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_第1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_第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_第3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_第4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政经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理论来源 ( 1 ) 历史背景是: 19 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要求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指导。 ( 2 ) 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 1 ) 马克思、 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 深刻揭示了资

2、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做了原则性的预见,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2 ) 列宁根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 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3 ) 以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

3、用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政经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 1 )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2 )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 ( 直接生产过程 ) 、 分配、 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生产对分配、 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生产为分配、 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水平、 结构和方式。但分配、 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

4、生产, 表现在:分配、 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分配、 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 1 )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 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 ( 2 ) 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 ( 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和劳动者。前者是物的因素, 后者是人的因素。在现代生产力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管理和信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3 )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又称经济关系, 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狭义的生产关系

5、 ) 和分配、 交换、 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4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由谁支配,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 5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6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 而是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只有联系生产力, 才能深

6、刻理解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更替的依据, 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1 ) 生产关系的内容是复杂的又是分层次的。 ( 2 ) 存在于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以所有制、 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层面。 ( 3 ) 以所有制、 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 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 ( 4 )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属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层次, 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 是基

7、本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属于生产关系的运行层次。经济体制本身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 5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它决定着与之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的性质、 特点和发展方向;反过来, 选择的经济体制是否合理, 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又有巨大的作用。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 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 文化传统等的影响。所以, 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又可以选择相似的经济体制。 ( 6 )研究生产关系应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马政经第一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 1 )

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 2 )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 3 )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 具有客观性。第一,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第二,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 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 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9、4 ) 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第二, 经济规律发生作用, 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自然规律则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第三, 在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 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经济规律的类型 依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三是只在某一

10、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马政经第二章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 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制度更替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马政经第二章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 形式 ) 。

11、(2) 自然经济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由此派生出封闭、 保守、 简单再生产为主和以劳动的自然分工为基础等特征。 (3)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经济活动以货币交换为媒介来进行, 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由此派生出开放、 开拓、 进取等特征。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商品经济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1)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2) 简单商品经济又

12、称小商品经济, 它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3) 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它生产和交换的目的, 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使价值增殖。 (4)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这时, 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 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 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5)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马政经第二章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

13、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是一个历史范畴。 (2) 使用价值, 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 是因为它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交换价值, 是指商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4)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

14、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商品的二因素, 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6)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 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 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7)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1)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

15、时间决定。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在同一劳动时间内, 复杂劳动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 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进行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

16、生产率成反比, 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3) 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生产率, 指的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 只是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 那么,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 他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获得更多的收益。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

17、现, 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其他各种矛盾的根源, 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决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1) 价值形式, 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 即交换价值。 (2) 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3) 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 使整个

18、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 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 代表着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2) 货币的职能, 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的本质决定, 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两者的统一, 就是一般等价物。 (3) 价值尺度,

19、 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 是因为它最初也是商品, 也有价值。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 是商品价值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是把商品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商品的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深刻的矛盾:首先, 作为价值表现的价格, 可能与价值在量上相背离, 例如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其次, 价格与价值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发

20、生背离, 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 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 为此, 在技术上就需要确定一个计量单位, 并且分成若干等份, 这叫做价格标准。 (4) 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不断运动, 叫做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 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5) 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 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 必须是足值的货币。货币作为

21、贮藏手段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起到货币蓄水池的作用。 (6) 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还用于缴纳租金、 税金和发放工资等。 (7) 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 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 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发挥作用。在历史上,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 长期是贵金属 ( 黄金、 白银 ) 的自然形式。在当代, 一些币值比较坚挺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 如美元和欧元等, 也在一定程度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货币流通规律 (1) 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

22、品流通需要多少货币量的规律。 (2)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即货币需要量, 与商品价格成正比, 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就是:执行流通手段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是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4)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 上述货币需要量的公式要做相应的调整, 变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 - 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 + 到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 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

23、和信用货币 (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纸币和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2)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的发行已和黄金储备脱钩, 本身没有价值。 (3) 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 支票、 期票、 汇票等, 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 它具有双重性:既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 又和纸币一样, 本身没有价值, 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 (4) 现代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管理和调节。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 即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总额, 也就是社会总购买力。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24、 ( 在我国指企事业单位的 ) , 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还包括定期存款 ( 在我国指企事业单位的 ) 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2) 按照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应该与流通中的需要量相一致。 (3) 通货膨胀, 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 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从而引起纸币和信用货币等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减少, 导致货币贬值, 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4) 通货紧缩, 则相反, 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从而使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增加, 导致货币升值, 物价持

25、续普遍下降的现象。 (5) 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很多, 主要有 ( 相反方向的变化, 就引发通货紧缩 ) :成本推动、 需求拉动、 经济结构失调, 以及国际市场影响等。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也就是说, 价值规律是阐述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1 )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

26、通, 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 具有客观性。 ( 2 ) 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中, 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 起着主导的基础性作用, 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3 ) 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具有自发性、 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因而也有它的弱点和消极作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1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是指商品市场价格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它是价格、 竞争、 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 2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 价格与价值应该

27、相一致。 ( 3 )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高于或低于价值。 ( 4 ) 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 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而且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 从较长时期看, 价格始终以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 使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 ( 5 )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相反, 正是价值规律强制地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市场机制 ( 1 ) 价格、 竞争、 供求关系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 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即市场机制。 ( 2 )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 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其中价

28、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 3 )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调节, 称为市场调节。 ( 4 ) 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主要有: ( 1 )自发调节资源配置, 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 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供给和需求及时协调。 ( 2 )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 )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 1 ) 马克思创立劳

29、动价值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经济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 非物质生产比重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占有优势。所以, 马克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 着重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 2 ) 马克思在批判、 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完整体系, 回答了为什么劳动要转化为价值, 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又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 ( 3 )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被运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 成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4 ) 今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需要结合新情况, 对劳

30、动价值理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 1 ) 一百多年来,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 使得当代劳动的内容、 形式和结构都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2 ) 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 比重上升, 成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 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劳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而且作为复杂劳动,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 4 ) 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

31、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劳动的贡献, 不仅在于参与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 还在于善于驾驭市场, 实现商品及其价值。 ( 5 ) 以上变化表明, 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这表现在:一方面,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在增加, 不只局限于单个劳动者的直接生产劳动;另一方面,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在拓展, 即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马政经第三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 1 )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 (W) 货币 (G) 商品 (W) ;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 (G) 商品 (W

32、) 更多的货币 (G ) 。前者的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后者的货币则是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 2 ) 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在流动形式、 流通的目的和流通的内容上都不相同。 ( 3 ) 在资本流通中, 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实现价值增殖, 从而转化为资本, 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 4 ) G W G 公式, 概括了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通常把它叫做资本总公式。 ( 5 )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它必须以流通为媒介。 ( 6 ) 关键是货币所有者要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 它的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比

33、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 1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是潜藏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2 ) 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大规模地成为商品买卖,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现象。 ( 3 )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有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 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 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 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 4 )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 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 并且是定期出让劳动力的使用权。 ( 5 )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作为基本生

34、产要素进行买卖的过程, 就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1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 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地说,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 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第二,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用以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劳动力。 ( 2 )

35、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还在于, 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即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 数量和构成, 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 3 )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在于, 它是价值的源泉, 而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 )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以取得剩余价值即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 2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

36、统一。 ( 3 )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 工人是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 4 ) 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个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 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就是使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 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成为剩余价值

37、的生产过程。 ( 5 )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 ( 6 )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发展, 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状况, 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剩余劳动凝结为剩余价值, 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 直接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 1 ) 资本,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 而是物外壳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 也可以从一般意义上即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

38、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来理解和运用。 ( 2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依据, 是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3 )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 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所以, 叫做不变资本, 用 C 表示。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 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 4 )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所以, 叫做可变资本, 用 V 表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 5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 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

39、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 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 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土地、 设备、 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 ) 土地、 设备、 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商品所不可缺少的, 它们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 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 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 2 ) 土地、 设备、 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 但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它们本身的价值 ( 原始形态的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 没有价值 ) 由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 3 ) 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劳动, 不仅生产出使用价值, 而且

40、创造出新价值和保存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1 )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即 m =m/v 。 ( 2 ) 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1 ) 首先, 要科学区分劳动力和劳动, 这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 2 )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使用和发挥, 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而劳动则不能成为商品。 ( 3 )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 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以,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

41、值或价格。 ( 4 )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似乎工人的劳动全部都是有报酬的, 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 5 ) 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1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 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2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 3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

42、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都是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 ( 4 ) 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 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现实生活中, 这两种方法常常是结合使用的。 超额剩余价值 ( 1 )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 2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 3 )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工人能在同一时间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 4 )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当先进的技术被普遍采用, 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先进企业水平时, 原

43、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 ( 5 )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 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资本积累 ( 1 )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或者说,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 2 )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 ( 3 ) 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 而且还是扩大对工

44、人剥削的手段。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去扩大生产规模, 从而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 4 ) 资本积累的规模, 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在这种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 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这些因素有:第一,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三, 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耗资本的差额;第四,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有机构成 ( 1 )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 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 2 ) 资本的技术构成, 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

45、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 则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 3 )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 4 ) 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 )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 2 ) 资本积聚, 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 3 ) 资本集中, 是指把原来独立的分散中小资本合并成为一个大资本。资本集中的形式有两种:兼并和联合 (

46、 包括组建股份公司 )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 4 )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第一, 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 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 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从而可以在较短时期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 5 )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在于: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共同促使资本不断增大, 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耗

47、费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 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成本是企业经营盈亏的标志, 是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 ( 2 ) 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 而且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 便取得利润的形式。 ( 3 )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4 )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即与不同的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例。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 5 ) 利润率从质和量上掩盖

48、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则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 6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主要有:第一, 剩余价值率, 两者同方向变化;第二, 资本有机构成, 两者反方向变化;第三, 资本周转速度, 两者同方向变化;第四, 不变资本的节省, 两者同方向变化;第五, 原料价格的变动, 两者反方向变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 )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追逐更高利润率的竞争, 促使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 导致价格和价值背离, 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9、 形成平均利润率。 ( 2 )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即形成平均利润。 ( 3 ) 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 4 ) 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做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 ( 5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 )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

50、值的转化形式。 ( 2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初期, 商品只是较大范围内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 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自由转移的时候, 利润才会转化为平均利润, 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3 ) 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 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没有脱离价值;第二, 从个别部门看, 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会不一致, 从而生产价格和价值会有差异, 但从全社会看, 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 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化。价值的变化

51、必然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 ( 4 ) 生产价格形成后, 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 5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 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独立发挥资本职能, 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 2 )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即通过商品的销售, 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 3 )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

52、通过购销差价, 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 从产业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 4 ) 商业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批发商业、 零售商业、 期货交易、 消费信贷等。此外, 还有无形商品的交易, 主要表现为服务市场、 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 借贷资本和利息( 1 )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 ( 包括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 ) 使用的货币资本。 ( 2 )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

53、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关西。 ( 3 ) 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 它具有区别于职能资本的三个特征:第一, 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 或者说是资本商品;第二, 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 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第三, 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即 G G , 似乎货币本身能生产出更多的货币, 因而是一种最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 4 )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 5 ) 利息出

54、现后, 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表现为货币资本所有权的产物, 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劳动报酬, 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6 ) 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多少和利息率的高低。 ( 7 )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简称利率。一般情况下, 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 不能等于更不高于平均利润率。此外, 利息率还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和国家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 充当货币借贷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在货币借贷方面的职能, 是通过存款业务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 再通过贷款业务把集中起来的货

55、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 ( 2 )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从所有权看, 它由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构成。 ( 3 ) 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 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而且相对于自有资本来说, 也要获得平均利润。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银行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同时又是银行资本家剥削银行职工的剩余劳动为其实现的结果。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份资本和股息 ( 1 ) 股份资本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 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 ( 2 ) 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

56、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是大工业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 ( 3 ) 股份公司的发展, 促进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企业的资本私有制的性质没有变化, 但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资本已由股份公司统一占有、 支配和使用, 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私人企业已由股份公司统一经营, 取得了社会企业的形式。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 4 ) 股份公司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5 ) 股份公司是有利于大资本 ( 大股东 ) 控制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和欺诈, 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6 ) 股票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 是股份资本分配收益的权利证书。股票持有者即股东不能从公司退股索回本金, 但可以转让、 抵押和买卖。 ( 7 )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按持股数额从企业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入。股息一般高于利息。股息实际上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8 ) 股票价格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的价格。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 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