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_第1页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_第2页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_第3页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_第4页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试题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2、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004 肇庆)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遂与外人间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停数日,辞去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 07

3、重庆市, 15 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 点 ; 他 们 在 送渔 人 离开 时 嘱 咐他 “ 不 足 为 外人 道 也 ”是 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2008 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 8 12 题

4、。( 17 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 分)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 (3 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 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3 分)答:五( 2008 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 分)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 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 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 分)八(

6、08 长春) (甲 )阅读桃花源记 ,回答问题。 (10 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 )著名诗人。 (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芳草鲜美 ()屋舍俨然 ()便扶向路 ()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 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 “处处志之” ,最终却“不复得路” ,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 分)答:九( 08 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

7、各题。( 8 分)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十( 08 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 题。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 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8、(2 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 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 分)答: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 分)答:十一 .( 08 温州非课改)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 分)1从选段中

9、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2 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2 分)悉如外人()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 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十二( 08 徐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 分 )(1)屋舍俨然:(2) 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4) 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问今是

10、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 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4下列诗 (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十三( 09 湖南娄底市)阅读桃花源记 ,回答问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11、 (2 分 )A武陵人 / 捕鱼为业B问 / 今是何世C率妻 / 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 / 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

12、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 分 )(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 分)答:十四 .( 09 广东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8 分)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 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 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 ,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 。离开桃花源时, 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3、“ ”。3.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2);( 3)。(3 分)(2010 年浙江省嘉兴市) ( 12 分)阅读桃花源记2 和 3 段,回答: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1)有良田美池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 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3 分)答:20“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 分)答:

14、(2010 年山东省青岛市)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010 年四川省成都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6 题。(9 分,每小题3 分)4

1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记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

16、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2 分)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分)译文:(2010 年四川省巴中市)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4 分);.(1)渔人甚异之() (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

17、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24翻译句子。 ( 4 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

18、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4 分)答:27 请就文中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3 分)答:(2010 年湖北省襄樊市)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 12-16 题。(10 分)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 1)阡陌交通()( 2)欣然规往()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2 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19、离开桃花源。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 分)答:( 2010 年广东省汕头市)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 ,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 。离开桃花源时, 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1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 1);( 2); (3 )。(2010 年甘肃省兰州市)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林尽水,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

20、我与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11.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 分)答: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4 分)【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

21、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 分)(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 分)答:(2010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2 分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2)向:()8(2 分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 )其中往来种作见渔人,乃大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既出,得其船设酒杀鸡作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4 分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译文:(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10 (2 分 )南阳刘子骥“闻之,

22、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答:2010 年吉林省长春市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 ( 1 分)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分);.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要还家()怡然自乐()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 分)答:12渔人穿过山洞, 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 分)答: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

23、目的是什么?(3 分)答:答案17( 1)类( 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 4)对(向) 1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2.( 1)交错相通( 2)计划(2 分,每小题1 分) 13 B( 2 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 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 1 分) 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

24、桃花源(2 分,每空 1 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 分)9.( 3 分) C10.(3 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 “绝境”各 1 分,译出大意1 分) 11( 3 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 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

25、2.(4 分) ( 1)(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 )( 2 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 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2 分 )(1)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 分 ) 9(共 4 分 )(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 )都来打听消息。 10 (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9 陶渊明 东晋 10( 1)类( 2)交错相通( 3)通“邀”,邀请( 4)愉快的样子。 11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

26、纷。 12围绕“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参考答案】一 1、 D 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 1( 3 分)( 1)类()全,都( 3)邀请(每词分)2( 2 分) A( 古义;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方 ;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 分 ). (1 分 )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7、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 分 ,“怡然自乐”分) (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言”与“所闻”各 1 分,其中“所闻” 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 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 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 战 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分)四 1(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

28、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 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避秦时乱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 ( 1)源中生活安宁, (2 )能安居乐业, ( 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 (10 分 )1饮酒(归园田居) (1 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 )通“邀”,邀请(共2 分,每小题1 分)3

2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 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 3 分,结合作品内容1 分,修辞手法1 分,语言生动形象1 分)八1晋代 (东晋 )陶渊明2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沿、顺着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

30、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文中的渔人虽 “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九 1 (2 分)整齐的样子(1 分 )同“邀”邀请(1 分 )2(6 分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 分;小题“黄发垂髫” “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 分;“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 分。)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1、。十 1.A、B( A 项:走; B 项:指示代词,这; C项:副词,相当于“又” / 恢复; D 项:说 / 道理; E 项:隔开 / 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 桃花源 一种没有剥削、没有 乱、自 自足的社会,与当 社会 形成 明 照, 是作者不 的一种精神寄托,表 了他 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 女的幸福生活, 也表 出 人 当 黑暗 的憎 和 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 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十

32、一 1 ( 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 1)咸(皆)( 2)延3(他 ) 起 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 朝,更不用 魏和晋了。4土地平 ,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 垂髫并怡然自 。5寄托了作者 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 1 (4 分,每 一分,意思 即可得分)(1)整 的 子(2)听到 (3)都(4)惊 ,惊奇2(2 分 )答案: D3(4 分,每句2 分 )(1)竟然不知道有 朝,更不必 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 得 外面的人 啊!4(2 分 )答案: B十三十三 .1.D(“ 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 的 言 位,中 不能停 )( 2分)2.B(交通:互相通达)

33、( 2 分)3C(桃花源的生活 景是虚构的,展 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 社会)(2 分)4( 1) 人 得非常奇怪(1 分),又 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 (1 分)。( 2) 个人一一 (他 ) 了自己知道的(1 分),(听的人)都 表示惋惜(1 分)。5表达了 理想社会的 烈追求(1 分),同 也含蓄地表达了 社会 的不 (1 分。十四 .1.答:( 人)到了郡城,去拜 太守, 告了(自己 桃花源的) 番 2.答:欲 其林怡然自 志之不复得路需要 的是, 你必 用原文四字短 填写 注意, 每 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 双引号而 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四个空并不 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 度都不大,拉

34、不开距离。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 :一、 境方面( 美);二、物 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 的关系 (和 );四、能避乱, 无 乱(没有 迫、 剥削)。答三点即可。 道 是分点的,不要 地答:幸福。 比 三( 2008 南充市) 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 题 (10 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 , 溪行,忘路之 近。忽逢桃花林, 岸数百步,中无 ,芳草 美, 落英 ; 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 其林。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 ,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 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垂髫,并怡然自 。(乙)陶潜,字元亮,少 高尚,博学善属文

35、, 脱不 ,任真自得, 之所 。 著五柳先生 曰: “ 堵 然,不蔽 日,短褐穿 ,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 人 之 。 甚 朋好事, 或 酒肴而往, 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 大适融然。 或无酒,亦雅咏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而和之,曰:“但 琴中趣,何 弦上声 !” ( 自晋 ) 注 适: 足。融然:和悦快 的 子。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 志。1.解 下列句子加点的 (2 分) 人甚异之()阡陌交通() 脱不 () 或无酒,亦雅咏不 ()2. 从 乙 文中摘 出与“土地平 ,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 的理想生

36、活形成 烈反差的句子。 (1 分);.答:3. 从乙 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 他本人也不会 琴, 但也朋友相聚, 他却“ 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 琴 ? 合全文看, 反映了他怎 的性格?(3 分)答:4.翻 下列句子。 ( 4 分)黄 垂髫,并怡然自 。 文:但 琴中趣,何 弦上声 ! 文:六( 2008 太原市) 文言文,完成9 12 。 (13 分 )甲 人,乃大惊,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家, 酒 作食。村中 有此人,咸来 。自云先世避秦 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 隔。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无 魏晋。此人一一 具言所 ,皆 惋。乙房玄 奏: “ 府 甲兵,

37、隋世。”上曰: “甲兵武 , 不可缺;然 帝甲兵 不足邪! 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 使百姓乂安, 此乃朕之甲兵也。 ”( 自 治通 )注房玄 :唐太宗 任宰相。 : 看。上:指唐太宗。 帝:指隋 帝。乂():安定。1用自己的 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 述治国更需重 民生 的事例是。 (2 分 )2解 下面加点 在句中的意思。(4 分)(1)便要 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境:(3) 不可缺 :(4) 卒亡天下卒:3用 代 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乃不知有 ,无 魏晋。 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文:4甲乙两文都 达着使百姓安居

38、 的愿望。如何 一愿望呢? 一个角度具体 你从古文学 中 得的启示。(3 分 )帮帮你可回 治水必躬 、捕蛇者 、岳阳楼 、 忌 王 、 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七( 08 安徽非 改) 下面文言文,回答 。【甲】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 , 屋舍 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垂髫,并怡然自 。 人,乃大惊, 所从来。停数日,辞去。( 自陶渊明桃花源 )【乙】 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前者呼,后者 , 提携,往来而不 者,滁人游也。 溪而 , 溪深而 肥; 泉 酒, 泉香而酒冽; 山肴野蔌, 然而前 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 ,非 非竹

39、,射者中,弈者 ,觥筹交 ,坐起而喧 者,众 也。 然白 , 乎其 者,太守醉也。 ( 自欧阳修醉翁亭 )1解 下列加点的 。 ( 3 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 魏晋无 :( 3) 溪而 :2翻 下面句子。 (4 分)( 1)村中 有此人,咸来 。 文:( 2) 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 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 分)答:十五 .( 09 安徽省芜湖市)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

40、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

41、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 ,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 4 分 )阡陌交通:便要还家:子之哭也: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 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今吾子又死焉。译文: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 2 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 2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

42、乙文主要运用了(填 2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 1 字)( 3 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答:十六、 2004 年湖南省邵阳市(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