调的认知的新信息,
33、而避免有可能增加现有失调的新信息。7. 当在失调中所涉及的某些认知元素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时,通过改变行为,于是直接改变了这个认知元素,可以减少失调。8. 被迫或偶然接触可能增加失调的新信息,常常导致该人在努力避免增加失调时对所接触到的新的信息产生错误的解释和错误的知觉。9. 由其他人表达分歧意见所产生的失调,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其他人改变其观点,通过拒绝有分歧意见的其他人而减少。10. 失调的存在,将会导致寻求那些早已赞同这个人想要建立或维持的认知的其他人,也会导致发起沟通和影响过程,以努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11. 只有表明通过改变观点从而减少了这个人的失调程度,加之于一个人身上的
34、影响在产生观点改变方面更有效。12. 在彼此互相联系的许多人都产生同样失调的情境中,通过获得社会支持来减少失调是非常容易实行的方法。为了对该理论的简要概述做一总结,我们对于人们努力减少失调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如下;1. 努力减少失调的效果,将取决于在失调中所涉及的认知元素对改变的抵制,取决于能提供新的、与现有认知相协调的认知元素的信息的可获得性,或取决于能提供新的、与现有认知相协调的认知元素的其他人的可获得性。2. 一个认知元素对改变的主要抵制来源,是这些认知元素对“现实”的反应程度,以及这个元素同许多其他元素所处协调关系的程度。3. 在两个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程度的失调,相等于两个元素中具
35、有较少抵制的那个元素对改变的抵制力。如果失调超过了抵制力的程度,具有较少抵制的那个元素将被改变,由此减少了失调。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简述和举例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贴 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 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他进而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1)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2
36、)是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了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他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上,突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对于认知不协调的条件,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
37、三种:(1)不相干。此时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例如“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吃早饭”与“我对足球不感兴趣。”(2)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3)不协调。此时“如果考虑到这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的情况,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出它的正面假如从y产出非x,那么x和y就是不协调的”。例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两者就是不协调的。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就认知不协调的强度而言,他认为,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它取
38、决于两个方面:(1)是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2)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可用公式表示: 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不协调程度 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
39、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这三种解决途径是从“知”、“行”角度入手,来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的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个体选择减少失调的具体途径,认知不协调理论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例如,一对父子开车外出,发生了车祸,父亲当场死亡,儿子的情况也十分危急,儿子被很快送到医院,实施手术抢救,当医生走入手术室见到这个病人后,突然大叫:“我不能做这个手术,这是我的儿子。”这种情况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发生,如果这个病人的父亲已经在车祸中丧生,病人就不可能是医生的儿子。至少在想到医生是病人的母亲之前,他们会这么推理。如果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部管理办法模板
- 军事传播管理办法
- 军港管理办法修订
- 农业用火管理办法
- 农垦安全管理办法
- 农村制度管理办法
- 农村水井管理办法
- 农用资料管理办法
- 农行双录管理办法
- 农险投诉管理办法
- 九招致胜课件完整版
- 2014年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诊治指南
- YS/T 617.1-2007铝、镁及其合金粉理化性能测定方法 第1部分:活性铝、活性镁、活性铝镁量的测定 气体容量法
- GB/T 1972-2005碟形弹簧
- 保育员三级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画册设计工作计划模板
- 送达地址确认书(诉讼类范本)
- 东北地区玉米施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 图文全文解读2022年发改委发布《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PPT
- 钢铁中日材料对照表
- 涟水县高沟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工作手册》(共5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