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论美_第1页
九年级语文论美_第2页
九年级语文论美_第3页
九年级语文论美_第4页
九年级语文论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美(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2、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

3、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

4、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

5、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资料宝藏】 1.作者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

6、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瞻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

7、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人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

8、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 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

9、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

10、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3.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文章的论说是断想式的,有很大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美”展开论说。 (2)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 (3)文章注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如“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在表达上,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如述及要珍视才德时,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

11、丽”;论及美貌难以保持时,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样的比喻,令人过目不忘,有些已经成为警句格言。 (4)写作借鉴:运用比喻说理。 运用比喻说理就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作比喻,说明及论证一些抽象、深奥的论点,使人易于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本文将“美德”比作“宝石”,把“容貌美”比作“盛夏的水果”,这些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易于理解。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赅、焚、兀、晷。同时学习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和语句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

12、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创造机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季羡林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13、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注意以下要求: (1)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加上拼音。 (2)作者是怎样谈成功的?请找出作者的观点。 读完教师强调赅()、焚(fn)、兀(w)、晷(gu)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同时让同学们明确作者的观点: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2.把握观点,小组讨论,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14、: 第一部分(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1层(1):借助字典,诠释“成功”,引出论题。 第2层(2-4):用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二部分(5-10):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1层(5-8):具体分析公式中的“天资”、“机遇”、“勤奋”三个因素。 第2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所以学生们在列段落层次提纲时,也就理清了作者论证的思路。 -四、细研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独

15、立思考) 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唆。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为学者,作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解答。)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

16、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的阐释,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教师提问引领学生们注意: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选取大量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来说理。) 3.提问: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独立思考,也可和同桌商量。) 归纳:“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就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

17、响,其实是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天资是由天来决定,但我们可以利用勤奋来弥补。完全可以寻找和创造机遇,怎么能说是无能为力呢?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评价。这一步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评价。) 4.反复诵读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它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然后小组讨论作答。) 讨论并归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应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这是第一境。 “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这是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这是第三境。 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5.摘抄本文引用的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课外再收集一些,制成读书卡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写法举要 (请同学们互助合作,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1.结合实例逐一剖析。作者先谈“天资”问题,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然后说“机遇”。这样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2.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小题大做,要言不烦。 3.以谈话的方式论述问题,举重若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