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1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第十四单元,第2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栏目导航,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代表 林则徐:编译_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核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_,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四洲志,世界形势,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_、李鸿章、左宗棠。 (3)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

2、技以自强”的思想。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曾国藩,3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_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实行_制度;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君主立宪,(2)康梁维新思想 代表: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

3、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_。 实践:创办学堂、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发动“戊戌变法”运动。 历史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孔子改制考,人民,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

4、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b,1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托古改制。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

5、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3评价 (1)进步性: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例题】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写到:“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在梁启超看来,“物竞天择”说() a验证了晚清社会革新趋势 b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c扭转了晚清社会发展进程 d改变了中国社会落后面貌 解析结

6、合题意可知梁启超认为“物竞天择”说应该顺应时势加以变革,才能够生存,故a项正确;结合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可知b项“肯定”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救亡改革活动没有扭转晚清社会的局势,故c项错误;改变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a,1“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7、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d,解析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a项没有体现托古改制的意图,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逐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非铲除封建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制度变革,而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主要意图,故d项正确。,2(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

8、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b,解析材料体现了冯桂芬对官员任命的看法,没有体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内容,故a项错误;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涉及内容为政治领域,超脱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范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c项错误;材料京官们反对的是选官的建议,不是变法,故d项错误。,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物质基础:第一

9、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_的逆流。,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尊孔复古,(2)兴起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 (3)内容 提倡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青年杂志,民主与科学,(4)性质:一次资产

10、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5)影响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_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俄国_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_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2)表现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_,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1919年,李大钊发表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

11、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创办_,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者,工人补习学校,20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说“孝”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促成上述言论产生的历史因素,不包括() a民国初年共和徒有其表b反对尊孔复古逆流的要求 c清王朝的腐朽反动统治d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 解析从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可以推测此项运动为新文化运动,

12、发生于1917年,此时民国处于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时期,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时清王朝早已灭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与民主自由思想传播关系密切,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新”在何处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

13、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是西方民主和科学。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例题】“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解析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

14、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宣传,已经对封建思想构成了实质上的挑战和冲击,故b项错误;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原有的阵营发生了分化,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故d项正确。,1(2018山西孝义摸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在此他强调() 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15、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陈独秀对人性的推崇与呼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生之真相”与“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这两者跟民族的独立与解放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陈独秀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正确。,d,2新文化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代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

16、振兴 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 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 解析新文化运动并未完成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运动,并未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倡导人性、思想的解放等信息可以看出它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并未说明要创立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c,【典例1】(2017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

17、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 【规范答题】a,【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典例2】(2017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18、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材料表明,“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规范答题】b,【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1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d

19、,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以往的革命都未解决“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即未真正解放国民的思想,而非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强调应当解放思想而非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阐述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认为思想革命有利于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共和制度,故d项正确。,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

20、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是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

21、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评述。其截然相反的背后,又有何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嬗变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由“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即可得出;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地位等分析。(2)第一小问,应注意“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用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可以证明这一点,注意“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用新文化运动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小问相同点是都希望中国引进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3)要结合两则材料,归纳影响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答案(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

22、建宗教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2)“五四”以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文化,其实质是在用新文化批判旧文化。相同点: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 (3)认识:文化嬗变受经济政治影响并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嬗变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嬗变在批判与创新中发展。,1(2017北京卷)

23、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a,解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2(2016全国卷)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选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d项错误。,c,3(2016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