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临本)_第1页
中医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临本)_第2页
中医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临本)_第3页
中医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临本)_第4页
中医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临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谭泽明,学习目的与要求 1.防治原则 (1)掌握防治原则基本概念或名称 (2)熟悉防治原则基本内容 2.治法 (1)掌握八法的概念 (2)了解治法的具体运用,第一节 防治原则,养生与预防,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防治原则与治法,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调养,防邪入侵,早期诊治,先安未病之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注重疾病 传变规律,一、养生与预防,防治原则与治法,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 里 、轻 重),(五行生克规律),防治原则与治法,本 标,正气,邪气,病因,症状,旧病 原发病,新病 继发病,二、治病求本,防治原则与治法,二、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正治(逆治) 征象与本质一致,反治(从治) 征象与本质不一致,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常法重点,变法难点,防治原则与治法

3、,征象 本质 治法,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血压骤降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Shock) (寒象),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防治原则与治法,高热寒药 胃寒热药 血虚补血 实热便秘泻热通便,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真热假寒寒药 真寒假热热药 真虚假实以补开塞 真实假通以通治通,正治,反治,防治原则与治法,三、调整阴阳,损,实,补,虚,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防治原则与治法,三、调整阴阳,(一)损其偏盛,阴阳平衡,温热药,阴盛则寒,寒

4、凉药,阳盛则热,阴 (寒),阴 (寒),阴 (寒),阳 (热),阳 (热),阳 (热),防治原则与治法,三、调整阴阳,(二)补其偏衰,阳 (热),阴 (寒),阳虚则寒,阴阳平衡,阴虚则热,温热药,寒凉药,阴 (寒),阴 (寒),阳 (热),阳 (热),防治原则与治法,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 力。,减轻或消除 邪气毒害。,阴阳偏衰,阴阳偏盛,防治原则与治法,四、扶正祛邪,1、扶正:正虚为主 2、祛邪:邪实为主 3、扶正祛邪合用,先扶正后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扶正祛邪并进,防治原则与治法,Why?,感冒,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久泄

5、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提升中气,同病 异治 异病 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防治原则与治法,感冒,发散风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暑 补气解表,久泄脱肛 崩漏出血 子宫脱垂 胃下垂,提升中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 风热袭肺 暑热郁表 气虚邪侵,中气下陷,本,防治原则与治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 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 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 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防治原则与治法,第二节 治法,治法: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中医治法的特点: 1、药物类别代表不同治法 如解表类药汗法 2、治法与中药功

6、能分类一致 补法补益药 3、立法的原则性和用药的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证 灵活性: 药物不同、 品种多剂量不同 4、复合治法的使用,防治原则与治法,二、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治法或治疗大法。,防治原则与治法,治 法,汗: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解除表证 吐:运用涌吐的药物引邪由口而出 下:运用泻下通便的药物逐邪外出 和: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祛病邪,扶正气 温:运用温热的方药祛寒邪、补阳气 清:运用寒凉方药清除热邪 补:运用补养作用的方药消除虚弱证 消:具有消导和消散治疗积、癥、痞等,(八 法),1、汗法,即发汗法,又称解表法,适用于一切 外感病初期,以及水肿,疮疡初期等。,防治原

7、则与治法,临床应用时,根据外感病寒热性质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盛衰等的不同,汗法又具体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治法。无论具体施用何法,但汗法之用,发汗应以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宜防伤津耗气,凡表邪已尽、自汗、盗汗、失血、汗泻、热病津伤者,均为所忌。,防治原则与治法,2、吐法,即催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停滞,以及误食毒物等情况。,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应用时,根据病邪性质和人体的盛衰,又将吐法分为寒吐、缓吐、热吐等不同的具体治法。一般来说,吐法属于急救治法之一,用当则速效,不当则伤正,故宜慎用。凡重病、失血、老、幼、孕妇、产后以及气血虚弱者,皆为所忌。,防治原则与治

8、法,3、下法,即攻下法,适用于邪在胃肠、燥屎热结于里以及胸腹积水、畜血、痰湿、虫积等里实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缓急、病邪性质和结聚的食积、水湿、瘀血等的不同,下法又分为寒下、湿下、润下、逐水、攻瘀等具体治法。无论采用何种下法,久之皆易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以邪去为度,不可猛浪,凡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者,老年体弱阴虚者,或脾胃虚弱者,以及妇人经期、妊娠期等,均应慎用或忌用。,防治原则与治法,4、和法,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使表里、上下、脏腑、气血和调的治疗大法。本法应用范围颇广,半表半里之少阳证,以及肝胃不和

9、、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诸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上根据病邪位置和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和法的具体应用又分为和解少阳、舒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疗法,其应用虽广,但凡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阳者,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用。,防治原则与治法,5、温法,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达到祛除寒邪和温养阳气的治疗大法,其主要适用于寒证,治疗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而寒从中生的虚寒证等。,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上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人体正气盛衰程度的差异,温法应用时又分为温中祛寒、温化痰饮、回阳救逆等具体疗法。由于本法所用的药物,性多温燥,则易伤血阴

10、,故凡阴虚、血虚者,以及血热而出血者,皆当忌用。,防治原则与治法,6、清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 质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 作用,邪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 论说:“热者寒之。”故本法主要应 用于里热实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上根据热邪所犯脏腑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清法运用时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以及清解脏腑诸热的具体治法。由于清法所用药物多系寒凉之品,常有损脾胃阳气之弊,故不宜久用。,防治原则与治法,7、消法,消法,又称消导法,是运用消食导滞或化瘀破积,软坚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消除食积、痰凝、血瘀、痞块、症瘕、积聚等病证的治疗大法。故不言而喻,其适应证

11、即由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症瘕、痞块等多种病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上运用时,根据病证的不同,消法又分为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行气消症、软坚消痰、化瘀散结等多种具体治法。消法亦是攻邪,治疗实证,故凡虚证宜慎用或忌用,防治原则与治法,8、补法,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本法适用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证。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尤其是脾肾阳虚所致诸病。,防治原则与治法,临床上运用此四大补法时,根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情况的

12、不同,又具体分为许多治法。如补血养心法、补益心脾法、益气健脾法、育阴滋肾法、暖肾补阳法等等。补能扶正疗虚,但不得滥用。凡邪气未退或邪盛正虚者,均应慎用或忌用,以免造成“闭门留寇”、“误补益疾”之患。,防治原则与治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之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应用,总以适合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里证者,常规治法是先解表后治里,倘若表里具急、内外壅实者,就宜表里双解,汗下并用,所以临床有温清并用、消补并用、攻补并用、汗补并用等多种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思考题,1、怎样理解“不治已病治未病” ? 2、举例说明何谓“治病求本” ? 3、名词解释: 八法 正治 反治 同病异治 寒者热之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防治原则与治法,四、 选择题 1 以下那一种属于从治法 A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