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锦锦州州市市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20062020 年)年) 锦锦 州州 市市 人人 民民 政政 府府 二二一一年十二月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3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3 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6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9 第一节 规划指导原则.9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0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11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4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区域统筹与调控.19 第一节 土地利用区域统筹.19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管控.21 第三节
2、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24 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9 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29 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31 第三节 高效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33 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36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36 第二节 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37 第三节 推进基础设施节约用地.39 第四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0 第八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43 第一节 构建良好土地生态基础.43 第二节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44 第三节 推行土地利用生态模式.45 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8 第一节 控制范围与空间结构.48 第二节 用地规模与发展方向.
3、48 第三节 土地用途与空间管制.49 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53 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53 第二节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3 第三节 土地生态保护工程.56 第四节 重点项目保障工程.5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9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控制.59 第二节 健全和创新规划实施行政管理.60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经济机制.61 第四节 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62 第五节 扩大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63 第十二章 附 则.64 附 表 附表 1: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附表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附表 3: 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
4、 附表 4: 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 附表 5: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指标表 附表 6: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 附表 7: 园地规模指标表 附表 8: 林地规模指标表 附表 9: 牧草地规模指标表 附表 10:补充耕地任务指标表 附表 11: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附表 12:基本农田调整表 附表 1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附 图 附图 1: 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附图 3: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附图 4: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附图 5: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图 6: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附图 7: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 8
5、: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 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合理安排各类、各业、各 区域用地,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保障锦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九)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
6、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十)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十一)锦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十二)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十三)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制图规范; (十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第三条 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锦州市规划期内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 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 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规划期限与范围 本规划基期年为 2005 年,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近期目标 年为 2010 年,远期目标年为 2020 年。规划范围为锦州市行政辖
7、区内 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和义县的全部土地, 土地总面积 989062 公顷及规划围填海面积 12000 公顷。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 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 2005 年底,全市农用地面积 629700 公顷,其中耕地 390706 公顷,园地 54521 公顷,林地 124202 公顷,牧 草地 19376 公顷,其他农用地 40895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 93153 公顷,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77088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 12338 公顷,其他建设 用地 3727 公顷;其他土地
8、面积 266209 公顷,其中水域 63851 公顷, 自然保留地 202358 公顷。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一)耕地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锦州市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 重为 39.50%,远高于辽宁省 27.63%的平均水平;耕地粮食产能是辽 宁省的 12%;人均耕地 0.13 公顷,高于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耕地 中旱地占 91.66%,水田和水浇地占 8.34%。全市大部分耕地集中分布 于东南部的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流域和沿海地区,是辽宁省的粮 食主产区;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耕地数量较少。 (二)交通地位突出,用地规模大。锦州市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拥 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
9、枢纽城市,锦州港是中国最北 部的海港,以石油、煤炭、粮食为主的集疏运体系完备,港口吞吐能力 达 5000 万吨;锦州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航线;境 内 270 多条公路和 8 条铁路纵横交错,京沈、锦朝、锦阜 3 条高速公 路以及京哈公路和京哈铁路、秦沈客运专线贯通全境;境内有输送大 庆、盘锦油田原油和锦州炼油厂至锦州港的输油管道 3 条。全市交通 运输用地 8466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比例是辽宁省平均水平的 2 倍。 (三)旅游资源丰富,景区面积大。锦州市南滨渤海锦州湾,是辽 宁西部旅游区的核心地区,山、海、寺、馆等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医巫 闾山、笔架山、北普陀山、青岩寺、宝林楼
10、、大石湖、老爷岭、大朝阳三 清观、大芦花等风景名胜区,义县古生物化石、绕阳河湿地、凌河口湿 地、大亚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翠岩山、岩井寺、五峰等森林公园,以及 北镇庙、奉国寺、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古塔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和 10 余处温泉旅游资源,旅游观光资源面积达 60000 公顷以上。 (四)其他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大。锦州市其他土地面积占土地 总面积的 26.91%,接近辽宁省平均水平的 2 倍。全市其他土地中,耕 地后备资源 21000 公顷,约占辽宁省耕地后备资源的 15%。耕地后备 资源多为荒草地和滩涂,主要分布在凌海、北镇、黑山和义县,水源条 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开垦难度小。 (
11、五)湿地面积大,生态功能强。锦州市河流属大凌河水系、小凌 河水系、绕阳河水系和沿海水系,主要河流有 30 多条;南部渤海海岸 线长 97.7 公里,近海水域面积 120000 公顷,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 全市湿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南部,类型多样,面积较大。黑山绕阳河 湿地、凌海凌河口湿地、北镇新立农场大亚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和迁 徙鸟类的保护区,受保护土地面积 96906 公顷。境内沿河内陆滩涂和 滨海滩涂面积 50699 公顷,沼泽面积 4907 公顷,生态保育功能较强, 为野生动植物和海洋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生境。 第七条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锦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12、以下简称上轮规 划)实施期间,通过强化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实施成效显著: (一)土地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提高。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严格 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规范批地、供地、用地 秩序,较好地协调了各业用地矛盾,使 2005 年地区生产总值比 1996 年翻了一番,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由 1996 年的 9.04 万元/公 顷提高到 31.61 万元/公顷,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较好保护。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通 过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成了 5332 公顷补充耕地任务, 落实了 3544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农用地整
13、治力度逐步加大, 其他土地得到适度开发利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有所提高。 (三)城镇和重点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科 学调控了建设用地增量,新增城镇工矿用地 1767 公顷,新增交通水 利用地 1890 公顷,有效保障了城市南扩、新区和工业区建设及京沈、 锦朝、锦阜高速和秦沈客运专线等重点项目用地。 (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完成 退耕还林 847 公顷,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园地、林地分别增加 6080 公顷和 8373 公顷,水面及滩涂保持稳定,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得到保护,工矿废弃地得到修复治理,维系 了山体、水系
14、的生态服务功能。 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减少过快局部出现退化。1996 年全市耕地为 404062 公 顷,2005 年减少到 390706 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等致使耕地净减少 13356 公顷,年均耕地净减少 1484 公顷。全市局部耕地退化严重,西 北部低山丘陵地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 26000 公顷,南部沿海地区盐 碱化耕地面积达 1000 公顷,矿山开采破坏耕地 1340 公顷。 (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建设用地以增量供应为主,存 量挖潜不够。全市新增城镇工矿用地投资强度不高,工业项目容积率 平均低于 0.5,2005 年全市城镇规划区内尚有闲置、低效用地 6
15、73 公 顷。村庄用地比重较大,农业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 331 平方 米,集约利用水平偏低。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2005 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仅 为 73.09%,比辽宁省低 12 个百分点,其他土地比重较大,而林地、牧 草地比例偏低,用地结构协调性不够。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布局不 够集聚,单位用地效益低下;人口与土地没有实现同步城镇化,在城 镇化率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升。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九条 面临的挑战 (一)提高耕地质量任务十分艰巨。锦州市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 市耕地质量自东向西依次呈下降趋势;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和东南低洼
16、 沿海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受水资源限制,西北 部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难度较大,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有限;随着经济 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张,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排放也会对耕地质量 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耕地地力亟待提高。 (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锦州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锦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中心城市的战 略定位和港口锦州、工业锦州、开放锦州、和谐锦州建设进程的加快, 势必增加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经济社会的进步必将拉动交通、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需要一定的新增建设 用地周转支撑。在保护耕地和保育生态的双重压力下,建设用地供给
17、 压力较大。 (三)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亟待统筹。锦州市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水 平不高,工矿用地布局分散;受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大, 村庄缩并存在困难;各区域土地利用主体功能不够突出,中东部农业 生产、西北部生态保育、南部开发开放用地缺乏合理安排,统筹城乡 和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十分紧迫。 第十条 面临的新机遇 (一)宏观政策机遇。从宏观角度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模式,为缓 解土地需求压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有利于锦州市 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土 地协调利用;科技进步及其在土地利用管理
18、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提 高建设用地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区域发展机遇。从区域角度看,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锦州市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 心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整体开发锦州湾为核心建设辽西锦 州湾沿海经济区重大决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锦州东与沈阳经济区及 大连联合,北与蒙古国合作,西承关内产业转移,增强锦州市的经济 辐射力和凝聚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土地资源整合,缓解耕地保 护和生态保育压力。 (三)自身优势机遇。从锦州实际看,锦州是锦葫都市区的核心城 市,地处沟通关内外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体 系完备,具有沿海、沿辽西交通走
19、廊和沿蒙东地区出海大通道的优势, 特别是锦州港与大连港的深度合作及着手建设锦州湾国际机场,成为 牵动锦州发展和扩大区域合作的强劲动力,有利于锦州市积极融入沿 海开发开放和东北振兴发展大格局,促进锦州市六大产业基地、五大 产业园、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和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双增升位”,进而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一 步优化。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指导原则规划指导原则 第十一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土地利用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为目标,充分利用锦州市作为辽西沿
20、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辽宁沿海 经济带西翼重要港口城市、辽西走廊交通“咽喉”和蒙东地区出海大通 道的区位优势,把握东北振兴和沿海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统筹土地 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 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强化土地宏观调控,构建保障和促进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用地新机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 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十二条 规划原则 (一)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原则。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 要求,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和质量并重,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 量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不断强 化对基本农
21、田的保护和建设。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深入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合理控制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各业用地要注 重内涵挖潜,控制外延扩张,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三)坚持统筹土地利用原则。按照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的要求, 充分考虑土地供给能力,突出土地利用主体功能,综合平衡各业用地 需求,统筹安排城乡和区域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 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四)坚持保护土地生态原则。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立足资源环境容量约 束,合理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
22、护自然生态空间,提高土 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五)坚持强化土地调控原则。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 要求,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创新规划实施新机制,增强土 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 第十三条 总体战略 锦州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蒙东地区出海口和辽宁沿海经济带 开发开放战略节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 内,立足推进“工业锦州、港口锦州、开放锦州、和谐锦州”建设,使锦 州成为开放型港口城市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实施生态优 先战略、节约集约战略、统筹协调战略和重点保障战略,以优先保障 生态屏障用地、集约高效
23、配置建设用地、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用地、 保障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用地为导向,统筹配置各类生产、生活和生 态用地,促进锦州市人地和谐发展。 第十四条 基本策略 (一)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产能。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引导农业结构高效调整,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效果,加大耕地灾毁防治 力度,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 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发展。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 量,保障重点发展区域用地,充分挖潜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引导各业 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开展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三)强化国土保
24、育,改善生态环境。稳定山体、水系的自然形态, 增加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提升生态源地、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土地退化治理,强 化水土资源协调利用,保护绿色生态空间,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结构优化。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 理确定区域产业分工,差别化地调控土地利用功能,引导产业和人口 集中布局,协调城乡和区域用地矛盾,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五)完善土地市场,增强调控能力。大力发展土地市场,健全市 场配置土地资源机制,改进建设用地供应的价格调节机制和土地利用 计划控制,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
25、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目标 第十五条 导向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将锦州市建设成为工业重市、港口大市、 开放强市和旅游名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构建锦州市 “三带(即中部山水生态屏障带、西部丘陵生态恢复带、南部滨海生态 保育带)四田(即义县大凌河上游、凌海大凌河下游、北镇医巫闾山东 部、黑山绕阳河流域 4 片基本农田集中区)六中心(即锦州市中心城区、 滨海新区和 4 个县(市)城区)”的土地利用新格局,促进全市土地资源 的协调、高效和持续利用。 第十六条 调控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辽宁省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
26、 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中低产田质量明显提升。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391200 公顷和 391900 公顷以上,规 划期内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 349700 公顷以上,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 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二)建设用地保障和利用目标。新增建设用地得到合理控制,科 学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拓展,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显著提高。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3000 公顷和 13600 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1865 公顷和 4665 公顷以内,新增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分别控制在
27、 1135 公顷和 8935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均不超过 143 平方米;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土地投资强度均不低于 1500 万元/公顷。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农用地稳步增加,建设用地保持理 性增长,其他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农用地分别为 670749 公顷和 737033 公顷;建设用 地分别为 95900 公顷和 105200 公顷,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 中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26.89%提高到 2020 年的 30.30%;其他土地分 别为 222413 公顷和 146829 公顷。 (四)城乡用地格
28、局优化目标。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突出市域 中心城区(含松山新区)、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和县域中心城区建设, 优化城镇点轴格局,推动产业用地集聚,引导中心村合理分布,形成 功能明确、优势互补、梯度有序、区域协调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78700 公顷和 80200 公顷以内。 (五)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目标。农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工 矿废弃地复垦取得明显成效,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 2194 公顷和 8894 公顷。 (六)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退耕还林成果
29、得到巩固,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治理和耕地污染防治得到加强,荒山、荒地、荒滩植草、建 园、造林取得较大成就。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 积的比重分别达到 15.92%和 21.57%,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 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自然保留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占全市 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 80%以上。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十七条 引导农用地高效调整 (一)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39.50%调整为 39.62%。规划期 间耕地净增加 1194 公顷,主要用于发展高效农业。 (二)园地占土地总面积
30、的比重由 5.51%调整为 6.55%。规划期间 园地净增加 10279 公顷,主要用于发展梨、苹果、葡萄等优质果品基 地。 (三)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12.56%调整为 21.57%。规划期 间林地净增加 89098 公顷,主要用于发展商品林和公益林。 (四)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1.96%调整为 2.69%。规划期 间牧草地净增加 7224 公顷,主要用于特色畜牧小区发展。 (五)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4.14%调整为 4.09%。规 划期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 462 公顷。 第十八条 优化建设用地集约结构 (一)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7.79%调整为 8.
31、11%。 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净增加 3112 公顷,主要用于中心城区、锦州 港区、开发园区、重点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1.25%调整为 2.13%。 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 8729 公顷,主要用于公路、铁路、机场、 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和输水工程、水库工程、河道治理等水利设施建 设。 (三)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0.38%调整为 0.40%。 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净增加 206 公顷,主要用于旅游基地建设。 第十九条 协调安排其他土地规模 (一)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6.45%调整为 3.71%。规划期间 水域净减少 27087
32、公顷。 (二)自然保留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20.46%调整为 11.13%。 规划期间自然保留地净减少 92293 公顷。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第二十条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一)优先安排生态安全屏障用地。维护和强化锦州市以“两山三 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生态屏障用地,保障以医巫闾山、松岭为骨架 的山体和以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为骨架的水体的生态过程连续性 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充分发挥锦州作为辽宁西部生态屏障的生态功能。 (二)推进骨干性生态网络建设。构建以绕阳河湿地、凌河口湿地、 大亚湿地、医巫闾山、翠岩山、岩井寺、五峰、义县古生物化石、观音 洞等自然保护区
33、、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为生态源地,以森 林、农田为支撑,以河流、林带等生态廊道为联结带的生态网络安全 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稳定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严格保护对维系锦州市生态系统 服务具有重要价值的森林、水域、耕地和基本农田,限制对水源涵养 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水土流失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土地利用 活动和强度,保护锦州以“三山一海七寺一馆”为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 观风貌,积极打造锦州大生态格局。 第二十一条 优先安排基本农田保护用地 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基本农田保护与 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合理设定 4 片基本农田集中区,对农业基 础设施完善、耕地
34、质量好、分布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进行重点保护, 打造锦州市优质玉米、稻米生产基地。 第二十二条 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按照锦州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 各类基础设施用地,构建锦州市公路“四高六横五纵”,铁路“三横两纵” ,港口、机场、管道运输功能强,水利“多条多面”,能源“清洁多样”的 综合基础设施用地新格局。 第二十三条 优化城镇工矿和村庄用地 (一)集中安排城镇工矿用地。统筹城镇发展、开发园区建设与农 业、生态用地,围绕“v”字型的城镇发展主轴线,集中配置锦州市中心 城区、滨海新区和县(市)城区的城镇工矿用地,集聚配置六大产业基 地和八大产业集群工矿用地,促进产业用地
35、向锦州港、西海工业区、 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五大产业园集中集聚。 (二)合理安排中心村发展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布局,开展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 惠农长效机制,构建中心村发展“多点式”格局。 第二十四条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一)合理布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协调土地综合整治与农用地保 护,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土地利用主导功能, 划定 93 片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有效增加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 地面积,打造具有锦州特色的果品、林产品、畜产品等生产基地,促
36、进 农业特色化。 (二)统筹配置高效生态农业用地。整合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重 点推进大凌河流域、小凌河流域、绕阳河流域三大生态农业区建设, 打造锦州市无公害和绿色粮、果、畜、渔等生态农业基地。 (三)积极拓展城乡绿色空间。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等农用地的生 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保留城镇组团之间的农用地、水面、山体 等绿色空间,强化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建设用地协调 布局,促进全市绿色生态空间多样化。 第二十五条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一)稳定区域自然景观用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科学预留具有地方优势的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引导 耕地、园地、林地等与建设用
37、地穿插交错布局,在城镇用地布局中保 留必要的农用地和其他土地作为城镇的绿心、绿带,推进锦州市自然 景观修复与整治再造。 (二)整体保护人文景观用地。保留沿古交通要道、沿海通道等重 要的人文历史文化廊道,强化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保护,逐步 修复文化遗产长廊,丰富并完善区域人文景观系统。 第五章 土地利用区域统筹与调控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区域统筹土地利用区域统筹 第二十六条 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锦州市西北部,包括义县大部分、 凌海市西部和北部、北镇市西部和北部及黑山县的西北部各乡(镇), 区域面积为 375874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38.00%。本区是锦州
38、 市的林地主要分布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全市的苹果、白梨、 葡萄等水果生产基地,区域主体功能为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区和重要的 生态建设区。 (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稳定耕地面积,强化基本农田建 设和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全面发展林、果、牧业等多种经营,增加园 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面积;保障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基 础设施用地,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风景名胜设施 用地;建设木材生产及速生丰产林培育基地,引导森林资源、矿产资 源、水资源的生态型利用。 第二十七条 中部平原区 (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锦州中部,西起小凌河口,东至绕 阳河中段,包括锦州市城区和凌海市、北镇
39、市、黑山县的中部各乡(镇) ,区域面积为 426493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3.12%。具体分为 城镇发展亚区和农业发展亚区。其中城镇发展亚区位于中西部,区域 主体功能为锦州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与凌海市区的重点发展区域; 农业发展亚区位于中东部,区域主体功能为锦州市一级城镇发展轴线 的核心腹地和全市的产粮基地。 (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城镇发展亚区要保障中心城区的 合理用地,合理安排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设施用地;调整优化 工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新型产业基地和工业集聚区;引导 工业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农业发展亚区要加强基 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面积稳定,
40、发展商品粮基地;加强农田防护林 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畜禽饲养 基地,促进饲养业发展。合理安排中心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乡建设 用地结构优化;严格限制建设重污染的工业项目,适度保障低污染或 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十八条 东南部低洼沿海区 (一)区域范围。地域范围位于锦州东南,包括不相连的东、西两 个部分,东部是黑山县、北镇市南部的河涧低平地,西部是凌海市南 部的沿海低洼地,区域面积为 18669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8.88%。本区西部为大凌河下游滨海平原,东部为绕阳河流域平原, 区内有凌河口湿地、绕阳河湿地和大亚湿地,区域主体功能为全市重 要的粮食主产
41、区和生态保育区。 (二)土地利用方向及调控措施。保护现有耕地,适度开发沿海滩 涂形成新增耕地,并加强滩涂、沼泽等天然湿地保护,维护生物多样 性;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和近海水域发展虾、蟹、贝、鱼等养殖业,加大 对坑塘水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淡水养殖产出水平;保障锦州经济技术 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带发展必要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港口等基础设施 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 园区集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逐 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管控土地利用功能管控 第二十九条 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区 根据生态敏感性、土地开发适宜性,结合城乡
42、规划、生态建设规 划、主体功能区划和土地主导用途,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 区、一般农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生态 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等七类土地利用功能区,以 强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调控。 第三十条 强化区域土地功能管控 (一)基本农田集中区。本区由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耕 地所占比例较大的 4 片基本农田集中区组成,区域面积 396853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0.12%。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粮食生产,是全市 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大力发展 粮食种植业为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鼓励开展基本 农田
43、建设,完善田间道路、水利设施、农田防护等农业基础设施,强化 土壤培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 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严禁安排城镇和大中型工矿的新 增非农建设。 (二)一般农业发展区。本区由基本农田集中区、林业发展区、城 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 护区以外的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园地、牧草地和农村居民点等组成, 区域面积 141535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4.31%。区内土地主导 功能为多样化农产品生产,是全市一般农业发展和中低产田改造的重 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发展经济作物、果品、畜牧业生产为主,支持 高效农业和生
44、态观光农业;增加土地整治投入力度,大力改造中低产 田,提升耕地等农用地质量;鼓励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逐步 整治空心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三)林业发展区。本区由林地和用于造林的部分自然保留地和部 分滩涂等组成,区域面积 21032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1.27%。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林业生产,是全市林业发展、水源涵养 和营林造林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林业发展为主,鼓励商品林 和公益林建设;支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加大营林造林 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四)城镇村发展区。本区由锦州市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建制 镇和集镇镇区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组
45、成,区域面积 87478 公 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8.84%。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城镇和集镇发 展,是全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人口和 二、三产业集聚及城镇村建设为主,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引导城 镇和工业用地集中布局,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各项用地以内涵挖 潜为主,通过调整城镇内部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满足人口增加 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城镇和集镇必须在规划确定的城镇和 集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 (五)独立工矿区。本区由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的允许建 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组成,区域面积 12764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的 1.29%。区内土地主导
46、功能为采矿业和高污染性、高危险性工业发 展,是全市大中型矿山和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化工、建材等独立建设 项目发展的重点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矿业、工业为主,适当安排其 他不适合在城镇村内选址的用地;对于以采矿为主的区域应当符合矿 产资源的相关规划,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区域应当建立准入机制,提高 单位用地产出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各项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 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因生产建设造成挖损、塌陷、压占、污染 等破坏的土地必须及时复垦。 (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本区由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等主 要河流水面及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组成,区域面积 6382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7、0.65%。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全市水 源安全和禁止各类建设的重点控制区域。区内土地利用以维护土地生 态环境安全为主,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防止对 水体等生态敏感区的破坏和污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 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强化地质环境保护,避免和减少各类地质灾 害造成的损失。 (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本区由医巫闾山、凌河口湿地、绕 阳河湿地、大亚湿地、义县古生物化石等自然保护区,翠岩山、五峰等 森林公园等组成,区域面积 1057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7%。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全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区域。 区内土地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历史
48、文化遗产为主;重点 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用土地必须符合自然及人文 景观保护规划和有关要求;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自然、人 文环境相协调,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第三节第三节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三十一条 合理确定规划调控方向与指标 以保护耕地和保障重点城镇与支柱产业用地为前提,综合考虑各 县(市、区)的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资源环境条件,在全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的总体框架下,确定各县(市、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和调控指标: (一)古塔区。古塔区是锦州市的政治、科技、商贸中心,第三产业 发达,商贸基础好,规划期末全区总人口将达到 26.42
49、万人,未来将 建设成为辽西商贸中心区。到 2010 年和 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 持在 138 公顷和 48 公顷以上,不安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城乡建设用 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1840 公顷和 1950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 别控制在 45 公顷和 150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 在 40 公顷和 130 公顷以内;规划期间不安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 (二)凌河区。凌河区是锦州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发达,通讯 便利,是锦州市的门户和重要物资流通集散地,规划期末全区总人口 将达到 38.56 万人,未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将建设成 锦州市的核心城区。到
50、 2010 年和 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203 公顷和 123 公顷以上,不安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城乡建设用地 规模分别控制在 2041 公顷和 2051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别 控制在 45 公顷和 150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40 公顷和 120 公顷以内;规划期间不安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 (三)太和区。太和区是锦州市的城郊区,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 源、人力资源优势突出,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规划期末全区总人口将 达到 21.72 万人,未来重点发展汤河子工业区,将建成冶金、新型建 材、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汽车配件五大产业基地,以加工业、
51、养殖业和林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都市农业、商务农业和项目农业开 发。到 2010 年和 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9723 公顷和 8643 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4176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 别控制在 5474 公顷和 5744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 在 525 公顷和 2485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300 公顷和 1380 公顷以内;规划期间不安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 (四)凌海市。凌海市是辽宁省重点产粮基地,矿产资源、旅游资 源和水资源丰富,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67.92 万人,未来将建 设成为锦州市的拓展空间和产业布
52、局的承载区,重点建设凌海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百里滨海工业带,成为辽西沿海城市群一体化重要节点的 滨海新城区。到 2010 年和 2020 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 101454 公顷和 102474 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89888 公顷;城乡 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21970 公顷和 23098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 地总量分别控制在 1717 公顷和 7765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 模分别控制在 950 公顷和 4430 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分 别不低于 1394 公顷和 5894 公顷。 (五)北镇市。北镇市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生 产示范县和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也是东北最大的蔬菜和鲜食葡萄 生产基地,旅游资源丰富,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将达到 54.51 万人, 未来将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包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服装、 建材等优势产业,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管理层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 线上运营2025年内容运营总结和优化计划
-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 软件开发安全隐患排查措施
- 自闭症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
- 云计算服务模式演变与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竞争报告
- 小学二年级课外阅读社团活动计划
- 教育培训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 建筑垃圾治理的文明工地措施
- 2025版办公室水电系统智能化升级与运行维护保障合同
- 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策略
- 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 《震击器分类大全》
- 桥梁结构设计原理-课件
- 2023年简约黑板风2023高三复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3上海市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语文高考专题复习【知识精讲精析+能力拓展提升 】 诗化小说之红柯《麦子》
-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 烟叶制丝操作工(中级)技能检定考试题库(附答案)
-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招聘劳动保障协理员试题及答案解析
- 石灰窑风险辨识管控、各级隐患排查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