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中24大道之行也(不)_第1页
实中24大道之行也(不)_第2页
实中24大道之行也(不)_第3页
实中24大道之行也(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设计: 实验中学 【学习目标】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 2、 培养朗读能力。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学习重点】 1、 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 )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废疾者(废疾: )女有归(归: ) 谋闭而不兴(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大同(同: )故外户而不闭(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

2、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

3、。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听读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 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3、 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品读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 ”这句话,因为 。(三)悟读5、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 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

4、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诵读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10、诵读竞赛。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拓展检测案】课内语段阅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5、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释词。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不独子其子(子: )矜、寡、孤、独(孤: )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3.大道之行也答案:【自主预习案】1.略2所以 残废人 女子出嫁 发生 兴起 用门闩插门 有和平的意思3略4礼记、儒家、戴圣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8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

6、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课内探究案】1、略。 2、课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愿望。 3、运用大量排偶句式,语言铿锵、优美。 4、略。 5、前者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后者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6、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8、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