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ppt_第1页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ppt_第2页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ppt_第3页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ppt_第4页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刘 平,20131028,科学思维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三大层次: 各门具体科学共同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最高层次) 各门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法 一般的思维方法 哲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 哲学思维方法推动并规范科学研究的创新 科学研究是哲学思维方法发展的动力源 哲学思维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发现、解决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新问题的同时,也促进哲学思维方法的发展与更新。 哲学思维方法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不割断历史,也不否定破旧立新。这就要求科学研究恰适地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立足历史、面向现实、着眼未来。

2、,2,生命科学的思维模式在发生变化,自古以来,对“天、地、人”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类不同的认识方法。近400多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用“还原论”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近年来现代科学开始系统研究复杂事物时,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整体观的重要性已经开始被科学界重新认识。 生物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医学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大趋势,而思维方法论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文化中的“道、气、阴阳”所揭示的是天地万物之所以产生并能变化的根源。中医学基于传统哲学的取象思维与临床实践的发展,

3、是以系统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3,第一节 取象思维与经验思维 中国哲学与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验思维与中医学的学术传承 第二节 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整体观与系统思维 辩证思维与治病求本 系统、辩证思维与中医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医思维方法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 中医思维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 中医思维方法与系统生物学 中医思维方法与转化医学,4,内 容 提 纲,第一节 取象思维与经验思维,中医思维模式:取象思维、经验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取象思维又称意象思维,是以直观为基础,直接观察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思维的逻辑是由象而意,即由直观到

4、抽象。象:外在的物象;意:主观意识;易传系辞传说:“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观物取象:事物及其性质总是一定的“象”。通过观察而把握事物及其性质的象,对“象”进行抽提与归纳,揭示由象所反映的事物及其本质。 立“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多维(望闻问切)的自下而上的综合集成过程。着眼于事物的动态之象,据象归类,据象定类。 中医的整体系统思维主要有联系(网络)思维、中和(平衡)思维及综合(参合)思维。 中医的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为对立(矛盾)思维与复杂动态思维。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征是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6,7,“道”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中国先哲们把高于形象、超越知识

5、关乎一切学问的内涵,统称作“道”。 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知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说“道”贯彻于自然的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 对道、气、阴阳的探究是为说明天地万物在实践流变中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亦不例外。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中国哲学与取象思维,中国文化中的“道”实质上是西方文化中所说的哲学,古代哲理的表述:古人认为“象”比“言”的表意功能

6、要更强些。 取象思维在我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 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的基础是“象”。易经的取象、举象、用象,基本是一种象征手法。其着眼点,不是感性的外在事物,而是理性的深层寓意, 中国哲学视关系为宇宙变化之本;“象”则是关系的显现。故而,中国学术以“象”为认识层面。,8,中国哲学具有形象化的表述特点,它是对原始思维的一种综合与升华,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简称易。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

7、,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八卦的卦画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八卦寓意理于大量的模象之中。,取象比类思维是在大量社会、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物取象,用已知之象,推导未知之义理,触类旁通,有助于启迪思路,获得新的认识,由具体事物推知抽象事理。取象,比类,取和比是主观,象和类是客观;寓意于象,以言明象,又望象生义,举一反三,达到解疑释难的目的。 取象的目的 是为了归类或类比,以借助于特定的概念加以标识,使复杂的现象变得有序、模式化。 取象思维的含义 一方面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世界现象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取象思维渗透到内

8、经中,成为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9,二、取象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哲学唯物论以气的物质性、运动性以及无限性解释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各种现象的变化。 吴澄道德真经集注:“气之可见者,成象。”气演化则分阴阳,由阴阳的相互关系衍生出天地万物。 内经显现出中医学哲学化学科的特征,如阴阳五行的广泛应用并赋予其在医学中特定的内涵。 内经中一些篇名即直接体现取象思维的特征,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等;其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及疾病防治学说的形成,均与取象思维悉悉相关。,10,取象思维在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与取象思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将自

9、然界的变化规律、生命活动与疾病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和概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规律性认识,基于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抽提出某些本质特性,紧密联系人体疾病“失衡”状态下临床表现所具有类同的共性特征进行取象、聚类并表意,如风、寒、暑、湿、燥、火(热)等,都是取其自然气候之象。 如风 其象所表之意是善行而数变、易动、轻扬;临床上将发病急、变化快,抽搐、振颤、游走不定,体表及高位的表现特征均认为与风邪有关,实际上是病邪作用于人体或邪正相争所见之象的表意,临床通过四诊,获取其象来综合分析病因病机(抽象表意)。 对于中医学的病因,不能理解为具体的致病因素,是中医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症状、体征

10、取象聚类的表意模式。,从控制论来说,人体的输出和输入是有对应性的,输出的症状、体征变量,根据这些症状、体征变量的属性与聚类分析来推导输入情况,寻找这种确定性的对应,探求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关联定位:中医通过对人体及疾病表象的直接观察,归纳出效法自然的意象生理、病因、病机模型,如脏象理论是以脏的功能为核心,立足于关系本体论,其表意偏重于基本概念,注重“天人合一”的宏观整体性。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于内,必形诸外”。,脏象理论以脏的功能为核心,立足于关系本体论,基于临床问题进行立象表意的结果,其表意侧重于概念,更具整体性

11、,13,效法自然与基于临床问题进行立象表意,取象方法、物象分类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临床问题是构建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基础,肝为罢(疲)极之本,以临床问题为核心的理论抽象, 现代医学已在密切关注肝病的疲劳问题。 疲劳是CHC患者的常见不适症状,其机制目前尚未阐明。 研究人员对CHC患者的疲劳进行分析,探讨它与疾病活动、静息能量消耗(REE)、循环瘦素水平及TNF-之间的关系。CHC患者中,50%患者称疲劳是其疾病的最重或最初症状。患者的疲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者,女性尤为显著。 与对照者相比,CHC患者的瘦素显著增多。CHC患者中,疲劳评分与由脂肪含量修正的瘦素水平显著相关。当考虑疲劳的部

12、位时,该相关性增加。而且PBC患者也具有同样的正相关关系。,85%的PBC患者主诉疲乏,约50%的病人认为疲乏是病情恶化的症状,25%的患者因疲乏严重丧失日常生活能力;65%85%的慢性胆汁淤积症患者伴有疲乏.,巴黎Inserm Unit 370研究所的Poupon博士等研究人员利用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一种普通量表),评价了未经选择的PBC患者与生活质量HRQOL相关的6个主要领域。将患者的资料与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检测NHP评分与PBC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患者(86%为女性)平均年龄62岁。多数患者采用UDCA治疗。PBC患者的精力与对照者具有显著性差异,情绪反应评分也

13、较差,未发现其他差异。各维度的评分与肝脏生化检查结果、组织学分期、疾病病程均无相关性。 症状或体征中,疲劳是与维度评分最为相关的表现。 Poupon博士认为,PBC患者的全部生活质量低于对照人群,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精力与情绪反应评分降低,并均与疲劳有关。是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持续性影响最大的临床因素。,中枢神经原传导对产生疲乏症状似起着关键作用,疲乏的发病机理不明,在PBC患者的一研究指出,这些患者肌电图检查正常,说明疲乏不是来源于外周,可能源于中枢。 动物实验的证据指出中枢神经原传导对发生疲乏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在以胆管结扎鼠作急性胆汁淤积症的模型,提示在急性胆汁淤积症存在下视丘-垂体

14、-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的组织水平在胆汁淤积动物的脑垂体低于假手术和对照组动物。 神经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疲乏的发生,其中5-羟色胺、细胞因子IL-1和TNF-认为在胆汁淤积症介导疲乏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然而迄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资料。,“肝开窍于目”理论的临床基础,病毒性肝炎患者眼部症状的出现率达66.9%, 视疲劳占 40.9%-48.4%, 视力模糊占23.7%-45.9%; 有眼部体征者占89.1%,其中角膜知觉减退为40.9%-42.8%, 球结膜血管扩张迂曲为22.7%-27.7%,视网膜静脉扩张为42.8%-72.7%, 生理盲点扩大占 40.9%-59.2%

15、,暗适应下降占 24.4%-43.9%, 有眼压下降的占 42.5%。 在病毒性肝炎以外的其他肝病中,有眼底血管改变的占70%,生理盲点增大者占60%,眼压下降的占50%。 “急性肝炎多出现眼干燥、眼部胀痛;慢性肝炎多出现视疲劳,视力模糊”,故认为眼征可能是诸多现代肝脏病共有的征候。,象与物质:象是事物系统显露于外的运动状态,是事物系统与外部环境分开之界面所发生的反应 事物的现象、系统界面的反应不可能完全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本质,同时也由环境因素决定。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现象联系对内在本质的影响包括系统整体机制对内部存在的统摄以及天地宇宙

16、环境通过现象联系对事物本质产生影响 关键问题是中医所取之象,把握之象是否符合人体生命自然现象的规律。 象有其自身的规律:现象层面的规律是在复杂交错和随机变化的关系中发挥作用,要将全部可能出现的关系要素和随机变化统摄囊括,必然导致此种规律不可能表达出明晰的因果关系,不可能以固定的公式予以表述。但仍具可重复性、普遍性及必然性,即规律所体现的本质特征,阴阳五行、藏象理论及中医辨证原则即是此种类型的规律。,18,象与物质属于事物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对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产生决定作用,三、经验思维与中医学的学术传承,19,经验思维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学习和形成的,其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成分,因而成为人们思维活动

17、的重要方式; 中医经验思维还包括直觉领悟思维。直觉领悟是以广博深厚的知识及长期实践为基础,不过,这种“直觉领悟”通常因人而异,是非概念、非逻辑性感性启示。 金元、清明时期的学术争鸣即是诸位医学大家在各自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阐前人之未发。 形成了以火热病机论河间学派、侧重脏腑病机的易水学派、 以驱邪为主的攻邪学派、探讨内伤火热病证为中心的丹溪学派;以及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中医经验思维在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传承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系统思维和辨证思维,一、整体观与系统思维,现代系统论是指思维主体把思维客体、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当着系统来加以思考和处理。将认识对象作为整体系统,在本质上就是

18、整体论。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 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系统思维方式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的“一”,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论观念。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中华思想大辞典:“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就是把天与人看作一个系统。内经则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系统医学思维模式。这与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整体医学”的发展方向是趋同的。,21,整体观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整

19、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也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支配部分,联系的观念即是整体的观念。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一是明确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必须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 内经提出一系列复杂、全面的“天人合一”的系统概念。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把人理解为对外开放的普遍联系的有机体,是系统整体观的集中体现。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

20、结构上相互沟通(经络),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22,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宇宙中充满关系,关系和联系正是广义运动的过程和体现 关系者:各种有形的事物, 关系过程的承担者:即由什么来实现关系过程,如藏腑、组织器官关系过程的承担者是经络系统,那么经络系统是通过何种形式实现的?可能是某种物质的存在(实体形式),也可能是某种非物质(非实体形式,经络之气)存在。 系统科学表明,在复杂关系的交织作用下,会产生许多全新的性质和运动形式,为关系者和关系过程的承担者所不具有。而在所有关系中,信息的传递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一种关系,他对于控制系统和生

21、命系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但是信息关系既不能用物质实体、也不能用能量来说明。,23,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的重点在于揭示各种关系,对所有关系进行归纳分类,并从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关系,阴阳就是宇宙网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犹如网中之纲。,宇宙运动关系之网一般难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觉察,但是并非没有形迹,其形迹正是天地万物在自然状态下所显露的现象,现象是事物内部所有关系(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与外部宇宙关系之网之间的所有关系(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相互影响的表现和反应,标示事物系统的自然整体层面。 认识世界有两个方向: 一是拆开宇宙关系之网,探求有形有界的物质实体(西方科学) 二是借助现象,从天地人整体关系的角度,

22、探究事物的系统的存在和变化。(中医传统科学),24,中医学是以中国哲学的理论及思维方法为指导,是着眼于自然整体现象层面,注重生命过程演化方式的科学,二、辩证思维与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阐明了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万物无不属于阴阳的范畴,是自然界一切变化的根源(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张景岳注内经时说:“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藏府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邪正相争是疾发生、发展病过程中运动、变化的基

23、本规律,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两点论,突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强调正气的强弱是决定疾病发生的关键,当然也有因病邪的毒性强或量大,超越机体的调节能力而发病的。,25,三、系统、辩证思维与中医学的发展,现代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现代系统论是在近代精密科学的基础上,在局部细节弄清楚的基础上,向整体论的更高形态的发展,整体观指导下的还原论方法的应用是必须的。 中医传统系统思维的优势:中医思维的系统性与客体的系统性是一致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传统系统思维的缺陷:基于“取象比类思维”,存在不稳定性及模糊性,在结构

24、性方面显得过于笼统,空间层次较为模糊,宏观整体思维与临床实践的一致性往往因主体系统性思维水平的高低而呈现明显的差别,导致所谓的不可重复性。 中医传统辩证思维的不足:带有笼统、直观、猜测的性质,坚持这样的辩证思维,会拒绝对客观事物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入微的分析考察,阻碍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26,中医传统的系统思维与现代系统论的异同,生物信息网络已成为阐述生命复杂系统的重要途径,与非生物系统复杂网络已有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生物网络的一些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它复杂系统网络也是相同的,这与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也是一致的。 生物调控网络是调控生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稳定的基本调节系统。

25、机体调节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网络系统所构成 宏观整体的(如神经-内分泌-免疫) 系统水平的(免疫系统) 细胞水平以及分子调节网络 这些网络构成了不同层面、紧密联系的复杂调节系统,网络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相互作用与调节,始终处于动态调整和动态平衡的状态。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这与中医学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在基本概念上也是类似的。,27,构建与现代科学发展同步的系统整体论,融合宏观整体与微观物质本源,阐述关系本源论的联系及运动的各个局部细节,是中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与艰巨的任务。,28,基于中医学的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充分引入生物机体网络调节的研究思路

26、、成果与知识技术,可能成为中医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则是其关键问题。 当前,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研究思路可能成为其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在现代复杂性疾病生物调控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疾病相关典型证候的生物信息网络,可以发现证候生物网络的表达模式,结合证候相对功效方剂的网络调控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方证相应治病取效网络药理学的调控机制与关键点。,生物信息学是联系物质本源与复杂系统的重要纽带,第三节 中医思维方法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一、中医思维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复杂系统是相对于线性简单系统而言。从系统论、信息网络结构、

27、复杂性角度,探索生命现象与疾病本质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证”、“病” 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医学的核心内容,中西医“病证结合”实际上是两种医学思维方法的“交汇点”,但证候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角度出发,需要生物学、信息学、数理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尤以信息系统视角研究同样是系统的、复杂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特征提取和规律探索,有可能逐步揭示其本质和内涵。,30,中医学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实际复杂系统,基于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基本思维模式,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治法方药相关

28、性这一中西医病证结合、中医证候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动态)及辨证论治的临床对照设计,综合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数理分析、综合建模等技术与方法,“病-证-效”结合、研究辨证论治治疗现代疾病的临床科学基础,构建辨证论治的综合评价模式; 针对临床疾病的证候病机采用不同功效古典方剂进行多模型的对照比较,“方-效-证”结合,探讨不同功效方剂治疗现代疾病的效应病理学基础,可能逐步实现中西医病-证理论的融合。,31,肝肝炎后肝硬化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四诊及其他临床信息量表的制定,规范、系统的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辨证论治方案对照试验的设计与实施。,因子分析、

29、多元统计、两阶段聚类、模糊数学(聚类、关联分析、综合评价)等在证候分类、疗效评价模式建立中的综合应用。 基于疾病基本病机及主要证候病机,多种不同功效古典方剂、疾病多种动物模型的对照实验的复杂设计与实施。,综合运用信息处理技术、数理分析技术,解决基于四诊信息证候分类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提取问题;建立肝炎后肝硬化“病证结合”的病机分类新范式,验证名老中医经验的临床信息、数理分析的科学基础。,肝炎后肝硬化共有表征信息气虚血瘀,注: 碎石图的横轴表明是公因子的个数,纵轴为每一公因子的特征根值,两次因子分析:第一次提取到24个公因子,KMO统计量0.553,提示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二次提取公因子,KMO统

30、计量数值0.881 ,前5个公因子总信息量有76.72左右。解决了疾病证候分类的临床表征信息提取问题。,斜交旋转:运用Promax,简化因子模式矩阵,各因子分布合理,提高了因子的可解释性,两阶段聚类分析-特异性表征信息是证候分类基础;共有表征信息体现了疾病的证候病机,建立病证结合中医证候分类的新范式.,采用因子分析结合两阶段聚类分析与模糊C均值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均显示出良好的证候分类效果,与临床辨证的实际结果基本符合。,两 阶 段 聚 类 分析,2.模糊综合评判建立证候方程式用于证候判识和疗效评价,根据评判矩阵求取评判结果向量,得到模糊评价诊断结果,归一化处理定义模糊(最大最小)合成运算,读

31、入症状和体征矩阵文件和隶属度矩阵,对病人症 (征)状矩阵文件,进行模糊评价矩阵计算得到评判矩阵,= (b1,b2,bm),部分隶属度矩阵(以肝肾阴虚例),注:X为待诊断病人症状矩阵,A为隶属度矩阵,B为评判矩阵。o为模糊合成运算法则。,隶属度即表征信息权重系数,是以概率为基础的通过归一化的特定系数,如何通过临床信息资料综合统计数值来估算、确定各种症(征)在证候判识中的隶属度,是建立证候量化综合判识的难点。,模糊判识方程模型定义了全息权重新概念,是基于构成该证候各临床表征信息在该证候中所占的比重系数(隶属度),与该信息临床表现轻重程度分值的乘积之和的集合,选出最大的证候判断值即可作出判识。,5类

32、证候的方程式 肝肾阴虚型 =0.85648 乏力+ 0.43056 五心烦热 +0.72685 寐差 +0.54637 视物模糊 +0.54631 两目干涩 +0.12364 耳鸣 +0.62037 腹胀 +0.53704 纳差 +0.83333 腰膝酸软 +0.23463 性欲减退 +0.37963 舌暗红 + 0.36574 脾大; 湿热内蕴型 = 0.75767 乏力 + 0.56135 寐差 + 0.68098 口干苦+ 0.29755 口臭 + 0.51227 腹胀 + 0.3681 纳差 + 0.57485 苔黄腻 + 0.39571 脾大 肝郁脾虚型 = 0.753627 乏力

33、+ 0.33333 抑郁 + 0.62319 寐差+ 0.44928 腹胀 + 0.42029 便溏 + 0.27536 纳差 + 0.156 肝掌 瘀热内蕴型 = 0.72043 乏力 + 0.25269 五心烦热 + 0.36591 皮肤瘙痒 + 0.55072 急躁易怒 + 0.46237 寐差 + 0.74731 口干苦 + 0.48925 腹胀 + 0.25806 纳差 + 0.36514 面晦暗 + 0.37097 舌暗红 + 0.61295 脾大 + 0.34409 腹壁静脉曲张+ 0.43548 男性乳房发育 + 0.23892 脉数 ; 脾肾阳虚型 = 0.74737 乏力

34、+ 0.23864 自汗 + 0.53684 寐差 + 0.46316 腹胀 + 0.32632 便溏 + 0.43158 纳差 + 0.30526 下肢浮肿 + 0.073684 舌淡白 + 0.63158 舌质瘀点 + 0.52632 舌边有齿痕 + 0.41053 脾大 ;,建立一个由具体病例的概率分析所获得的完善的有限非空的隶属度集,分别为此信息在该因素集里的重要程度(此信息在该证候中出现的概率),解决了症状、体征信息对证候判识贡献度定量的问题。 采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建立中医证候的数学模型,使中医证候语言数字化、模式化,并定出一套运算、变换规则,为中医证候候量化判识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

35、法。这样一种定量化证候判别方程式是以病证结合,兼顾各种症(征)状程度的特点,从而可明确判断各病例的主证、兼证。,证候因素对肝炎后肝硬化预后的影响Child-Pugh分级与肝硬化各证候相关的多元回归分析,F=49.571 P0.001 N=355,Logit模型为:Logit()=1.04-0.264F5+0.961治疗方法+0.607静脉曲张程度+0.102总胆红素(P/1-P;P=0,预后好;P=1,预后差),(2) 证候因子5(肝郁脾虚型)积分每增加一个单位即引起预后不加重可能性是预后加重可能性的76.8%, 肝郁脾虚型相对其他证候的预后要好。,(1) 非中药治疗与中药治疗相比,发生预后加

36、重可能性是预后不加重的可能性的2.62倍。中药治疗是影响(缓解)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舌诊对模型预测的准确率高,为临床信息采集的客观性以及名老中医“肝病重舌诊”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舌诊、脉象信息对各证候影响的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肾阴虚 = 12.947 + (-2.133) APOA1 + 0.04982 Age + (-0.01451) PLT 湿热内蕴 = 16.721 + 0.02385 TBiL + 0.751 腹水 + (-0.02560) F + 0.132 PT + 0.004178 GGT 瘀热蕴结 = 15.258 + (-0.01758) PLT +

37、(-0.292) WBC + 0.03872 CD4 + 0.02926 BUN + 0.006273 TBA + 0.05384 GLO + (-0.02195) 肝右叶斜径 脾肾阳虚 =15.877+(-1.741)APOA1+0.02833 BUN+(-0.02259) 肝右叶斜径 肝郁脾虚 = 1.783 + 0.02933 CD8 + 0.169 CD4/CD8 + 0.01252 ALT + 0.02191 GLO 气虚血瘀(共性证候)= 15.015 + 0.116 PT + 0.644 腹水 + (-1.240) APOA1 + (-0.01290) PA,肝炎后肝硬化证候分类

38、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影响各证候相关因素的回归模型,部分揭示该病“病证相关”的病理生物学基础。,肝炎后肝硬化辨证论治的临床对照观察,明确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改善证候表现显著优势,对病例变化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Child计分的改善效果同样由于非中药对照组。,中药组和非中药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证候方程式:取其最大值为该病例主证候。 根据方程式计算出每一证候治疗前后的分值:减少 60 95为显效; 30 59为有效;29以下为无效。 治疗后主证候变化的疗效判定标准: 湿热、瘀热、阴虚主证转为以肝郁脾虚为主并总分值减少60为 显效;原主证候总分值减少3059为有效; 原主证候分值减少2

39、9以下为无效。,非中药治疗(190例):一般保肝退黄对症支持治疗及治疗各种并发症。 中药治疗(105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同时辨证加减用药。6M. 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来源、证型分布、以及病情分期,分型,分级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辨证治疗方案改善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 显著优于非中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改善值中药组显著大于非中药组的有血清ALT,AST、F因子、PC、-球蛋白、BUN 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非中药组无显著变化的项目有CHE、ALB、TBA、LM、HA、 肝右叶斜径及脾肋间厚。,治疗后非中药组无显著改善,中药组

40、有改善且较非中药组有显著差异的项目有:Child记分、GGT、PT、PTA、C。注:*,与非中药组比较,p0.01,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成的病理机制及进展,肝脏炎症,M1/M2的平衡,肝窦血管化、血管新生,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针对疾病证候病机,采用不同功效古典方剂、多模型对照研究发现不同功效方剂干预治疗肝硬化的效应基础,实施思路,茵陈蒿汤、下瘀血汤、一贯煎、黄芪汤、小柴胡汤,DMN,DMN,BDL,CCl4,PS,CCl4,药效学判断,显效方剂及其模型,肝组织基因、蛋白质组表达,病理生物效应机制,(一)发现不同功效方剂干预治疗不同造模因素制备的同疾病模型的效应差异,为解析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方

41、剂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茵陈蒿汤是干预DMN大鼠肝硬化形成的有效方剂 对于成型期肝硬化模型,茵陈蒿汤和黄芪汤均有显著的治疗效应,一贯煎与下瘀血汤:干预CCl4大鼠肝硬化的有效方剂,8w CCl4,12w CCl4,Y,H,G,X,C,肝组织病理天狼星红胶原染色(1010),下瘀血汤:干预猪血清大鼠肝硬化的有效方剂,N,正常组;12W PS,12周模型组;X,下瘀血汤; Y,茵陈蒿汤; H,黄芪汤;C,小柴胡汤(200),黄芪汤、茵陈蒿汤:干预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有效方剂,N,正常组;BDL,模型;X,下瘀血汤; Y,茵陈蒿汤; H,黄芪汤;G,一贯煎;(200),明确的针对性-疾病治疗的靶标

42、,显著抑制致纤维化因子TGF1表达、抑制HSC的增殖与活化,DBL肝硬化大鼠胆管上皮细胞表达TGF-1、 CTGF mRNA量的变化 *P0.05,*P0.01,黄芪汤干预肝硬化形成的效应机制,(二)不同功效方剂干预治疗肝硬化的效应机制,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12:51 doi:10.1186/1472- 6882-12-51. (SCI, IF= 2.24)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012:284963. (IF 4.774),抑制-SMA的生物合成,黄芪汤对DMN大鼠

43、模型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 肌动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转凝蛋白、PDZ-LIMdomain3)的显著下调,是黄芪汤抑制-SMA蛋白表达的作用因素,3,代表性论文 1. 华人消化杂志. 2010,18(23): 2410-2415.,抑制肝内细胞转分化(胆管结扎大鼠肝硬化:胆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样细胞),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200),各组肝组织天狼猩红染色(100),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1):13-18.,黄芪汤抑制肝内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机制,Hep Par/ CK 7/-SMA免疫荧光共染( 200),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44、2012,12:33 doi:10.1186/1472- 6682 -12-33 Hepatology, 2011, 53( 5):1708-1718,调节钙稳态、抑制细胞异常增殖,调控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凋亡,降低补体衰变加速因子、肝内加帽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物结合蛋白,26S蛋白酶调节亚基6A,翻译控制肿瘤蛋白1 促进热反应蛋白12的表达,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9):1101-1108.,下瘀血汤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祛瘀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胶原的降解及抑制肝内血管新生,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调控胶原的降解

45、代谢,猪血清免疫模型大鼠,肝组织MMP13 免疫组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1.,抑制CCl4肝硬化大鼠肝内血管新生,肝组织CD31免疫荧光染色(200倍),CD31,GAPDH,83kd,36kd,VEGF,GAPDH,43kd,36kd,VEGFR2,HIF-1,iNOS,eNOS,phospho eNOS,CD68,Y,H,X,G,N,CCl43W,CCl46W,CCl49W,N M3 M6 M9 G X H Y,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8):878-887.,抑制CCl4肝硬化大鼠肝组织vWF、MMP2/9酶活性,vWF,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提示,一贯煎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提

46、高肝细胞生物转化功能,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免疫反应及改善肝组织缺氧状态,上调的基因为:精氨酸垂体后叶素受体、细胞色素P450家族3亚家族a多肽、球蛋白; 特征性下调的基因为:淋巴毒素A、基质金属蛋白酶-23、RNA 结合基序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2,一贯煎抑制CCl4大鼠肝硬化的效应机制,代表性论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3):43-54,抗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调控肝内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异常分化与血管新生,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9, 121:35-4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16(2): 132-137 中西医结合学报.20

47、10, 8(2): 158-167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4):13-17.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 13(8):563-566.,降低肝组织缺氧诱导因子表达,抑制血管生成,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9(6):651-657,抑制HOC向肌成纤维样细胞的分化 抑制骨髓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 July 7; 18(25): 3235-3249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23-126.,茵陈蒿汤治疗DMN大鼠肝硬化的效应机制,茵陈蒿汤可能通过上调 Ras鸟苷酸释放蛋白4(RAS guanyl rel

48、easing protein 4,Rasgrp4)而上调PPAR-的表达 上调肿瘤抑制基因Rassf4基因,减少DMN肝硬化大鼠肝内病理性凋亡和异常增生 下调胶原基因Col52与Col181、抑制肝窦壁的毛细血管化。,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9(4):423-43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30(8):845-850.,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 多巴色素异构酶,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beta 2-like 翻译延伸因子12,Dipeptidyl Peptidase I 二肽基肽酶I,Dow

49、n syndrome critical region gene 1-like 1,Agmat protein,heat-responsive protein 12 热反应蛋白12,调控细胞的异常增殖及抗氧化应激损伤,4wM茵陈蒿汤组:Hsp1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1-1蛋白;支链酮酸脱氢酶E1、精胺脲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2u球蛋白;D-多巴色素异构酶; 4wM 茵陈蒿汤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翻译延伸因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8(5):435-439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8):1026-1035.,显著抑制DMN肝硬化过程中促炎症KC的激活,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

50、诱导的大鼠肝硬化CD68和TNF-蛋白表达 A-D,肝组织CD68免疫组化染色 (20, n=4);E, 肝组织CD68和TNF-免疫印迹检测. N (A),正常组;DMN-water(B),4周模型组;DMN-YCHD(C),茵陈蒿汤组;DMN-YGJ(D),一贯煎组.,抑制DBL肝硬化胆管上皮细胞PDGF-BmRNA表达,Hepatology Research, 2008; 38: 919929. Lab Invest. 2010, 90(12):1805-1816.,黄芪总皂苷与甘草酸是黄芪汤的主要效应组分 对降低肝硬化肝组织胶原含量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DMN大鼠模型(天狼星红染色),注

51、:N,正常组;M,模型组; HQT,黄芪汤组;AS,黄芪总皂苷;GA,甘草酸; *,与黄芪总皂苷及甘草酸单用组比较,p0.05,BDL大鼠模型(天狼星红染色),DMN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BDL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变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0):1393-1397.,显著提高Smad7蛋白表达是黄芪总苷与甘草酸抑制肝纤维化协同增效作用的关键机制,黄芪总皂苷显著抑制TGF-1基因及蛋白表达,甘草酸显著提高Smad7基因表达 两者配伍显著提高TGF-1信号转导过程中负性调控蛋白Smad7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其胶原基因的表达,注:N,正常组;M,模型

52、组; HQT,黄芪汤组;AS,黄芪总皂苷;GA,甘草酸;,smad7,阴精虚损(组织形质损伤),肝细胞凋亡、坏死 肝窦内皮损伤 肝组织缺血、缺氧,生精(血),气虚(细胞表型与功能改变),肝胆湿热,HSC活化 细胞转分化 (EMT),TGF,血瘀(积),纤维组织增生 组织结构改变,血管生成,肝窦血管化,方证效应基础(示意图),医方集解 黄芪“加以甘草,大能生血”,(耗气伤阴),二、中医思维方法与系统生物学,中医现代研究提示,应从一系列生物信息的系统集成(“组装”)来解释复杂性理论,并进一步解析其如何“组装”而体现出相应功能。 系统生物学核心理念是系统整合性。是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

53、谢组学等一系列组学测定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通过综合使用各类大规模信息提取和处理技术,采用健康和疾病系统的比较研究策略,结合遗传和环境的扰动实验,动态分析生物网络在健康态和病理状态下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参数,通过数学建模发现其调控规律和中间过程,以揭示生命的本质以及复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加速治疗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程。 其鲜明的整体观、动态观和个体特征在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复杂性及动态关联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与中医学的系统整体思维及辩证思维具有相似的共性特点,因而系统生物学可能为实现中医学的历史性突破带来契机。,68,中医药和科学前沿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

54、非常紧密的关系。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实际是和中医药学的很多研究密不可分的,人们可以从中医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启示,系统生物医学, 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之间的桥梁,现代科技 还原论 分析方法,中医药学 深刻的系统理论 行之有效的综合方法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经 络 脏腑理论,系统生物医学 系统论 综合方法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转录组学,生物网络构建主要有“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 两种策略 从下到上的策略:通过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通路-网络-模块”的构建,最终完成整体生命活动的模型。这样的方式需要逐一搭建每条通路以形成网络,获得模块的速度缓慢。 从上到下的

55、策略:基于当前可以获得的实验数据,不涉及对生命系统各层次进行详尽的描述,而是对某些细节进行封装、抽象,其模型往往表现为用概率关系表示分子间的因果关系。,70,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整体系统思维模块为应用系统生物学“从上到下”的研究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及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的临床诊疗系统(以临床确有疗效的方剂为切入点)为采用系统生物学及其信息网络技术逐步解析中医整体复杂系统的生物信息网络调控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在疾病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和网络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代谢途径和潜在毒性等; 在细胞水平全面评价活性化合物的成药性(Druggability)。,关注,“靶点驱动” (target

56、-centric) 的药物研究格局,以此为基础派生出“多向药理学” (Polypharmacology) 与“网络生物学”(Network biology)等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创新药物研究策略正在从针对高选择性、单一靶点转变成针对信号通路调控网络的节点靶点。,“信号通路驱动” (pathway-centric) 的研究策略,重点聚焦,化学生物学,以中药黄连中的活性成分 小檗碱为探针,发现人体内调节血脂的一条新调控通路。,实例,Nature Medicine 2004 10(12) 1344-1351,三、中医思维方法与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产生背景: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57、与结合,更加注重“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医学整体观和相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转化医学主要目的: 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卫生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致力于填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真正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基于临床实践发展基础理论并能指导临床以提高治疗效果是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一转化医学的过程。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等。,73,现代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以提高疾病的

58、临床疗效,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其方法是从临床(疗效)-实验-药效机制的系统研究。 针对疾病病理特征,充分发挥中医宏观整体思维的优势,认识并发现疾病的中医基本病因病机或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病机,探求中医有效治法方药,从而发展认识西医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本质上是两种医学知识交叉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建立中医治疗西医疾病的病证结合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属理法方药中的理,必需紧密结合“论治效应”的反复验证,才能形成对临床疾病诊疗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病因病机”理论。而坚持自身理论与思维原则,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探求更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以充分显示病因病机理论

59、在提高临床疗效中的实际意义,是促进理论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发现治疗现代复杂、难治性疾病的新方药或古方新用的重要途径。,74,基于治疗效应的分析还原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具有中医学特征的“转化医学”的关键问题。,确立针对病因病机的方药是“以效证因”的重要环节 采用临床经验方药易于获得阳性效应,但必须制定经验方的制备标准,以利于他人重复、验证。 病因病机理论效应验证的对照组设置 当避开与所研究病因病机理论相关功效的方药,宜采用治疗该疾病有效但与病因病机理论无关联性的对照药物,或伦理学许可条件下的安慰剂对照,有利于得出明确的结论。 对病证结合中医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 既要对凸现病因病机立意相关表象元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整体综合评价,又必须要采用现代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尤其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评价标准(包括结局指标及生命质量的评价),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施第三方评价。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评价必须是多维的 是从宏观层次和整体水平上评价健康。这与中医的健康观十分相似,也与中医药治疗的宗旨相吻合。但目前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仍被作为疾病的伴随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