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ppt_第1页
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ppt_第2页
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ppt_第3页
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ppt_第4页
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讲的回顾,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难点和风险。 方法论的学习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目的,必须树立“长期学习”的观点。 仅仅学习方法论意义不大,把其作为指导思想来进行学习和科研,才是最终目的。,第二讲: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一、科学哲学研究对象 二、科学方法论的历史 三、波普的证伪主义简介 四、库恩的历史主义简介,一、科学哲学研究什么?,是关于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哲学的意义上,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发现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其中的科学方法论是我们重点关注内容!

2、 人类科学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发现阶段,包括假说的形成及其研究或推理; (2)检验阶段,即对假说的确认和拒绝; (3)应用阶段,包括解释、预测和实用决策。 而对科学活动三个阶段基本问题的研究,构成了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学习经济学方法论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哲学?,根本原因:我们把经济学作为科学来看待!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科学哲学把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探求什么是科学、为什么需要科学、如何获得科学、科学如何发展如何进步等问题;而经济学方法论要回答什么是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如何获得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如何发展和进步等等。它们的研究主题基本一致。,学习经济学方法论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哲学?,从

3、具体任务来看:科学哲学研究对各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经验结构的分析、对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分析、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关系的分析;而经济学方法论则是研究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经验结构、研究经济学方法问题、研究经济学知识与客观的经济现象的关系等。它们的基本任务一致。 因此,我们要学一点科学哲学的知识。,二、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第一阶段:归纳主义 1718世纪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是遵循归纳逻辑或归纳法的。即从个别或事实(观察)出发,经归纳推理,由此推导出一般或科学知识的方法。归纳推理既是科学发现的方法,也是其证明的方法。举例:第一只天鹅是白的,第二只天鹅是白的,第三只天鹅是白的,第一百只天鹅是白的,所以所有的

4、天鹅都是白的。 特定资料归纳逻辑一般理论 从18世纪中叶起,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或必然性方面已开始产生怀疑,这方面以洛克、休谟等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第一阶段:归纳方法的问题,归纳方法问题:尽管许多的事实支持某一理论,但未观察的结果可以继续得出同样的结论,并不具有必然性。 比方,不能因为所见到的天鹅都是白的,就排除黑天鹅的可能性。 还有,不能因为可见世界是物质的,就结论世界是物质的。谁能证明无限远外的一厘米就没有一个上帝在对我们笑呢?,第一阶段:归纳方法的问题,一个更加基本的认识论问题休谟的“归纳问题” “人们根据对经验事实的归纳所得出的知识和结论,是否能够用于说明超出归纳中所使用材料以外的事

5、实。” 举例: 过去太阳每天都是早晨升起,太阳过去何时,将来仍然何时升起,所以,今后太阳总会在早上升起。 问题出在,第二个前提上,这个前提如何得来的呢?,第一阶段:归纳方法的问题,类似的例子:过去股票每天都在上涨, 股票过去如何变化,将来也将如何变化,所以,明天股票会上涨。 然而,归纳主义方法的缺点仍然被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所继承。许多的计量模型在运用抽样资料时,表现出完美的拟合性质,但一经用于实际就漏洞百出。 对计量经济学也要有批判的态度!,第二阶段:演绎主义阶段,1920世纪时期,在洛克、休谟等怀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先是赫尔、休厄尔和孔德等人认为不存在发现可靠理论的方法。 即由事实出发逻辑地导

6、出规律或理论的狭义归纳法可能是不可靠的;并认为归纳逻辑主要适用于研究假说的评价标准,而不适用于探讨科学发现的方法,亦即理论发现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是异常复杂的; 这就第一次把科学的辩护范围和发现范围区别开来。,第二阶段:演绎主义阶段,而后19世纪中叶后,大多数哲学家开始认为,科学研究活动应是创造假说(公理)来解释事实(现象),并从假说逻辑地导出经验推断,然后用实验检验它们,这种方法称为(公理)演绎法。这种思想十分强调人的主动创造和发明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演绎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何为演绎呢? 举例:所有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 用于出售的汽车是商品, 所以,这些汽车都有使用价值。

7、(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大前提的正确与否,若是废旧零件组装的汽车就没有使用价值),第二阶段:演绎主义阶段,演绎法:公理演绎推理理论经验检验 公理演绎法强调了内部逻辑的一致性,如果前提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此时,归纳只是起检验理论的作用。 演绎方法的最大问题:公理从何而来? 作为推理前提的假说并非仅靠直觉形成,它们也是客观环境在人们的头脑中反复的反映而形成的观念,因而也是没有离开归纳过程的。只不过这个归纳过程并非人们有意识的系统的进行的,而是在长期生活中无意识的完成的。,思考:归纳与演绎,归纳认为知识源于经验,又称为经验主义;演绎认为知识源于思考,又称成理性主义。两者的争论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从未

8、停止过。 18世纪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争论;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争论; 现在主张用计量方法构建理论的学者和主张纯理论的学者还在争论。,思考:归纳与演绎,“孤立的使用演绎法常常在研究现实世界时出现错误,因为它缺乏对理想类型的假定是否符合正在分析情况进行评价的明确手段。而孤立的使用归纳也易于出现错误,因为总是存在出现错误的概率。”(埃斯里奇应用经济学方法论87) 所以,结合使用归纳与演绎: 原理(假说)演绎推理理论经验检验归纳修正假设新的假说,第三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在20年代中期出现了R费希尔所开创的“经典数理统计学传统”,

9、30年代中期出现了波普的“证伪主义”,从50年代以来兴起了由哲学家和统计学家共同参加的所谓“贝叶斯运动”;贝叶斯主义也好,还是波普及其追随者,基本上都仍属于逻辑经验主义者,他们仍然把经验的成功作为理论选择决定性因素,他们的思想仍属于“广义归纳法”的范畴。但是,“广义归纳法”自身存在的深刻矛盾,似乎预示了归纳主义或旧的科学哲学必然的深刻变革。 重点关注:波普的“证伪主义”,第四阶段:,5060年代有些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方法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震动。 这种新思想认为,从长期看,人类长期科学活动的历史中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可靠完善或一致的归纳逻辑或规范的方法论,因为科学史已表明许多

10、科学理论并不是被实验和观察证据所推翻,而是被其他理论所代替的;同时科学理论选择或新旧理论的交替,并似乎并不完全是由经验和逻辑所决定的;因此,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和归纳逻辑并不能真正说明科学演变的合理性。 重点关注:库恩的历史主义,三、波普的证伪主义哲学简介,(一)波普简介 (二)何谓证伪主义 (三)主要观点 (四)主要问题,(一)波普简介,波普(又译为波普尔,Karl.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而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 重要著作有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 他的思想又称为“证伪主义”、“批

11、判的理性主义”,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影响。,(二)何谓证伪主义(基本思想),证伪主义: 一种方法论观点,它当且仅当理论和假说的预言至少是本质上可用经验证伪时,才把理论和假说视为科学。 基本思想:科学包含错误,终将被证伪,是科学的本质特征。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者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暂时逃避实践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践的反驳或者证伪。科学也正是在不断的发现错误提出新的猜想中进步的。,(三)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1、分界问题 一个理论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

12、证伪,就是非科学的。 归纳主义者坚持以经验证实原则为分界标准,即任何理论只能被经验“证实”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波普认为,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并主张以经验证伪原则为分界标准。 波普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是因为它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例证;宗教、玄学、占星术都可以找到这种成功的例证,科学并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或者说,科学之为科学,是因为它与一切非科学不同,要接受经验的检验,要在经验事实的发展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或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新的理论。,分界问题,举例: 人死后有灵魂、世界有上帝,不能从经验上证伪。 “天会下雨”,即使今年不下雨,明年、后年也会下雨。所以,无法证明这个命题错误,

13、但是这个命题没有给予我们任何科学的信息,因此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 就是说,科学恰恰在于它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和不可证伪性,就是一切科学和非科学的根本分界。 背景:源于相对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推翻”,既然二百年的力学理论有错误,既然相对论象爱因斯坦所说“短命的过渡理论”,那还有什么理论是永远正确地呢?,2、反归纳问题以及经验证伪原则,归纳主义者认为归纳推理虽然不是“严格的正确”,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或然性”。按照这种观点,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归纳推理得到的知识真理虽不是必然知识真理,但却是或然真理,并且过去重复的经验越多,这种或然性就越大。 波普的回答是:过去的多次重复即不能证明

14、未来的必然重复,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可能重复;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总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一个无限数之比的概率只能是零。,反归纳问题以及经验证伪原则,在上述反归纳原理基础上,波普反对归纳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他认为科学知识或真理是不能用经验来“证实”的,亦即这里的所谓“证实”不具有绝对的意义,而只具有有限意义;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只能用经验来“证伪”,而这里的“证伪”确具有绝对的意义。 因此,波普提出了所谓“经验证伪原则”。也就是说,用数量极大的个别不能证实一般,而数量极少的个别就能证伪一般。(即使你看到再多的白天鹅也不能由此推断“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但只要看到一

15、只黑天鹅就可以拒绝“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结论。) 一个“证实”只能证实一个经验事实,而一个“证伪”却能证伪整个理论。,3、理论是大胆的猜想,按照归纳主义者的观点,科学理论是从观察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或者至少是已经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经验材料的证实,亦即理论来自于观察。波普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理论源于观察。 而波普认为,从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看,事实却恰恰相反:即观察来自于理论或假说。或者说理论或者假说创造了观察!,理论是大胆的猜想,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科学的观察不是盲目的观察,它是有一定目的性和选择性的;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观点、兴趣所决定的。 其次,科学的观察并非熟视无睹,它

16、必须有所理解;而理解不能没有观点和理论的指导。不同的观点、理论对于同一观察事实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最后,科学的观察必须记录为资料,而记录必须使用概念,特别是科学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亦即不同水平的人对同一概念的认同是有差别的。 几个例子:哥白尼的地动说、牛顿的万有引力、许多经济理论,理论是大胆的猜想,理论和假说既然不来自于观察,那么来源于何处呢? 波普认为,科学家提出理论或假说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既要依据前人的知识,又要依据过去的和目前的经验,但这些都只是参考性的。 波普认为理论或假说的提出来自于爱因斯坦所说的“自由创造”、“自由猜想”、“非理性因素”或“创造的直觉”。他完全接受了爱因斯坦一

17、再重复的观点:从观察到理论之间除了自由创造以外,没有任何其他逻辑的通路。,理论是大胆的猜想,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于人们头脑的创造,科学是人类头脑的创造物。 此时科学发展模式成为: 猜想证伪新的猜想证伪. (理论否定否定的否定.) 思考:经济学家的直觉?,4、科学知识增长的机制,从问题到新的问题? PTEPTEP (T为提出的理论假说、E为对假说的证伪检验、 P为产生的新的问题) “科学从问题开始”“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 “我们的无知随着我们的知识增长而增长,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永远比我们找到的答案多。”,(四)证伪主义的问题(

18、局限),1、理论证伪标准的意义过于朴素、简单。 如果按照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似乎可以认为,即使只有一、二经验的观察事实否定某一种理论假说,则该理论假说就应该被证伪(抛弃)。这样的判断或检验标准实在是过于尖锐或单纯。进一步讲,若给予每个否定的观察事实这样高的重要性,则难以想象理论如何发展,整个科学知识将如何增长。 因此,理论界往往被波普上述的早期思想称之为“朴素的证伪主义”;后来又出现了称之为“精致的证伪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其代表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有中译本)。 但是,无论是“朴素的”还是“精致的”证伪主义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即如果出现了“证伪”的观察事实

19、,很难判断或确定究竟是核心假说还是辅助假说被证伪了。,(四)证伪主义的问题(局限),2、所谓可证伪性或可检验性仍存在“归纳”的痕迹。 尽管波普对归纳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就其仍完全根据经验事实来作为检验理论假说这一基本观点来看,其思想最终带有较为严重的归纳主义痕迹。 一方面他坚持理论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这个基本标准;而另一方面,波普又认为经验事实的观察描述最终来自于理论,或者说理论先于观察,而这个观点的核心含义表明,单凭根据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假说这一标准并无客观的基础。 由“事实”来完全证伪一个理论假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本身总是与理论相联系的。,3、波普“猜想”思想的单纯性和科学理

20、论现实的复杂性。 更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证伪主义存在上述主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波普对于科学理论本质的认识过于单纯或理想化。 科学史演变的实际过程似乎告诉我们,科学假说一旦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她就不再是以单个的理论猜想或假说面对世界的审视,而是以其整个的系统结构和组织形态来对付整个经验世界了。本质上说,任何科学总是“人”的科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而科学并不单纯、简单。 因此,我们可以说,与波普强调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并存的,科学同时也有传统的精神和教条精神。,四、库恩的历史主义哲学简介,(一)库恩简介 (二)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 (四)范式概念的应用

21、,(一)库恩简介,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31996)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长。其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1960,1962),必要的张力(1977),黑体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1978)等,其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其代表作,影响力最大。 库恩的历史主义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库恩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转向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二)库恩的基本思想,科学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波普的证伪主义即使起作用也只是在科学革命的时期。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在有关领域中已

22、存在一种信念危机(更准确的说是“范式”危机),被“证伪”的事实才能被相竞争的理论大肆利用,从而推翻原理论(范式)的目的。 在科学发展的常规时期,人们遵守由“科学共同体”形成的“范式”,在此“范式”之下去解决科学的疑难问题。,(三)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1、科学时期的划分 按照库恩的看法,一门科学的发展可描述为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科学时期这时期各个学派相互争持,争论的焦点是理论的基本思想或基本原则。由于所争论问题的深刻性、复杂性,这时研究正常的方式只能是批判方式而不是解决疑难方式。 (2)常规科学-这时由于某一显著的科学成就形成了解决疑难的传统,这门科学就达到了成熟期,常规科学出现,其目的

23、是阐明和发展一个范式。“常规科学是一般地积累的过程,一个科学共同体接受的信念由之而得到具体化、阐明和扩充。”,(三)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3)“革命”科学-如果一个范式不再充分地支持一个解决疑难的传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常规科学传统试图解决这个范式所遇到的问题和异例,却再三失败,这时人们就会渐渐把这种失败归结于其基本理论或范式本身,这时人们纷纷表示不满,各种解决问题的企图相互竞争,但仍然缺乏一个为科学家广泛接受的新范式;这时期批判方式代替解决疑难方式再次成为正常的方式,这时的问题不是阐明和发展一个范式或理论,而是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进行选择。 (4)新的常规科学-这时危机过去了,理论的选择问题

24、得到解决,出现了新的、被普遍接受的范式。这个范式决定了新的常规科学传统;批判方式又让位于解决疑难方式。,2、科学共同体,就是科学家集团,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单位,它是一个给定专业的从业者们,由它们的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要素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了解彼此的工作,在专业方面的思想交流也比较充分,在专业上的判断比较一致。 库恩认为,当一门科学的从业者形成一个封闭专家集团的时候,大致就是这门科学达到成熟期的时候,这是成熟科学的标志之一。因此,科学知识实质上是一类专家共同体集合的产物,科学事业依靠这样的共同体推向前进。,2、科学共同体,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意义,库恩曾写道:“传统的科学方法的讨论一向寻求这样的规则

25、集合,它将允许任何遵守规则的个人产生可靠的知识。相反,我一向坚持的却是:虽然科学是由个人来研究的,它却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不提及产生它的那些集体,它的特殊效力和它怎样发展起来的方式都将不会被理解。” 思考:学术圈子“经济学的各路诸侯”,3、范式概念(Paradigm) 重要的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据库恩说,一旦找到了“范式”这个概念,长期困扰他的疑难顿时冰释,结构一书便一蹴而就! 我们经常听说或者使用。 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标准、技术手段即为范式!,3、范式概念,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

26、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不同范式,新的发展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80年代以后,库恩更多使用“不可通约性” “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的鸭子,在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所以,在科学革命时期,常规科学传统发生了改变,科学家对环境的知觉必须重新训练在一些熟悉的情况中,他必须学习去看一种新的格式塔。在这样做了之后,他研究的世界在各

27、处看来都将与他以前所居住的世界彼此不可通约。” 思考: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可通约吗?,(四)范式概念的运用,我们将对国内外学者对范式、范式危机的评述以及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学范式转换的争论综述。 1、范式和范式危机 2、范式危机的争论 3、我国经济理论的范式问题,1、范式和范式危机,(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范式条目中对经济学范式作了描述性解释。 “经济学作为一种范式,最重要恐怕要数边际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主观价值论以及随之而来的边际分析方法。但是很多作者只是从这个一般方法中选出一部分用以构造其独立的范式。” “宏观经济学内部也相对独立的范式:有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市场出清假设,即古典宏

28、观经济学,也有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P.乌尔巴赫,范式,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1-852页。,1、范式和范式危机,(2)樊纲认为:“范式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指的是在某一学科内被一批理论家和应用者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他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主流范式”。他说“在一个学科中,更具体地说,在一个国家的某一学科中,可能存在着两种以上的范式,分别被不同的学者所遵从,所使用,并因而表现出学派之争。但一般地,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总会存在着某种可以称为主流范式或主导范式的东西,代表多数学者所使用的概念和方

29、法。主流和非主流在一定时期之后是可能换位的,而在另一些特殊时期,可能根本不存在非主流,而只是某一范式的一统天下。” “我们不妨将一种主流范式称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个学科所使用的主要理论范式”。据此,他把我国1979年之前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范式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简称为“苏联范式”)。 结论:抛弃苏联范式,但并未提出新的范式。 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10期,1、范式和范式危机,(3)陆家骝对经济学范式和流派的区分。 他认为经济学范式和流派的区分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学范式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某个历史时期只能是唯一的,而在同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学派则可以是众

30、多的; 其次,经济学范式必须是对原始逻辑层次的基础性问题的规范,而经济主流派则可以因原始逻辑层次的规范性问题分歧而形成,也可以因派生逻辑层次的分析性问题分歧而产生; 再次,经济学范式必须在逻辑上蕴含一段历史时期内总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而经济学流派则只针对某些具体的(个别的)经济学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经济学范式的基础命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经济学公理,而经济学流派的逻辑属性实际上由经济学公理演绎地派出来。 陆家骝,经济学的范式和范式转换,江海学刊,1996年2期,(4)“范式危机”。 通常我们把科学发展分为顺次的原始时期范式形成时期常规发展时期范式转换时期新的常规发

31、展时期。而“范式危机”发生在常规发展时期和新的常规发展时期,也即范式转换时期,正因为有了“范式危机”,才要求进行从原有范式向新的范式的转换。 吴易风对范式危机的定义是“特定科学领域内的一般研究人员在日益增多的反常现象面前不再接受原来共同掌握的信念、价值标准、假设和定理的现象。”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在19291933年大危机中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所怀疑,直至被他们所抛弃。这就是古典宏观理论的范式危机。从30年代后期起,西方经济学家很多都接受凯恩斯的假设和整个理论体系。但是,在 70年代初的滞胀面前,又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危机。 吴易风,两种“范式”危机论,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2期,2、两

32、种范式的争论,“范式危机”概念引入我国经济学的研究中,最著名的几篇文章当属樊纲的“苏联范式”批判以及崔之元的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纲先生商榷,还有吴易风针对两者所作的评论性文章两种“范式危机”论。 樊纲,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5月 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10期 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纲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号 吴易风,两种“范式”危机论,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2期,两种范式的争论,崔之元的文章是针对樊纲在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一文而写。 樊纲在此文中提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意义,是无国界

33、的,无阶段性,无阶级性的,因此,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 崔之元不同意此观点,他认为追求普遍性,并不等于有了普遍性。他反问到“在数学基础理论中,我们还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们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 接着,他通过四个案例指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目前正处于深刻的“范式危机”中。这四个案例是:“行为理性”的混乱,微观基础的动摇,“科斯定理”还是“科斯谬误”,以及众多的“不可能定理。”他的结论是:“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说明目前并无普适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基础理论”。 进而他呼吁“我们中国学者就不只有应用基础理论的份儿,而且还有创造基础理论的任务。”“只要

34、我们勇敢面对现实中的重大新问题,就有可能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克服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在经济学基础理论上做出有世界意义的贡献。,两种范式的争论,樊纲在“苏联范式”批判中认为,中国经济学界改革开放以来所感觉到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其实主要是苏联版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现实问题的冲突,因此,“苏联范式”处于危机之中,必须加以批判。 接着樊纲对“苏联范式”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这些理论问题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按劳分配问题”;“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问题”;“价值决定问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基本规律等”。通过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指出了“苏联范式”所存在

35、的根深蒂固的缺陷。 最后,樊纲指出“我们的确到了批判和抛弃苏联范式的时候了!”至于批判了旧的范式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新的范式,樊纲并未直接说明。他只是指出读者可以参考他的其他文章。(比方说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和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并戏称“但这也许更有利于读者自己作深入的思考。” 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两种范式的争论,吴易风对“两种范式危机”作了评价。 他赞成崔之元的观点,反对樊纲的观点。 吴认为,樊纲想追求一种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一种无阶级性的经济学理论

36、。这种想法很好,但却不现实。他写道:“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经济学,对初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国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就可不必在学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还要在研读西方经济学。同样西方国家经济系的学生也可不必在学了西方经济之后,再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研究者来说,大家也许就真的能团结一个旗帜下,为无疆界的共同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可是,历史无情,现实无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这样一种经济学。”和樊纲的理想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崔之元的现实主义态度。他没有沉湎于理想主义,而且直面现实。他看到了不同性质的经济理论之间的区别,懂得经济学家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的道理

37、。,两种范式的争论,吴易风还认为樊纲表面上批“苏联范式”,实质上是在批“马克思主义范式”。吴易风写道:“人们已不难看出,苏联范式批判究竟批判的是什么。从标题上看,它批判的是所谓苏联范式,然而,从内容上看,它批判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尽管樊文总是巧妙地以所谓苏联范式为靶子,力求避免公开地批判马克思,然而,只要对马克思著作有基本了解的读者都会发现,樊文批判的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基本理论。” 文章最后指出了“两种范式危机”论代表了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两种改革观。一种改革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即政治经济学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是一个过程。一种改革观是非马克思主义改

38、革观,即根本上放弃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转而全面采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两种改革观,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3、我国经济理论的范式问题,(1)钱颖一认为唯一的范式使经济学的发展速度较快。他认为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当代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社会学中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范式,因而缺乏一致的分析框架,学科的发展大受局限。而经济却从主导性的范式受益,“现代经济学趋同于一种范式,有利亦有弊,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从中受益远远大于损失;正是由于经济学的这一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的分析框架,才使得经济学相对于其他社会学

39、和政治学发展得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钱颖,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2期,3、我国经济理论的范式问题,(2)夏业良通过对经济研究近50年尤其近20年发文章的统计,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及代表着过去一个时代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范式都已终结。而现在的主流发展方向应是现代经济学范式。 他同时也看到了范式转换存在的困难,他写道:“熟悉自然辩证法,社会进化论和学术思想史的人们都知道,一种研究范式或一个理论体系的真正终结并非能以某一具体的时点来作清楚明了的分界线。最为一般的情况是,直到具有共同思想特征的某一派别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离开这一世界(亦即这一思想的载体人的肉身消

40、亡时),这种不能得到继承和传播的思想才会真正终结。” 夏业良,王欣,中国理论经济学50年发展轨迹的缩 影,经济研究,2000年5期,3、我国经济理论的范式问题,(3)邹东涛认为中国经济学界存在三大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范式和描述主义的准范式。对此,他分别进行了评述。 邹东涛认为中国经济界还存着一个描述主义的准范式。因为“如果只有上述两个范式的认为,中国经济学界将有为数众多的研究人员及其理论成果无法归类。”他继而总结了该范式的几个特点。并且指出,由于该范式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范畴、体系,折衷的处理方法是将之称为“准”范式。 邹东涛认为,中国经济学长期内将是三大范式并存的局面,

41、单一范式的格局不可能出现。原因有二(1)三大范式各有其长处和缺陷,都具有特定的理论适用性;(2)经济问题自身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经济理论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邹东涛,讨论中国经济学分化的三大范式,经济学动态,2000年9期,(五)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态度问题,经济学自产生200多年以来,发展迅速,分枝繁多。但目前而言,就相对立的两类经济学思想体系来说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西方经济学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改革后情势有所变化,但似乎又有走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当前如何正确对待这两类经济学,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经济学界一个大是大非

42、的问题。 国内著名经济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大体分成两派。一派对西方经济学采用基本否定态度,较多的赞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们称为“基本否定派”);一派则基本赞成西方经济学(我们称为“基本肯定派”)。,基本否定派,1、陈岱孙。 80年代初期,陈岱孙就谈了他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态度。他认为“对待西方经济学,对我们来说,同对待引进生产技术一样,不能采取绝对化的态度,要作具体分析。”又说,对外国经济学的取舍,“既涉及本质问题又涉及技术问题。根本的原则应该是,以我为主,以符合国情为主。” “总之,在对待西方经济对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上,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我们的社会经济制度根本不同,从而,现

43、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个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镜之处。”这就是岱老的结论。 陈岱孙,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发展,经济科学,1981年3期 陈岱孙,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3期,基本否定派,90年代中期,随着对西方济经学盲目崇拜现象的增多。陈岱孙写了对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对此作了批评。 “西方经济学无论如何,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在种种方面和西方实际大不相同。要借鉴、利用西方经济学一

44、些理论分析解决中国今日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不但要排除其在本国实践上已证明为谬误者,即对在其本土已证明有成功经验者,我们也得详察其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陈岱孙,对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经济学动态,1995年11期。,基本否定派,2、高鸿业 高鸿业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态度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系统地了解,详尽地研究,有分析地吸收。 他认为,首先要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的了解,这是对西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并提出,只有通过系统的了解,才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才能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原意。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来研究西方经济理论,以辨良莠;二是研究西方经

45、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假设前提与适用条件。只有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分析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一些有用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我所用。 高鸿业特别指出对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应持有的态度是“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对它加以否定;而在个别概念、论点和方法上,要看到它的可资借鉴之处。” 方福前,高鸿业经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1 期,基本否定派,高鸿业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对西方经济学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三个层次区分的基础上。” 一是把西方经济学中一般理论即有关意识形态的部分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纯技术的内容加以区分; 二是把西方经济理论的整个体系与其中的某些观点,概念和方法加以区分; 三是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

46、观点、概念和方法本身与西方经济学家对它们的解释和运用加以区分。 (三个层次的划分,是高鸿业的创新)高鸿业把对西方经济学的评价建立在三个层次区分的基础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因而这种评价是中肯的,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是令人信服的。 方福前,高鸿业学术贡献与经济思想简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1期,基本否定派,3、吴易风。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吴易风的思想和高鸿业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 。 吴易风认为,西方经济学根植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统治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的理论表现。因此这具有二重性:一是阶级性,一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 既然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就应该用一分

47、为二的观点对它进行科学的和全面的剖析,分清哪些是意识形态成分,哪些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有用成分。对于前者,要进行必要批判和揭露;对于后者,要借鉴和吸收。 吴易风,“关于考察世界经济动向方法论问题”的笔谈,哲学研究,1999年5期,基本否定派,4、于光远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于光远用八个字作了概括“偏爱可以,偏见不可。” 他举了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他说“我的小外孙女非非,我很爱她,但决不意味着别人的孩子不可爱,只是我的外孙女同我生活在一起,了解的很多,而别的孩子,我不那么熟悉,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孩甚至不知道。因此,我必然对非非有一种偏爱,但我决不能对自己不了解的小孩有任

48、何的偏见。” 他继而说到“我见过不少学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很无知,却随便贬低马克思主义,我瞧不起这种人的这种作法。所以我把偏见不可这四个字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态度。”“当然,如果我对西方经济学作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后,也许会对其中若干观点进行深刻的批判,那就不是偏见,而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当然,经过一番研究,我也会对某中的某些优秀的东西更加喜爱。” 于光远,董辅礽,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序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版,基本否定派,5、卫兴华 卫兴华认为,只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合,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用西方经济学排

49、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西方经济学没有为我国提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没有提供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没有提供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提供我国怎样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没有提供搞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的理论,也没有提供我国怎样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理论,等等。” 卫兴华,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考,经济评论,1999年2期,基本肯定派,1、钱颖 “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

50、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 又说“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或者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两概念。” 钱颖一定义的现代经济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而我们所能接受和应用的只有现代经济学。我们的任务是“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2期。,基本肯定派,2、樊纲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具体性。他说:“像任何其他可以称得上科学的领域一样,经济学也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的差别。也像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一样,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

51、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段性的。 又说“这些基础理论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因它们是由一些外国人,由一些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人所发明和发展,就与我们无关,就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基础理论,就不应认真地加以学习和掌握。”“而有条件,有国界,有利益差别的,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 樊纲,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5年3期,基本肯定派,作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区分之后,樊纲谈了他对西方经济的基本看法。 “由西方人在最近一两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对我们最有用、最应该认真学习的,恰恰是那些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基础理论,那些基本的内容与方法;而那些具体应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某些国家、某种特殊历史的发展阶段、某种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