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ppt_第1页
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ppt_第2页
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ppt_第3页
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ppt_第4页
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社会动机,SOCIAL PSYCHOLOGY,内容概要,1.社会动机概述,所谓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由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社会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理解要点,(1)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的要素之一 动机与目标有联系:可以互相转化 动机与目标有区别:目标是行为的后果,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 (2)动机在内驱力、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内驱力:由客观存在的某种身心缺失状态

2、或者不平衡引起,个体寻求满足或平衡的动力。 为什么对缺失和不平衡意识不到? 人的认识能力。 社会对行为的价值判断,(3)动机直接推动个体行为 内驱力和需要不能直接产生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 (5)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所共同构成,第一阶段:基准期,13天基础练习(1526分钟),第二阶段:奖赏期,13天有奖赏(2330分钟),第三阶段:后续期,13天(5分钟),取消奖励 记录每位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长短,格瑞的过度辩护效应实验,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以后,内在动机可能因此而降低。 奖励能调动积极性;也可能降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当人们认为自己行为是由于很强

3、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会降低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保护内在动机不受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的办法: 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奖励才降低内在动机; 不同奖励类型有不同效果; 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过度辩护效应,成就动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麦克利兰用主题统觉测验对儿童的成就动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2.社会动机的类型,研究发现: 家长对儿童的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气氛具有深刻影响。,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人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自信心,是“个体

4、对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的能力的知觉或信心”。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其成就动机,两者呈正相关。,成就动机的习得,他人的榜样 自己的成功经验 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指责,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良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你有过感觉脱离了家庭和朋友圈甚至遭到他们排斥的时候吗?你对此的反应如何? 社会排斥助长了侵犯行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杀人案),想一想,形成基础,观点A: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观点B: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 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观点C:焦虑亲和假设,亲合起源于依恋,人

5、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观点A:,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 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双亲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观点B:,沙赫特提出了焦虑亲和的假设,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 通过实验发现亲和动机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减少

6、不安和恐惧 寻找行为参照,观点C:,(2)情绪因素,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恐惧与亲和,亲和动机的表现,利他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且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 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 具有自我牺牲性。,3.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以特定的群体和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任何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利的行为。(不一定以人为直接的对象),人们为什

7、么会帮助别人,社会生物学的解释: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是直觉反应,目的是促进人类生存的机率。 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动物研究,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助人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社会规范论,三种社会规范对助人行为很重要: 交互性规范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个性特点 心情好做好事 性别差异 男性更可能在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提供帮助 女性更可能在安全的情境中提供长期的帮助 内疚 助人技能,助人者:谁最可

8、能提供帮助?,相似性:肤色、政治态度、社会身份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助人者为男子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助人者为女子时,男女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外部特征:有魅力 人格特征:善良友好的人,由于 外在不可控的原因陷入困境的人,受助者:谁最有可能获得帮助?,外部特征:有魅力,环境条件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大城市的人比城镇的人较少有助人行为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 权衡成本和效益,情境因素:时间压力,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

9、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拉塔内和达利的研究“旁观者效应”: 他人在场会抑制助人行为 受暗示 错觉,研究结论,公众不去救援不是人性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救援动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旁观者越多,他们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少。,怎样增加帮助行为,提高责任感 减少模糊性减少责任分散 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示范 媒体示范 培养移情能力 你是否懂得我伤悲 学习助人技能,观察到他人需要帮助,否,你是否对他人产生移情,

10、是,你只有利己时才助人(即收益大于付出的时候),无论是否利己,你都会助人(即使付出大于收益时),巴特森的移情模型,移情与利他主义假设,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并以对方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4.侵犯行为,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侵犯的构成要素: 侵犯行为(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报复性侵犯:造成对方身心痛苦。 工具性侵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侵犯目的,侵犯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分三种,亲社会的侵犯 反社会的侵犯 被认可的侵犯,2013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厦门BRT快速公交车道蔡塘站和金山站之间,一辆车号为闽D-Y7396的

11、公交车突然起火,最终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很快,警方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陈水总,他也于当场葬身大火。 近年来,横贯厦门高架桥之上的BRT因快捷便利,成为厦门最受欢迎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如今,这里却成了无辜者的受难集中地。,个人因素: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攻击性 敌意归因 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侵犯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 男性多身体侵犯 女性多言语侵犯或其他间接的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爱找碴”的男人:陈水总很少和邻里、亲戚交往,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还将和邻居间的道路封死 挣扎在贫困线上:二十多年来陈水总生活一直贫困,近年来,与叛逆期的女儿关系

12、不睦 最后的平静:近两年,陈水总变得沉默,有邻居注意到他生病了,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个人因素:敌意归因,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她就是想整我,她对我不怀好意,高温温度越高,体验到更多的敌意 酒精和药物 唤醒水平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直接影响侵犯行为 去个性化,情境因素,侵犯行为的原因,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本能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即侵犯不指向毁灭,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措施: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就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厦门出台的一项关于当年参与“上山下乡”人员的新政策。根据这项政策

13、,申请人年满60岁,只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就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表格,实际缴交2万左右数额的社保金后,允许退休,按照政策领取退休金。 不过,按照陈水总户口本上的信息,他出生于1954年3月1日,并不符合这一政策的规定,因此遭到拒绝。但陈坚持认为这是当年迁移户口时,派出所填错他的年龄所致。他自称出生于1952年,这个年龄刚好符合政策规定。 于是,他开始执着于信访,辗转于街道办事处、公安局等地,却又频频受阻。 6月6日,陈水总在腾讯微博上连发12条微博抱怨,自称“草民”,历数生活之艰辛、不满,发布时间为18时52分至20时18分,侵犯行为的原因,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强调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因果联系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侵犯线索,措施: 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侵犯冲动。 减少外界环境的侵犯线索。,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侵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习得途径有两条: 强化 观察,侵犯行为的原因,媒体暴力 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观看媒体暴力会增加侵犯行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侵犯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