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_课件模板_第1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_课件模板_第2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_课件模板_第3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_课件模板_第4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_课件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内容课件模板,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别名:,肺组织胞浆菌病。,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身体部位:,胸部。,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科室:,呼吸内科。,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简介:,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因:,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一)发病原因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

2、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因:,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 (二)发病机制 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因:,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孢子吸入23周后,随着细胞免疫的产生,巨噬细胞杀灭

3、真菌。随炎症反应的增强形成肉芽肿或干酪样坏死。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大多数病变局限于肺内,如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菌量过大则可导致进行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愈合方式为钙化或纤维化。,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病因:,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确诊有赖于真菌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病原菌存在。,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及病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什么症状 潜伏期914天。 1.急性型 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

4、约持续1周。肺部体征甚少。胸片可无异常,亦可,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及病史:,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浸润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大量吸入孢子后,可有寒战,高热,咳嗽、咳黏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炎症状,胸片表现为片状浸润阴影或肺实变征,常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偶有胸膜反应,此型病程约1周,大多可自愈,少部分继续进展。肺炎者亦当良性经过。 2.慢性空洞型 主,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及病史:,要发生于肺气肿、肺结核等或肺结构破坏性病变患者,因异常空洞有利于病原菌逃避人体免疫机制的干扰,更好的繁殖。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

5、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 3.进行性播散型,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及病史:,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主要播散至网状内皮系统,患者全身症状重,常有高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可有口腔及胃肠道溃疡、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阿狄森氏病。X线表现为两肺部粟粒状阴影或散在结节状病变,类似粟粒型肺结核。年幼儿童或AIDS病人进展较,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及病史:,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死亡率达80%。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X线征象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确诊有赖于真菌

6、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病原菌存在。,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本病应与肺结核、结节病、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癌等鉴别。,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并发症 往往死于呼吸衰竭。,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一)治疗 原发的急性型一般不需要治疗,如病变广泛、症状明显者用酮康唑或氟康唑400mg/d口服,疗程12月。慢性型、播散型均需治疗。慢性型先用两性霉素B,每天0.30.5mg/

7、kg,12月,酮康唑4006,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治疗:,00mg/d,维持治疗612月。播散型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每天0.30.5mg/kg,总量2.5g,病情改善后用酮康唑或氟康唑。亦可用氟康唑0.20.4g/d,静脉滴注,疗程至少68周,酮康唑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无效。1994年,美国FDA推荐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播散型组织胞浆菌,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治疗:,病,常用口服剂量为200400mg/d。 (二)预后 进行性播散型少见,预后差。年幼儿童或AIDS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病死率达80%。,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预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预防_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怎么调理 主要措施: 1.3%甲醛用于污染区消毒。 2.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内科学疾病部分:肺荚膜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