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_第1页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_第2页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_第3页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_第4页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一)产值结构分析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

2、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

3、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

4、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总体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符合产业

5、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具体看,三次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还有很大的调整优化空间。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的“三二一”结构。长期以来,重庆市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出下降幅度远大于就业下降幅度,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的局面;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差,52.8%的产出仅容纳了21.31%的就业人数;第三产业相对较协调,就业比重为43.96%,但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二)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低重庆市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优势得不到发挥,特色产业产量效益不高。笔者认为造成农业低效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和经营

6、方式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农村工业化起步进展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许多农产品仍以小规模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且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二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所需的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没有得到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等应用效率低,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保鲜、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不协调。(三)“三大经济圈”内部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别显著“三大经济圈”:都市发达产业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暗区、渝北区、巴南区9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包括万盛区、双桥区、茶江县、撞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

7、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12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9个区县(自治县)。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均衡是区域经济差距大的主要原因。重庆市40个区、县中,工业产值居前10位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占8个,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分别只有1个。14个国家级贫困县,且都集中在重庆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几乎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重点生产科研基地都布局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从产业生产总值来说,“一小时经济圈”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到总产值的8

8、0.29%,“一小时经济圈(重庆市以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南岸区、巴南区九个区为中心的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交通范围内所覆盖的14个区县,即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第二产业产值分别是东北翼、东南翼的5.41倍和16.47倍。(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偏小,产业结构内部发展层次较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严重不足,如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邮电业、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仍是重庆第三产业的主

9、体,中介机构、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二是主城与区县发展不平衡,区县严重滞后于主城。重庆一直强调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主城集聚了服务行业的各大部门,呈现一片大都市的繁荣景象。相比之下,周边区县的现代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与主城相差甚远。三是第三产业本应该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从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4.72%,仍然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五)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显著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存在着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呈现强化的趋势。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一是农业自身发展缓慢,重

10、庆目前的农业仍是一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所占比重小。二是重庆市现有工业产业关联度低、对农业辐射力不强,从第二产业内部看,重庆的工业主要是传统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同时,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传统食品、煤炭等工业,曾经发挥的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作用目前正在减弱,从而使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不明显,对农业和农民的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三、产业结构优化思路研究(一)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一是对于农业大县,要积极发展“一乡一产品、一县一产业”,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二是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结构,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生产,配套采用现代设施

11、和先进技术,促进加工、储运、营销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破解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短的难题,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四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健全技术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五是金融机构要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按功能,分板块、分层次,因地制宜布局支撑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一是“都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的中心,经济较发达,承载着整

12、个城市的主体功能,面临着产业的更新和产业的高级化趋势,适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地域辽阔,但经济总量小、缺乏有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和龙头企业,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渝西作为川渝黔经济带接合部,要充分发挥区位及地势平坦的优势,一方面要承接“都市经济圈”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企业和产业,并引进相关的配套企业和产业,培育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大足为代表的五金加工,荣昌、永川、潼南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继续做强做大,建设现代生产加工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仅万州、涪陵和长寿等少数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基本上形成了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基地、万州

13、化工基地三大化工板块为主,特色工业园区为辅的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依托良好的化工业基础优势,以现有的化工产业园为载体,继续做强做大化工产业,把该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渝东南、渝东北两翼边远的区县,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建议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加工转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让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首先,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各部门的服务效率,引导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二是逐渐消除服务业的地域差距,使整个大重庆的服务业水平得到

14、提高。其次,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重庆应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一是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二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社区服务、生态旅游、邮电通信等新兴服务业,带动广泛的相关服务业发展。三是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县,加大力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业等的发展,一方面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带动当地gdp增长,活跃当地经济。(四)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重庆市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和优化其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即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

15、缩小,直到传统部门也现代化,也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式所统治的过程。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一方面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加快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目标选择。参考文献:1、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重庆统计出版社,2008.2、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重庆统计出版社,2010.3、周晓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0.4、郭文杰,余瑞祥.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5(2).5、陈冬红,赫凤起.宁夏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7).6、谢晶,赵有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