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石楼镇联围小学 韩艳薇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教学内容分析: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第五组课文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处又一处展现着中华文化魅力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们透过这一扇扇窗口去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颐和园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学习,进入到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

2、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颐和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明确本文的游览路线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所介绍的景物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大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

3、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品读法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收集颐和园的资料。2、教师收集颐和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明确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4、学习并体会课文中描写长廊的部分。教学过

4、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旅游?(请几名学生谈)(2)板书课题,读题。 过渡: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呀!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韩老师来向大家推荐一个旅游胜地。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颐”的左边与“臣”字的区别。)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过渡:同学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吧。【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以谈话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拉近颐和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颐和园有一个大概的

5、了解。】二、欣赏颐和园风光,引出中心句。 过渡:同学们想去颐和园看看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吧!1、播放课件,教师作简要介绍。2、欣赏完颐和园的风光后,感觉园中的景色怎么样?要是用一个词来概括颐和园的景色,你会用什么词呢?(请几名学生说,引导学生将词写在书本课题后)3、课文中也有一个句子概括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你能找出来吗?4、出示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1)指名读。(2)句子中哪两个词最能概括出颐和园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丽、大)【设计意图:听着悠扬的音乐,欣赏着颐和园的风光,再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学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园中的景物

6、美,激发赞美之情,再顺势引入中心句,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美和大的特点。】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接下来,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的美。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师:老师发现我们四( )班的同学特别会读书,一个个都读得那么认真、投入,那我相信这些生字词肯定也难不倒你们,谁愿意来挑战一下?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准以下生字:耸、堤、柱、栽、狮及多音字“佛”。【设计意图:初读课文,

7、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字词的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适时点拨,为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师:这么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作者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去游赏的呢?其实作者的游览路线都藏在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将这些句子画起来,并连起来大声读一读。2、请小导游汇报游览路线,教师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相机指导“廊”的书写)3、围绕四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4、点拨:这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作者也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向我们介

8、绍颐和园的。(板书: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关键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并通过板书游览线路使学生更快地和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进入课文美好的情景。】五、品读长廊部分过渡:听说颐和园的长廊别具一格,里面还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咱们先到此处去走走瞧瞧,好吗?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优美的朗读带领大家在长廊游赏一番呢?1、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2、听了这位小导游的介绍,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长、美)3、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受长廊的特点。(1)表现长廊长的句子

9、: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从“一眼望不到头”和“七百多米”、“273间”等具体的数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长廊长的特点。)(2)表现长廊美的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从画的种类多、数量多以及长廊两旁四季常开不谢的鲜花表现出长廊美的特点。)4、赞长廊。师:颐和园的长廊果然名不虚传!游客们走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下,欣赏着横槛上那几千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画,不时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你们听到吗?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长廊吧。请同

10、学们将赞美长廊的话写在第二自然段下方的空白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长廊长和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六、课堂小结1、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师:这节课我们欣赏着颐和园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少吧。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2、师:四(4)班的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的颐和园之行就游览到这里,下节课由你们的语文老师带领你们继续在颐和园里细细游赏。【设计意图: 课将结束,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学习收获,既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又使教师及时地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欣赏颐和园的

11、美丽风光。2、用自己从文中积累的语言向父母介绍颐和园的长廊。【设计意图:这两项作业的布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感情朗读延伸到课外,并学会运用在课文中积累到的语言。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大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游览顺序) 长 美【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突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及颐和园和长廊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品读课文3至6自然段,积累语言,进一步感受景物美、语言美。2、总结全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课后小练笔。教学过程(略)因此,教学颐和园时通过师生谈话及课件的利用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文本去品读;借助实景图片,让学生真切

12、地感受颐和园的景物美;边读边想象画面,抓重点词句感悟到文中描写颐和园景物的语言美。从哪里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游客们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词中你的特别能感受到?谁也感受到了长廊的长,那请你来读一读。指导朗读(语速稍缓)(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这长廊更长了)还能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长廊的长?3、这长廊有700多米长,关于这个老师还有一个吉尼斯记录呢,想知道吗?看了这,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吗?是啊,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为了273间,从这些数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长廊的长,那这长廊给你的印象仅仅是一个“长”字吗?(美、不寻常)4、你由从

13、哪里读出长廊的美了。(学生读相关句子,随机理解横槛时,让学生点击画面,这就是横槛)(现在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欣赏一下,这几千幅画着人物、花草、风景的长廊横槛)5、这长廊的273间中凝聚了无数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它们每一间的人物、花草、风景都是别具一格,各有特色。(走在这刻画不一的长廊下,仿佛看到悠久的中华历史,灿烂的东方文明在我眼前浮现:瞧,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助自己一臂之力。游客们你们看到了)(你看游客们正走在这走在这刻画不一的长廊下,一边游览,一边不时地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你们听到吗?你不想赞美一下吗?为什么把“几千幅”这几字读得特别重呢?你这样读想表达怎样的感受呢?听了他

14、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那请你也来读一读。哦,你还有不同的感受,那请你也来读一读。)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你来到颐和园,走在这长廊下,你一定会看到那几千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长廊横槛,而赞不绝口的。来让我们来赞美一下这神奇而美丽的横槛吧。6、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长廊的美。(花的那句)真香啊,长廊两旁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四季常开不谢,谁能把这浓浓的花香给读出来。闻到了吗,这夹杂这淡淡花香的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了,令人神清气爽。谁愿意来赞美一下它,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感受)什么?)(那络绎不绝的游客都被这又美又长的长廊所陶醉了。)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看着这长长的、美丽的长廊,你能为它配配

15、音吗?(自由练读一下,指名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尽情赞美一下长廊吧。7、就这长廊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那等你游览了古色古香的佛香阁、气势磅礴的排云殿、景色壮丽的万寿山,你肯定会被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现在就让我们停住游览的脚步,下节课继续游览。长廊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认真地默读第二自然段,猜猜看,这个“世界之最”是什么?看谁猜得又准又快。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猜到了吗?长廊是世界上最 的廊呢?(生分别答:最有名的廊最多间的廊最多画的廊花最多的廊) 师:哇!这么多世界之最啊!说说理由吧。 生:从“一眼望不到头”看出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师:

16、“一眼望不到头”,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吧。(生读。) 师:好像一眼就望到头啦!再试一次。(生读。)谁也猜“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有补充的理由吗? 生:“七百多米长”也可以看出长廊的长。 师:用上“七百多米长、273间”这样的数量词,就让我们对长廊的长一目了然了! 生: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可以看出画最多。 师:“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多少幅画啊?“几千幅”,这么多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真让人惊叹啊!你再读一读吧。(生读。)你也来试一试吧。 (生读。)谁还想读?全班一起,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可以看出这儿的环境最美。 师:这么多

17、的花草,每一个季节都能看到花开,“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长廊两旁的花又多又美,真香啊!人们一边赏画,一边看花,一边享受昆明湖上吹来的微风,这使人神清气爽! 师:大家都猜得很有道理,那到底对不对呢?想知道谜底吗?看,刚才猜长的有谁呀?恭喜你猜对了!猜画多画美的也对了,那猜花多的对不对呢?其实也对,你们想,只有这么长的廊,才能让我们欣赏到“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的奇景!我们一起来细细欣赏这“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吧。(放录像。)过渡:听说颐和园的长廊别具一格,咱们先到此处去走走瞧瞧。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好好体会。板块一:欣赏长廊风光1、 学生轻声朗读。2、 师:读了文字后

18、你感受到了什么?3、 交流反馈:(1)长廊的长、美。引导: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怎样?够长吧。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对于长廊,除了长,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读)师:想看看长廊吗?(出示图片)看了图片相信大家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来咱们再来读读这一句。(学生齐读)(2)、画的多:数量多,种类多,精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师:是的,这么长的横槛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画,的确很多,除了数量多,从这一句中你还感受到了彩画的什么也很多?(种类)从哪里感受到的?其实这些画远不止横槛上有,还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彩画,这样大大小小,不同种类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怎样确实多吧。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来。(抽生读)师:想看看这些彩画吗?(出示图片)。看完了图片,你觉得这些彩画怎样?(漂亮、精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3)长廊两旁的鲜花美。引导:读出花的多而美。小结:颐和园的长廊果然名不虚传。谁愿意通过整体朗读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