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3.7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3.7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3.7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3.7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3.7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名师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名 推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学习目标:1. 了解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2. 能够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3. 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4. 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一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第 41 页“导入框”、42 页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和 45 页“自由阅读卡” ,教师提问: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与“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请从这幅地图提取有效信息,说出: “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区?最远到达哪里?学生:“丝绸之路”

2、有两条,一条在陆地上,另一条在海上。陆地上是由中国出发,向西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北非和欧洲;海上则是从中国出发经过西太平洋、印度洋到达地中海一带。)教师引导学生对照42 页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动手圈点和标注:a陆地商路的主要路线:大都敦煌喀什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罗马b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大都杭州广州摩鹿加群岛卡利库特巴格达麦加安条克威尼斯热那亚c这些欧亚主要商路的历史作用: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教师讲授: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3、,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本课主要叙述了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阿拉伯数字, 以及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所做的贡献。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案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 解决下面的问题。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阿拉伯人人作出了重大贡献。3 阿拉伯

4、数字的创造者是印度人,阿拉伯人把它发展并传播。_16_( 时间 ) ,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4 1271年, 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马可 . 波罗行纪 一书记述了马可 波罗在东方经历与见闻,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名校名 推荐1. 教 述:早期人 数量的方法是 、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 碗豆子,就在木 上刻 10 刀。数量少的 候 好 ,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 了。 了解决 个 ,古代印度人 明了0 9 十个数字和十 位 数法,后来阿拉伯人学会02. 教 提 :数字的 明与运用 人 的日常生活、 人 社会的

5、展有何重大作用?【 】: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 ,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 是用来笔算 ,演算很便利。 主要是因 定位 数法使得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 。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 在 位上写上“0”。“ 0”的 用,使十 位法臻于完善, 人 研究自然科学提供了重要手段,不断促 人 社会向前 展,意 深 。活 一【小 】3. 学生根据42 “ 筋” :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 10 十个数字。【 】:可以从古代中国人 刻木 数、 算重量的十六 位制等方面 例。 可以 例: 中国人用 字 “一、 二、三十”来表示 1 10,英国人用 “one two

6、threeten ”表示 1 10 等。)4. 伊斯 教 始人穆罕默德 : “学 在中国, 亦当求之。” 反映了阿拉伯人什么 的 秀品德?【点 】:虚心学 比自己先 的文化。活 二【小 】 5. 学生根据 本 41-42 内容 : 什么 阿拉伯商人 “在不同文明之 搭起了文化交流的 梁”?【教 】:他 的足迹遍布 、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 在 研的基 上加以 展,保存并 播了 多珍 的古代文化。例如,他 把中国的古代 明 到西 和欧洲等地, 也 中国 来阿拉伯天文学和医学知 , 以及伊斯 教和伊斯 文化。促 了 些地区文化和 的 展。6. 系 :阿拉伯人 世界文化 展所作的

7、献, 了你哪些启示?学生 言 ,教 :科学和知 源于生活,人 必 在 践中主 学 、 持探究、敢于 新,才有可能不断地 展和完善自己。探究二、元朝 廷中的意大利人 学生看教材中的 片,教 学生 教材中 部分内容。探究以下 :2名校名 推荐1. 引 学生回 中国古代史内容, 分析元朝 期外国商人、 使者 繁来往元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 ,教 点 )【点 】:元代 国家 一,幅 ,社会 空前繁荣, 和手工 高度 展,使西方人 生了 中国和 方的向往与神秘感; 元朝 期,中国 外的海 交通都十分 达, 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 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 了中外交往的 展。2. 可波 行

8、 一 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学生 合 本知 行 ,教 行点 )【教 】:1971 年意大利 合国代表芬奇在 迎我国参加 可波 游700周年 念活 代表 , 本 “向西方世界展 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向西方介 了当 中 、西 、 南 、南 、非洲 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 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 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 的友好往来。3. 可波 一行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 来中国的事迹 了你什么启示( 行情感升 )【明确】:我 必 从小养成 毅的品格,不畏困 和挫折,才能加大学 和事 成功的几率。活 三想一想:有人 可波 根本没有来 中国, 可波 行 是 造成的。 此,你怎么看?【

9、 】:关于 可波 是否来 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 世纪 90 年代初,英国学者弗 西 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 可波 并未到 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 多史料的 , 可波 曾到 中国。不 可波 行 中的文字 ,确 也有夸 的成分。例如, 中 日本“君主有一大 廷房屋地 金 ,以代石板”就言 其 了,反而 明 可波 并未到 日本。他 日本的了解,充其量只是耳 ,并非目睹。4. 学以致用: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 史意 ?你打算如何做国 交流的使者?提示:( 1)和平交往促 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 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 的 系与友 ; 播了先 的文化与生 力,

10、促 了各地区各民族 和文化的 展; 使世界日益成 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 2)作 一名中学生,首先要努力学 科学文化知 。其次要 极学 外国的先 的文化与生 力。 再次在 外交往中, 要捍 国家主 , 增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四达 反 正(一)选择题3名校名 推荐 立了包括“ 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a)a古代阿拉伯人b 古代腓尼基人c古代印度人 d 古代希腊人2什么 期开始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 在基本一致( d)a 10 世 b 11 世 c 13 世 d 16 世 3著名的旅行家 可波 是哪国人(d)a 阿拉伯 b 印度 c 英国 d 意大利4生活在

11、 13 世 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 史,他会 下列哪部 作 参考( c)a荷 史 b 三国 演 c 可波 行 d 天方夜 5以下哪一 不属于 可波 的事情?( c )a.17 从威尼斯出 前往中国b 。在中国生活了17 年 c。出使日本 d 与 那 人作 6 可波 一行何 来到中国( c)a 隋朝b唐朝 c元朝d清朝7把中国的四大 明 播到世界的哪国人?(a )a阿拉伯 b印度 c 英国d 意大利( 二 ) 非 史料分析:材料一:13 世 晚期,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回国后他把在中国的 口述成一本 ,在当 的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誉 “世界奇 之 ”。 向西方社会展 了瑰 迷人的 方文明,促 了 西方文明。材料二:中国火 和火器技 向外 播,始于元代。蒙古 在大 征 中,将他 掌握的火器,火 知 和制作技 往中 、西 和欧洲。 回答:(1)材料一提及的意大利商人是 ?“世界奇 之 ”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可 . 波 ; 可 . 波 行 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很多, 你根据材料一、二 古代文明交往的形式。答:和平交往、交流 争、征服等暴力冲突。( 3) 出古代中国与世界, 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 和平交往的三例重要史 。 (不得与材料重复)答: 之路 遣唐使 真 渡 玄奘西游天竺 和下西洋 阿拉伯数字的 播 佛教 入我国 造 和印刷 的 播。 梳理整合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