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ppt_第1页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ppt_第2页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ppt_第3页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ppt_第4页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maging Dignosis of Bone tumors 高峰10-29岁,占80%;症状为轻微疼痛,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偏心,边界清楚的纯溶骨质破坏,膨胀明显,可向软组织内隆突很少5cm,但很少有钙化。 鉴别:动脉瘤样骨囊肿皮质骨肥皂泡样膨胀,生长迅速。两种疾病可并发。,X线片表现: 圆或椭圆形偏心性膨胀性透光区,地图样骨质破坏,扇贝样花边状硬化边,偶病灶内有骨嵴或间隔,常从皮质向外侵蚀或膨出,外围被覆骨膜组织,钙化少见,长轴与骨之长轴一致 CT表现: 早期仅为骨内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区 邻近骨皮质变薄或缺失,突向周围软组织 MRI表现:T1WI 低到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CASE,良

2、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又称黄色瘤或纤维黄色瘤,极少见,肿瘤起源于间充质细胞,主要成分是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临床表现:多见于成人,以长管状骨多见。,持续的局部严重疼痛,轻度肿胀。X线表现位于长骨骨干或干骺端,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皮质骨膨胀变薄,周围有明显的粗糙不规则的硬化,无骨膜反应。发生在扁平骨者,硬化骨呈环状。类似于组织细胞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 鉴别:非骨化性纤维瘤:多为儿童及青年,无明显症状,多因病理骨折才就诊,几乎均发生在干骺端,两者病理表现相似,主要根据临床及X线鉴别。,m55y。左股骨下端疼痛十余天,M,55Y,右髋痛,跛行,术前股骨头坏死,术中转移瘤,PATH纤维组织细胞瘤,一.纤维

3、性骨皮质缺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现在认为是儿童发育期的正常变异,多自行消失 病理与临床: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所致,骨缺损区主要由坚韧的纤维组织构成。 年龄在6-15岁之间好发,典型部位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骺端,尤以股骨内、后壁皮质多见,双侧可对称出现一般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表现为皮质表层的不规则的骨缺损,正位呈圆形或长圆形、侧位呈水滴状或杯口状,直径小于2厘米,少数内有粗细不均的致密索条,病灶呈多囊状改变。边缘清楚,有薄层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CT 见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的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楚,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可有软

4、组织肿胀,无骨膜反应。 鉴别与诊断:1.干骺端结核2.骨样骨瘤3.邻皮质软骨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性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组织肿瘤,占肿瘤总数的0.81,良性肿瘤的1.45。男女之比为1.38:1。年龄多在1120岁。多见于下肢。很少出现症状。 非骨化性纤维瘤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关系密切,大多学者认为是同一病不同期,即14岁前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4岁后,而不自行消失,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病变常位于干骺端偏骨干侧、易累及骨皮质、轻度膨胀。 鉴别: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低密度区内呈磨砂玻璃状,CT值高(几百)常多病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纤维性骨皮 质缺损症,T1

5、W,T2FS,二.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结缔组织源性肿瘤,无成骨活动,骨骼发育成熟时,有可能自行消失。 与前者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而前者小而无症状并仅限于骨皮质。后者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侵犯骨髓腔。 8-12岁居多,常位于长骨距骨骺3-4厘米处,胫骨、股骨、腓骨多见,局部酸胀。,影像学表现 1.髓质型,多位于长骨干骺部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的透光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 2.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的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光区,长轴与骨干一致。边缘硬化,皮质膨胀变薄或中断,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鉴别:1.骨样骨瘤 2.骨具细胞瘤 3.纤

6、维性骨皮质缺损,例1,非骨化纤维瘤 男,9岁。右胫骨上端可见多个小囊状骨质缺损区,边缘呈分叶状,附近可见较厚的硬化层,向髓腔内膨胀生长。,例2,软骨母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 男性18岁,NOF,M,18Y,右下肢肿物一年。皮质型非骨化性纤维瘤CT-MPR胫骨的多囊状透亮区,部分骨壳不完整,单纯性骨囊肿,髓内单房性囊肿,孤立性生长,位中央,囊内充满浆液,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 90位于长骨干骺端,其它部位有跟骨和盆骨。 临床常见缺乏症状或有轻微疼痛,易合并病理性骨折。 囊肿的横径一般不超过骺板宽,病变从骺板向骨干方向扩展,并逐渐变窄,类似截头的圆锥体。 骨皮质完整或仅有轻微膨胀,不累及软组织,也无

7、骨膜反应。 囊内有骨片陷落征。 如囊肿贴近骺板,提示病变仍在发展;如已离开骺板,提示病变已稳定。,动脉瘤性骨囊肿Aneurysma Bone Cyst,动脉瘤性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非肿瘤性囊性骨病,囊壁为巨细胞性肉芽组织和反应性编织骨,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好发于20岁以前长骨干骺端,其次是椎骨,大多为孤立性,多位中心,发病机理可能与血管畸形有关。 继发性动脉瘤性骨囊肿继发于各种良性或恶性骨病,约占50%。 皂泡样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发展迅速,骨皮质破坏,有Codman三角,有骨膜下新骨形成的骨壳,囊内有梁状分隔。CT、MR可显示囊内有液平。 软粘纤:无Codman三角、分隔及液平,M4

8、7-65,骨内腱鞘囊肿(邻关节骨囊肿)Ganglion Cyst of Bone,类似软组织的腱鞘囊肿,发生于邻近关节的骨端,位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的长骨骨端。 X 线表现为邻关节骨端边界清楚的囊状透亮区,周围有硬化带,体积小,不膨胀。,P13-4-1,(一)LCH的定义 组织细胞增生症系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树突状细胞系统增生的一组疾病。儿童期各种组织细胞增生症均以类似细胞呈局限或广泛的反应性或肿瘤性增生为特征。LCH病人增生的细胞为郎格罕细胞。1953年Lichtenstein首先建议将本症命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1973年Zelof等报道,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损害是由郎格罕细胞异

9、常增生和播散所致,故将其称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二)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能自行缓解的单一骨损害到威胁生命的多系统受累等多种形式.新生儿至老年人皆可患病,发病高峰为14岁。儿童发病率约每年25例/百万,男性略高。据病损范围可将本病分为:(1)局限型:单一的皮疹、单一骨损害,伴有或不伴尿崩症(DI)、邻近淋巴结受累或皮疹;多骨损害,包括多骨或一骨有2处损害,伴有或不伴DI、邻近淋巴结受累或皮疹。(2)广泛型:内脏器官受累,无或有肺、肝或造血系统功能障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1.骨骼病变:几乎所有局限或广泛型

10、LCH病人均有骨损害,早期表现为痛性肿胀。颅骨最易受累,其次为上肢长骨、扁平骨(肋骨、骨盆、脊椎)。X线摄片可清楚显示单发或多发边缘不规则的溶骨性缺损;骨嗜酸性肉芽肿亦称为局限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2.内分泌腺:尿崩症(DI)是LCH最常见的内分泌病。常见于颅骨受累病人,经限水试验和尿精氨酸加压素测定可确诊。增强的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下丘脑垂体柄区增厚(2.5 mm),或T1加权像缺乏垂体后方“高信号”的征像。但Imura等报道未患LCH的特发性DI成人亦有相同表现。Maghnie等发现下丘脑垂体区供血异常,表现为垂体后叶加强20 s,垂体前叶加强30 s。发生生长迟缓者1%

11、,大多由垂体前叶受累、生长激素缺乏、吸收障碍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等多种因素引起。但长期随访病情缓解的患儿,多数身高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3.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震颤、反射亢进、轮替运动障碍、吞咽困难、视力模糊或颅神经受损。MRI示受累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一般呈对称性,常首发于小脑,进而累及脑室旁白质。活检示组织细胞浸润伴黄色瘤(高脂血症的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或因为组织细胞增殖,细胞内有继发性脂质沉积所致)改变,这些组织细胞大多与通常的巨噬细胞相似,少数呈典型的郎格罕细胞表现。 4皮肤:LCH常以皮肤损害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表现为鳞屑状、红斑样、脂溢性棕红色丘

12、疹。发生于成人皮肤的典型LCH损害,应注意与有郎格罕细胞样皮肤表现的大细胞淋巴瘤鉴别。,嗜酸性肉牙肿,F,11Y,例2,女性26岁,女性26岁,例4,女性,10岁,例6,男 37,右髂上棘疼痛1年余,查:局部压痛,未触及肿块,局部皮温不高,鉴别诊断2,动脉瘤样骨囊肿,软粘纤,纤维组织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非骨化纤维瘤,骨皮质却损,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内腱鞘囊肿,恶性骨肿瘤,病史:女 41岁,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触及右胫骨前面中段肿物,质硬无压痛,不影响活动,未治疗。骨科检查:肿块质硬,无活动无压痛,皮温正常,无静脉曲张,化验:正常,图A为右侧小腿正位片,图B为右侧小腿侧位片,右胫骨中段前侧骨皮质破

13、坏,略有膨胀,病灶内有小分隔,A,B,C,D,图C为CT扫描骨窗,图D为CT软组织窗,胫骨前侧骨皮质膨胀,病灶内有分隔,无软组织肿块,【诊断】造釉细胞瘤 【鉴别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化性纤维瘤,【讨论】造釉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上皮组织肿瘤,局部侵袭性生长,有转移的能力。肿瘤常发生于胫骨干中段,伴或不伴胫骨受累,其基质成分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非常相似,造釉细胞瘤的形成有几种假说,胚胎发育期的皮肤异位是现在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病灶直径为3-15cm,约80的病例发生于胫骨,最常见的位置是胫骨中段前方皮质内,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之比为1.3:1,病灶偏心性生长,可以呈分叶状或轻度膨胀,病

14、变边缘清晰锐利或边界不清。如果没有病理骨折,骨膜反应很少见,造釉细胞瘤最典型的特点是发病部位,卫星灶也不少见,这有助于鉴别诊断,CASE M,14Y,下肢肿痛2月,局部隆起,热,较硬。,返回,osteosarcoma骨肉瘤 又称成骨肉瘤.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肿瘤;是最为常见的骨恶性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4%。,Pathology 病理:起源于未分化间叶组织,可分化为其它组织,分为:(1)骨母细胞型:以肿瘤性成骨细胞为主;(2)软骨母细胞型:含软骨肉样组织;(3)成纤维细胞型:纤维肉样结构内有少量瘤骨;(4)混合型:含上述三样组织;(5)血管扩张型:少见。 X-ray fin

15、dings X线表现:部位: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股骨47%,胫骨26.3%,肱骨7.1%,颌骨5.1 %,腓骨.8%,骨盆2.7%。(1)骨质破坏:多起于长骨干骺端,呈浸润性骨质破坏:小斑片状、筛孔状或虫蚀状;可融合成大片(块)骨质缺损,骨皮质断裂。 (2)肿瘤骨:云絮状:斑块状:放射状或针状:象牙质:高密度影如象牙质状致密。,(3)骨膜增生和Codman 三角:骨膜增生呈各种形状,如放射状或针状等(非特异性)。 (4)软组织肿块:圆形或半圆形,边缘多不清,内有肿瘤骨。 types of X-ray findings X线表现分型:(1)硬化型(成骨型):大量肿瘤新生骨形成,骨膜增生明显,骨质

16、破坏不明显;细胞分化好,恶性程度低,生长慢,预后稍好。(2)溶骨型: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成骨不明显;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预后差。(3)混合型:具有两型特点。,Osteosarcoma,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1125岁者占大多数; 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肺内转移早;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理分类: 按照骨肉瘤中各种肿瘤性组织所占比例的多少分为: 骨母细胞型; 软骨母细胞型; 纤维母细胞型; 血管扩张型; 混合型;,按照瘤骨的多少可分为:,成骨型 溶骨型 混合型,女,22岁,右小腿疼痛2月,按骨结核治疗2月,症状渐重.活检证实.,8个月后肺内出现转移,再半年后死亡,Ewings

17、sarcoma,多见于儿童; 病变位于骨髓腔内,由内向外浸润; 易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包块;,骨旁 骨肉瘤,病史,患者,女,16岁,右侧小腿疼痛一月余,有外伤史。,X线,FS-T2 cor,FS-T2 tra,t2 sag,T1 cor,T1+c cor,T1+c sag,T1 FS+c tra,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骨淋巴瘤是指侵及骨组织的恶性淋巴瘤,该病由Oberling于1928年首次报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发病年龄多大于30y(3-87),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 可单发,也可多骨,最常见部位是下颌骨、股骨、骨盆、脊柱、胫骨、肱骨等。 起病较缓,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形成软组织包块后有肿胀,包块,皮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