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课件模板-009(共36)_第1页
儒门事亲课件模板-009(共36)_第2页
儒门事亲课件模板-009(共36)_第3页
儒门事亲课件模板-009(共36)_第4页
儒门事亲课件模板-009(共3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门事亲 课件模板-9,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虽三尺之童,皆知之矣。至于五实五虚,岂可以泛泛虚实用药哉?内经明言其状,如俗工不识何?此二证所以见杀于委靡之手也。坐视人之死,犹相夸曰“吾药稳。”以诳病家。天下士大夫亦诚以为然,以诳天下后世,岂不怪哉!夫一身犹一国也。如寻邑百万围昆阳,此五实证也,故萧王亲犯中原而笃战。,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如河内饥,而又经火灾,此五虚证也,故汲黯不避矫诏而发仓。此可与达权知变者论,不可与贪常嗜琐者说也。 故曰庸人误天下,庸工误病患,正一理也。 内经曰五实者死,五虚者亦

2、死。夫五实者,谓五脏皆实也;五虚者,谓五脏皆虚也。腑病为阳,易治而鲜死;脏病为阴,难治而多死。 经明言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者,五实也。,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五脏皆实之证也。五虚者反是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者,五虚也。脉细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泄利前后为肾,饮食不入为脾,此五脏皆虚之证也。夫五实为五脏俱太过,五虚为五脏俱不及。内经言此二证皆死,非谓必死也,谓不救则死,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其下复言将粥入胃则虚者活

3、,身汗后利则实者活,此两证自是前二证之治法也。后人不知是治法,只作辨验生死之断句,直谓病患有此则生,无此则死。虚者听其浆粥自入胃,实者听其自汗自利,便委之死地,岂不谬哉?夫浆粥入胃而不注泄,则胃气和,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是以生也;汗以泄其表,利以泄其里,并泄则上下通,上下通则五实皆启矣,是以生也。,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此二证异常,却不宜用。班氏所谓有病不服药之言,盖其病大且笃故也。 余向日从军于江淮之上。一舟子病,予诊之,乃五实也。余自幼读医经,尝记此五实之证,竟未之遇也。既见其人,窃私料之,此不可以常法治,乃可大作剂而下之。殊不动摇,计竭智穷,无如之何

4、。忽忆桃花萼丸,顿下七、八十丸,连泻二百余行,与前药相兼而下,其人昏困,数日方已。,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盖大疾之已去,自然卧憩,不如此,则病气无由衰也。徐以调和胃气之药, 粥日加,自尔平复。 又尝过鸣鹿邸中,闻有人呻吟声息,瘦削痿然无力。余视之,乃五虚也,余急以圣散子,二服作一服。此证非三钱、二钱可塞也。续以胃风汤、五苓散等药,各大作剂,使顿服,注泻方止,而浆粥入胃,不数日,而其人起矣。,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故五虚之受,不加峻塞,不可得而实也。彼庸工治此二证,草草补泻,如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竟无成功,反曰虚者不

5、可补,实者不可泻。此何语也?吁!不虚者强补,不实者强攻,此自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岂有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泄之理哉?予他日又思之五实证,汗、下、吐三法俱行更快;五虚证,一补足矣!今人见五实证,犹有塞之者,见五虚证,虽补之而非其药。,儒门事亲: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本当生者,反钝滞迁延,竟至于死耳!夫圣散子有干姜,寻常泻利勿用,各有标本;胃风、五苓有桂,所以温经散表,而分水道。圣散子之涩燥,胃风、五苓之能分,皆辛热辛温之剂也,俗工往往聚讪,以予好用寒凉,然予岂不用温补?但不遇可用之证也。 谤喙。咸欲夸己以标名,从谁断之?悲夫!。,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

6、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合,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 夫足少

7、阴,循喉咙,挟舌本,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喉咙之后。,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此数经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何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中经别第十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脾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儒门

8、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 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

9、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 其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易曰

10、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每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 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 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

11、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 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喉咽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先贤说五积六聚甚明,惟治法独隐。其言五积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

12、咳逆 疟,连岁不已者是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复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此五积之状,前贤言之,岂不分明。遍访医门,人人能道。 及问治法,不过三棱、广术、干漆、 砂、陈皮、礞石、巴豆之类。复有不明标本者,又从而补之。岂有病积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补之乎。至于世之

13、磨积取积之药,余初学医时,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为改辙。因考内经,骤然大悟。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王太仆曰达谓吐,发谓汗,夺谓下,泄为利小便,折谓折其冲逆。 此五者,五运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与五积若不相似然。盖五积者,因受胜己之邪,而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胜己者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肝之积。得于季夏戊巳日;心之积,得于秋庚辛日;脾之积,得于冬壬癸日;肺之积,得于春甲乙日;肾之积,得于夏丙丁日。,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此皆抑郁不伸而

14、受其邪也。岂待司天克运,然后为之郁哉?且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食,或停温、凉、热、寒之饮,或受风、暑、燥、寒、火、湿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方寸大而去之。不幸而遇庸医,强补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积。 夫肥气者,不独气有余也,其中亦有血矣。,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盖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热药散之则益甚,以火灸之,则弥聚。况伏梁证有二,名同而实异,不可不详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肠胃之外,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痈;其一伏梁,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风根,不可动,动则为水溺涩之病。此二者,内经

15、虽言不可动,止谓不可大下,非谓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气者。,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举世皆言寒则痞,内经以为湿则痞。虽因饮冷而得,其阳气为湿所蓄,以热攻之则不散,以寒攻之,则湿去而寒退矣。 息贲者,喘息愤而上行也。此旧说也。余以谓贲者,贲门也。手太阴之筋,结胸里而贯贲,入贲,下抵季胁,其病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手心主结于臂,其病胸痛息贲。又云肺下则居贲迫,肝善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两胁 为息贲。,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若是言之,是积气于贲而不散。 此灵枢说五脏处,言此贲自是多,故予发之。贲豚者,贲与奔同。铜人言或因读书

16、得之,未必皆然也。肾主骨,此积最深难疗,大忌吐涌,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予尝以独圣散吐肥气,疑之以降火之药调之。又尝治痞气,万举万全,先以瓜蒂散,吐其酸苦黄胶腥腐之物三、二升,次以导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剂等药调之。,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又尝治息贲,用瓜蒂散,不计四时,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炉,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齐行。此病不可逗留,久则伤人。又尝治贲豚,以导水通经,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后百行,次用治血化气磨积之药调之。此积虽不伤人,亦与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属阳而无形,亦无定法。故此而行之,何难之有?或言余之治积太峻。,儒门事亲:五积

17、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予曰不然。积之在脏,如陈茎之在江河。且积之在脏,中间多着脂膜曲折之处,区臼之中;陈茎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湾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积之在脏,理亦如之。故予先以丸药驱逐新受之食,使无梗塞。其碎着之积,已离而未下。 次以散药满胃而下。横江之筏,一壅而尽。设未尽者,以药调之。,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惟坚积不可用此法,宜以渐除。内经曰坚者削之。今人言块癖是也。因述九积图,附于篇末,以俟来哲,知余用心独苦久矣,而世无知者。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 酒积,目黄口干,葛根、麦 之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噫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者枳壳、牵牛。 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儒门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