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案语文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案语文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案语文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案语文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案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教学案 语文版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课 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重 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 点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1、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

2、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疑难处可写在此处以便课堂上交流。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 1

3、、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讨论后分任务展示朗读与翻译。) 2、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3、“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

4、,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4、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

5、大气。5、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6、归纳寓意。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

6、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课堂小结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开端为王养斗鸡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鸡虽有鸣,已无变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主备: 审核:

7、班级: 姓名: 课 题26、周公诫子学习目标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重 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 点文章的写法。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与作品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2、结

8、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疑难处可写在此处以便课堂上交流。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讨论后分任务展示朗读与翻译。)2、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2)、“不谦而失天

9、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4)、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5)、小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

10、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3、拓展延伸: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进行说明。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1、解释加点的词。、无以鲁国骄士。( ) 、犹恐失天下之士。( )、一饭三吐哺。( )2、翻译句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课 题27、出

11、师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重 点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学法指导勾画圈点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忠谏( ) 裨补( ) 遗( )陛下 攸( )咨( ) 阕( ) 陟( )罚 臧否( )行阵( ) 倾颓(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疑难处可写在此处以便课堂上交流。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讨论后分任务展示朗读与翻译。)2、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

12、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3、积累下列词语:中道崩殂: 作奸犯科: 深入不毛: 庶竭驽钝:咨诹善道: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苟全性命: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4、古今异义词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动今义衷心感谢)痛恨(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今表结果)开张(开放、扩大 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布衣(平民百姓 今义布做的衣服)5、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遗

13、以遗陛下( ) 以光先帝遗德(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为俱为一体(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每与臣论此事( )无若无兴德之言(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然后施行( ) 性行淑均( ) 行阵和睦( )益有所广益( ) 至于斟酌损益( )6、虚词“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 )“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 )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 (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 受命以来

14、,夙夜忧叹 ( )7、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 )深入不毛(名词用,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 1、字词翻译抢答。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 东和: 收二川:七擒: 北拒: 排八阵:知识链接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

15、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主备: 审核: 班级

16、: 姓名: 课 题28、出师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重 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难 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写几个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1、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4励精图治。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

17、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

18、“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5、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出师“的战略是什么?6、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课堂小结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 背诵全文。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19、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课 题29、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 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难 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怨谤(bng)难壬人(

20、nn)胥怨(x)盘庚(gng)会晤(w)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疑难处可写在此处以便课堂上交流。3、理清文章结构。第1段:交代写信的。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 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讨论后分任务展示朗读与翻译。) 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21、?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原因是什么?(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用意是什么?(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4、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2、。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5、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驳论?(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23、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6、品味这封信的语言风格(1、语言委婉有礼。显得谦恭敬人。2、语意坚定,旗帜鲜明,柔中有刚。)课堂小结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解释划线的词语: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原因)终必不蒙见察。(被,表示被动)故今具道所以。(说)辟邪说,难壬人。(批驳)非某之所敢知。(领教),解释下列多义词: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为天下理财。(替) 不为征利。(是)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表示承接关系,而且)窃以

24、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表示转折关系,然而),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一项是() ,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一项是(),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25、。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26、来理解。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课 题30、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体会各首诗词的风格和手法。3.学习夸张、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精炼而优美的语言。4.背诵五首诗词,正确默写其中的名句。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各首诗词的风格和手法,品味诗歌精炼而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 1、关于作者。李白: 韩愈:于谦:2、解读背景。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1、行路难(1)、朗读展示。(2)、疏通词意。

27、(3)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5)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6)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

28、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朗读展示。(2)、疏通诗意。(3)、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4)、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

29、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3、咏煤炭(1)、朗读展示。(2)、疏通词意。(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4)、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

30、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与体会四当堂检测 1、背诵这几首诗词。 2、按要求默写。(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2)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九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案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 课 题30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体会各首诗词的风格和手法。3.学习夸张、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精炼而优美的语言。4.背诵五首诗词,正确默写其中的名句。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各首诗词的风格和手法,品味诗歌精炼而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 导 学 过 程一课前预习 1、关于作者。李煜:辛弃疾:2、解读背景。二学习目标展示 (1.导入课题。 2.熟悉学习目标)三小组合作交流4、虞美人(1)、朗读展示。(2)、疏通词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