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干知识回扣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知识串联,主干梳理,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教材补遗】 外戚干政现象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2)唐朝 问题: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其控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影响: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节度使,(3)宋朝,通判,地方开支,藩镇割据,积贫积弱,(4)元朝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宣慰司,【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
3、”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六部,【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 (4)宋: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书门下,中书省,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4、)汉朝:实行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不重才能。 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明清:科举制。 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孝廉,门第,隋炀帝,中央集权,【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考点一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 (1)特点 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5、,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免,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行省制)。,(2)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史论结合】 史料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解读史料中图为西周分
6、封制;图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问题史料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何趋势?,【答案】呈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考点二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
7、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分割相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解决了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论结合】 史料1(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2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解读(1)史料1信息“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
8、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秦汉时期,君主的权力受到了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 (2)史料2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问题(1)依据史料1、2,分析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 (2)据史料2,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答案】(1)趋势: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2)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方面,分工明确,提
9、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方面,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考点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史论结合】 史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
10、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第一个省略号后到第二个省略号前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第三个省略号后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
11、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 (1)概况: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2)特点 组织独立,
12、自成系统。 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3)评价 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史论结合】 史料1
13、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受公卿奏事,举劾按幸。监御史,秦官,掌监郡。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史料2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
14、“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解读(1)史料1主要阐述了秦朝监察体制的确立以及古代监察体制的运行及作用。 (2)史料2主要阐述了汉代刺史制度的推行与作用。 问题(1)结合史料1,写出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 (2)据史料2,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答案】 (1)名称: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评
15、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背景:疆域的极大拓展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豪强和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刺史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强干弱枝);刺史位低权重。,明考情,考题1 2018全国卷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
16、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考题,【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排除a、b两项。,考题2 2018全国卷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
17、的统治,【答案】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藩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特别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镇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员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袭扰、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藩镇间互相牵制,有利于唐朝统
18、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考题3 2018全国卷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宰相出身的比较及差异,材料中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出身变化很大,祖辈是高中低级官员的宰相数量都在减少,祖辈无官职的宰相数量增加,体现出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强,这是宋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宋朝彻底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文官政治的转变,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a项与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化学(第4版)课件 第14章 酸碱平衡
- 志愿服务精神教育与实践
- 少儿播音直播课件
- 健康素养监测方案
- 健康小卫士:赶走细菌我能行(中班)
- 颈椎与脑部健康课件
- 公积金常规业务操作指南
- 2025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护士健康科普比赛策划与实施
- 预防疫情课件
- 《蚯蚓》课件-生物学-自然科学-专业资料
-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课件
- 医疗物联网标准与规范-洞察分析
- 高二-粤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新材料》课件
- GB/T 30102-2024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
- 更换阀门施工方案
- DB43T 876.10-2015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0部分:评价规范
- GB/T 29038-2024薄壁不锈钢管道技术规范
- 2024-2025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义务教育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羊代放牧合同书2024年
- 医疗废物焚化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