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简介#参考资料_第1页
洛带古镇简介#参考资料_第2页
洛带古镇简介#参考资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洛带镇概况 1、地理位置洛带镇位于天府之国四川成都的腹心地带。成都市东郊,龙泉山南麓,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17公里,南距龙泉驿区府所在地龙泉镇10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立交桥接口4公里,距成南高速黄土出口5公里,北距成渝铁路线洪安火车站7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规划范围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1,北纬3039。2、环境条件洛带镇辖区总面积为43平方公里,地形东高西低,丘陵山区23平方公里,平坝20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550米,最高海拔836米,最低处海拔514米。境内属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候温和,光温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6.1, 最低气温一4.8,最冷月(一月)均温

2、5.7,最热月(七月)均温 25.0,年日照时数1027.6小时。有效积温10为5450度,年内四季分明,春来较早,夏长秋短,无酷暑严寒,无霜期累计年平均280天。常年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921毫米,但夏多冬少。镇东有一玉带湖,面积220亩,储水量120万立方米。全镇处于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带,又是成都平原下风下水地带,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镇内有200多口年代久远的古水井,一般35米深即可取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3、自然资源 全镇广植果树,丛林掩映,无大中型工矿企业,更无污染型企业。全镇林地面积22491亩,林地覆盖率35.33%(丘陵地区林地覆盖率55.6%),绿化率99.6%,退耕还林22

3、22.4亩。镇东有三峨山,位于龙泉山北段,为川西平原东面的绿色屏障,山上有红豆木、古柏、松树、桂花、香樟等树种树龄大多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10余株红豆树最珍贵,据传是客家先民清初入川时从广东带来的红豆种点播于此,经精心培育护理,才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的,是客家先民念念不忘原乡的历史见证和寄托相思的象征物。山上的玉带湖常年被花与果环绕,是休闲避暑的旅游胜地。4、社会经济洛带镇镇域面积为4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山区3个,坝区5个)、3个社区,113个村民小组(山区39个,坝区74个)。总人口30617人,总户数11638户,其中农业人口25527人,户数7886户。镇区建成区面积1.17平方公

4、里,人口10020人,其中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26.72公顷。镇域经济以水果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粮经比19。主要水果种类有水蜜桃、枇杷、冬草莓、葡萄、丰水梨、樱桃、李等。 2005年,全镇GDP达到4.6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571元。镇内现有来水厂一座(属成都市管网供水),电信大楼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2.5万门,有3.5万千伏的变电站一座,区级医院一所、镇级医院两所,市级中学一所、镇级中学两所,贸易市场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5、旅游景点及名胜古迹洛带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享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尤以“五馆一园”(广东会馆、江西会馆、

5、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博物馆和客家公园)、三道财神、红豆林为著,此外还有金龙湖、金龙寺、五凤楼、四方塔、基督教堂、玉带湖等多处名胜古迹。2005年10月千年古刹燃灯寺正式恢复开放。二、历史沿革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洛带”原作“落带”,其得名有两个来源:其一,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阿斗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其二,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 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从秦至唐初,为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唐贞观17年(643年),分成都县东置蜀县,洛带

6、属之;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洛带隶属之;唐天宝元年(742年),东阳县改为灵池县,北宋大圣4年(1026年),改灵池县名灵泉县;元代至元22年(1285年),灵泉县改隶简州;明洪武6年(1373年),洛带隶属简阳县。直到1939年,洛带被划分为简阳第三区,1955年定名为洛带区,1976年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北宋皇祜年间(10491054)的圣母堂记里,已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7年(1074)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

7、年间(10781085)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因而,洛带在宋初已成为地区性集镇,实为“千年古镇”。三、洛带古镇历史建筑遗存洛带古镇区约一平方公里,老街呈“一街七巷子的龙骨型路网,古街总长2577米。最长的老街宽8米,长1000米;最短的柴巷子,宽2米,长70米。密布着四大会馆、一个寺庙、一个公园、一个博物馆和众多古民居院落,古建筑和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26.72公顷,现存历史建筑127600平方米,古镇空间格局保存完好,常住居民3240人,其中原住民2540人。(一)历史传统建筑1、古街洛带古场镇古

8、称甑子场,主要由“一街七巷子”构成,其老街、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组成一个古镇交通系统,同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上下街口各立有一个山门,每条小巷与老街的交接处也有一个栅子门,入夜各门一关,形成一个封闭的古场镇,可有效地防御土匪、盗贼的袭击。这种防御性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特性,一个小镇有如此完备的防御体系实属罕见。沿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街道呈东西弯曲走向,长约l公里,街面宽8米,路面为青石板。街两边商号林立,铺面之后多为深宅小四合院庭院。平房以土坯墙木质穿逗房、单檐硬山式、小青瓦为主,屋脊饰以中花和鳌尖,窗户是木质雕花

9、窗。2、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文将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其序号718,编号421广东会馆 位于洛带老街上街南侧,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因崇尚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被誉为“南华道人”),又名“南华宫”。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占地面积2712平方米,建筑面积2499平方米。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异

10、乡、艰苦创业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现代客家画家(龙泉驿区西河镇人,国家一级画师)邱笑秋为广东会馆创作并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更是以一个细节,传神地刻画出了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的文化精神特质。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封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江西会馆 位于洛带老街中街南侧,座北向南,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831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又名“万寿宫”。

11、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江西会馆的整体布局在建筑美学方面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独有。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洛带的基地都挂牌于该馆内。湖广会馆 位于洛带老街中街北侧,与江西会馆斜对,为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官”。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全贴金装饰,总占地面积2712平方米,建筑面积1637平方米。湖广会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

12、社会生活,为成都市旅游区内保存完好的湖广移民会馆的典型建筑。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沿,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是四川客家博物馆所在地,通过图片、文献资料实物集中展示了四川客家人入川、安居、创业的历程及成就,为全国唯一综合性客家博物馆。川北会馆 位于洛带老街上场口牌坊南130米的路东侧,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总占地面积282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由川北籍商贾、士绅等筹资兴建的,除了用于每年的定期祭祀、酬神演戏、平时聚会和接待当时从川北来成都的同乡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清末时期的一个商务平台,当时很多川北的商务活动都在川北

13、会馆进行。川北会馆的主体建筑是由大殿、乐楼,也就是万年台等构成的,它的总体布局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融中国传统会馆建筑风格和川北的民风民俗为一体,集中反映了川北移民的社会生活。它被称为晚清时期四川会馆中的典范。该馆于2001年原样从成都市卧龙桥街整体迁建于洛带镇。洛带会馆建筑群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自魏晋南北朝始,中原地区客家先民一路南徙,先后定居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宋统一后,逐渐定居闽、粤、赣,至此演化自成一系。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乱,灾荒而人迹渺茫。统治者为恢复西蜀大省的地位,鼓励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持续时间达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人数最多的省

14、份之一,入川落藉的客家人以会馆为中心,是客家同乡聚会议事和祭祀的重要中心,是移民们的栖息地。洛带会馆建筑群在我省是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其中广东会馆在全国也属保存最好的会馆之一。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客家会馆大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寓意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入门楼为戏楼,也有将戏楼设于内院,两侧多为两层厢房,中为大坝,这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即独成章节,又与正堂紧密相连,将世俗的欢闹与殿的凝重有机的结合起来,其中建筑特色较典型的广东会馆,内中三重大殿依次排列,殿内设浑圆巨型木柱,十分庄重,正殿粤王楼,大厅内柱林立密布,排列有序,两侧梯道狭窄陡峭,登至16米高的顶楼,向北俯瞰古

15、镇全景,向南眺望群山杏峰,一览无余。 广东会馆顶部盖以黄、绿色琉璃筒瓦,正脊凌空横卧,重檐赞尖飞藏式中花高指云宵,脊状翼然,殿宇嵯峨,气势雄伟,状丽璀璨。湖广会馆为木结构单檐硬山卷棚式筒瓦房盖,八条石檐柱全镌刻楹联四幅,其大殿为单檐硬山式,大殿前廊右端,置石拱门通入内院,拱门上方石额阴刻正书横读“湘雨”,左端置石拱门通入东套院,拱门上方石额阴刻正书横读“洞云”。江西会馆为复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卷棚硬山式房盖,筒瓦兽面勾头,花卉滴水,抬梁式梁架,扇面驼峰,巨型圆木立柱,抱鼓式柱础,院建小型戏台,卷棚歇山式房盖,筒瓦勾头滴水,四角立柱,上施藻井,砖石混砌须弥台基,飞椅式栏杆。客家会馆建筑大多以砖砌封

16、火墙呈半圆形巨壁,高底参差,延绵起伏,犹如两条青龙腾空欲飞,整个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属当时的皇家建筑风格,各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明间阑额彩绘,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细雕,十分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洛带会馆建筑群极具有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3、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燃灯寺 现位于洛带八角井街北侧,与洛带公园相对,建筑为大屋顶三重殿。燃灯寺旧址在今洛带古镇三峨山,建于隋开皇(公元581-600年)中,初名“信相寺”,唐初俗称“米母院”,唐会昌元年(841年)武宗皇帝废天下寺庙时毁。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重建,咸通(860873年)中,改称“

17、圣母院”,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皇帝赐名“瑞应祥院”,名声大振。元末毁于兵燹,明正统元年(1436年)恢复,清嘉庆(17411756年)年间,因其上殿有燃灯铁佛,改称“燃灯寺”至今。1988年3月,因故异地搬迁至现址按原样复建,总占地面积5398平方米,建筑凝结1557平方米。1984年11月龙泉驿区政府以龙府发198443号文将燃灯寺列为龙泉驿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桃花寺大殿 位于洛带镇区外的宝胜村,是龙泉驿区唯一存在的明代大屋顶建筑。桃花寺初建于唐朝,后毁于兵燹,于大明嘉庆6年和崇祯8年进行修复。大殿座东向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瓦屋顶,抬梁式梁架,前廊子和后夹室明间乳桴蜀柱的雕花瓜

18、棰,承于翘头式华拱之上,并施雕花角背,华拱则置于补间栌斗之上;前檐圆形石柱,抱鼓式柱础,殿内四柱,覆盆式柱础,素面台几基前置阶梯式踏道三级,后明间石砌方形须弥座神台。寺内石刻佛像非常精美,刀工、造型堪称一绝,庙中主供释加牟尼,现仅存大殿。1988年龙泉驿区政府以龙府发198823号文将燃灯寺列为龙泉驿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古民居(1)、巫氏大夫第巫氏大夫第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巫氏大夫第始建于清朝的乾隆至嘉庆初年,原占地有3200平方米,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洛带古镇现存民居中建筑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民居。大夫第的始建者是巫氏入川后的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大约为清乾隆末至嘉庆初年间建成,因巫作江曾经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而取名为“大夫第”。巫氏大夫第的建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大小复式四合院错落有致,有木雕精美的各种撑弓、窗花、卷棚、斗拱、回廊,还有形态逼真的花鸟虫鱼,堪称是客家民居中的精品。洛带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巫氏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也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整个建筑以大门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单檐硬山式顶,木结构穿逗房,上盖小青瓦,主体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