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ppt_第1页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ppt_第2页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ppt_第3页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ppt_第4页
第四讲 方志的作用和特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方志的作用和特点,(一)方志的作用 存史、资政、教化、兴利四个方面的功用。,资政 元代钤冈新志欧阳玄序说:“前人作图志之意,非徒以广记载、备考订而已,将以为勤政之一大助也”。,资政 清乾隆六合县志何廷风序:“邑之有志,所以备一邑掌故,纪政治之利弊,使官于此者,得有所藉,以相土宜,考风俗,察民瘼,监成宪也”。,资政 顾颉刚中国地方志综录序认为:“每地修志,主要标的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其发施政令之方针使在位者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 。,教化 叶相在正德黟县志“序”中称:“夫是编也匪特写山川胜概、古今沿革而止矣,观其中所载若孙抗之文学、程迈之政事、汪勃之贤哲、卢臣忠之忠义、江节妇之贞洁

2、,其高风砥节至今凛有生气,真足以激顽懦、风后进,诚一邑所不刊之典也。于戏是编成而黟之文献昭昭矣。后人览斯志而兴起,其于世教未必无小补云”。,教化 廖腾煃在康熙休宁县志中说:“纪风俗所以辨习尚之浇淳,而施法令;纪吏治所以考政术之纯驳与孚暨之浅深,而黜陟其廉贪;纪师儒所以审道教之兴行;纪选举所以别甲乙科、明经、国学及赀郎、骑郎之用舍;纪人物所以重彝伦、尚节义、端士行,其他如隐逸、道术及方技者流,无关于治道者,亦必纪之,噫可谓备矣”。,存史、资政 黄云企在康熙休宁县志中对方志的功能十分重视,他曾说“志犹史也,疆域以之区分,山川以之奠丽,户口、民物、土田、贡赋与夫政事、文章、经术、吏治咸以之察盛衰,考

3、兴替焉”。,兴利 兴利功能“表现得鲜明突出”: “科技人员利用志书资料设计试验项目,安排生产; 工人利用志书资料研制新产品;,兴利 农民利用志书资料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实现致富; 商人学习志书内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都是地方志兴利功能在用志中的真实反映。”,(二)方志的特点 1.突出的地方性 方志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以专门记载某一地区事实为职能的一种著作。汉魏六朝时期的地记,就是在各地世家大族控制下编写的,目的在于“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为本乡本土高门大姓服务。汉光武帝刘秀所以要下令编写南阳风俗传,也在于“矜其州里,夸其氏族”,所以内容不会超越本地之事。,到了隋唐的图经,根据国家的

4、规定,编写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等项上报,图经也不会涉及他地的事情。 从宋代起,方志的发展趋于定型,内容虽然不断丰富,但无论是府、州、县志,总还是记载自己特定区域以内之事。,由于记载地区各自的地理形势、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于是各地所编的方志在内容上必然是各具特色。,如:大运河沿岸地区方志中设有漕运志,黄河沿岸地区方志中设有河防,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许多府县志列有寇警一目,专门记载倭寇侵扰和各地人民抗倭斗争的情况。,徽州方志对于当地的物产、土产、土贡等记载非常详细。如,弘治徽州府志在“食货志”下专设“土产”和“土贡”二目,介绍了徽州地区的地方物产。 “土产”下再

5、细分谷粟、蔬茹、药材、竹木、鳞族、羽族、兽类、畜扰、货物。,“谷粟”下详细介绍秈谷、秔谷、穤谷、大麦、小麦、荞麦、麻、豆、粟、穄等类作物的基本情况,并注意说明徽州六县的不同情况,如“秔谷,新安不甚宜,秔惟婺源、绩溪多”。,“蔬茹”下则详细记载了芥、姜、蓼、芹、葱、薤、韮、蒜、蓼荞、兰香、胡荽、芸苔、首蓿、莙薘、波薐、胡芦菔、百合、鼠黏、芋、苋、马齿苋、预药、茭首、菌、木耳、笋、石耳、地蚕、蒟蒻、葛、枸杞、芙、菾菜、周花、香蒿、苏、决明、苦荬、苦薏、蔓菲、藋、芦菔、油菜、茄、瓠、瓜等。,“竹木”之下又详细介绍了筀竹、苦竹、淡竹、金竹、水竹、篁竹、紫竹、班竹、竹、老竹、桃枝竹、慈竹、拜竹、对青竹、

6、猫头竹等品种的竹子,反映了徽州山区竹子品种的丰富性。,“货物”之下则记载了徽州地区的重要物产资源,如金、银、铅、铁等矿藏,以及茶、纸、漆、砚、墨、簟、枫香、蜜、蜡、绵花、苧、麻、松板、檆筏、桐油等特产。,纸为徽州特产之一,徽州方志中对纸亦有专门的记载。如,弘治徽州府志对当地的纸就有如下记载:“纸,旧有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歙、绩溪界中有地名龙须山,纸出其间,号龙须纸。大抵新安之水清彻见底,利以沤楮,故纸如玉雪者水色所为也。其岁晏敲冰为之者益坚韧而佳。宋时纸名则有所谓进札、殿札、玉版、观音、京帘、堂札之类,亦出休宁之水南及虞黄、良安、和睦三乡”。,弘治徽州府志“拾遗”部分记载:“苏易简文房

7、四谱云: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旁一夫以鼓节之,续于大熏笼上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于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2.编纂的连续性 地方志自出现以后就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历代政府经常下诏,号令天下修志,地方志的编修活动就一直持续不断,地方志的编修成为一项长期而且定期进行的活动。,唐会要“职方员外郎”条记载:“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请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今改至五年一造送。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复故”。 唐朝规定,图经每三年定期进行一次编修,后来改为五年一修。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

8、“州县增废”、“山河改移”之类的情况,各地官员就要随时编修,造送中央。,北宋政权建立后不久,赵匡胤就诏令天下:“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 。,明清两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提倡,各地的府、州、县志都得经常编修。清政府下令各地志书六十年一修。各级政府奉行虽有力与不力之别,但例行公事总不能废,故旧志刊行不久,新志又在编修,这就保持了连续性。,以镇江府志为例: 南北朝宋京口记、南徐州记、京口续志、京口耆旧传、(润州)古图经。 唐润州图经、润州志、(润州)旧经、祥符(镇江)图经、(镇江)图经。 宋乾道镇江志、嘉定镇江志、嘉定镇江续志、咸淳镇江志。,元至顺镇江志

9、。 明永乐镇江府志、成化镇江府志、正德镇江府志、万历镇江府志。 清康熙镇江府志、康熙镇江府续志、雍正镇江府志、乾隆镇江府志。 从京口记至乾隆镇江府志1200余年间,有记可查者达22次之多。南宋以后便修了13次,平均40年左右便修一次。,以徽州府志为例: (梁)新安山水记太守萧几撰。 新安记王笃撰。 (唐)歙州图经 (宋)广记太平兴国中奉诏纂。 新图经大中祥符中李宗谔奉 诏纂。 新安志淳熙乙未郡人鄂州守 罗愿纂,时太守宗人赵不悔。,新安广录嘉定壬午郡人姚源纂,时 太守吴兴倪祖常。 新安续志端平乙未教授四明李以申 纂,时太守四明刘炳。 新安广录续编淳祐中纂,时太守吴 门郑崈。 (元)新安后续志延祐

10、已未郡人休 宁县尹洪焱祖纂,时太守北谯朱霁。,(明)新安府志洪武丁巳郡人礼部侍郎朱同奉诏纂,时知府张孟善。 新安府志增编景泰中知府福山孙遇纂。 新安府志续编成化中知府吉水周正纂。 徽州府志宏治壬戌郡人都御史汪舜民纂,时知府长沙彭泽。 徽州府志嘉靖丙寅郡人都御史汪尚凝,温州知府洪垣纂,时知府猗氏何东序。,(清)徽州府志康熙十二年高晫纂修。 徽州府志康熙二十二年林国柱纂修。 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郡人给事中赵吉士 纂,时知府安邑丁廷楗。 徽州府志道光七年马步蟾修,夏銮纂。 徽志补正嘉庆十年邵棠纂。 徽州府志辨正同治年间黄崇惺纂。,从梁到清同治的1300多年间曾21次编修徽州府志,宋以后修了18部,平

11、均50年左右修一部。,再以婺源县志为例 (宋)星源图志,咸淳五年(1269 年),邑人胡升撰,知县洪从龙 序其端。婺源县志创修于此。 (已佚) (元)星源续志,至正年间邑人汪 幼凤著。(已佚) (元)婺源县志,至正年间俞元膺 纂修。(已佚),(明)星源志,弘治年间程质纂修。 (已佚) (明)婺源县志,正德八年(1513 年),教谕 傅鼎修,自序其端。 (已佚) (明)婺源县志,嘉靖十七年(1538 年)冯炫纂修,邑人汪思序其端。,(明)婺源县志,万历三十九年 (1611年),赵昌期等纂修。 (已佚) (明)婺源县续志,天启二年(1622 年),黄世臣、卢化鳌等纂修。 (已佚),清代 婺源县志,

12、康熙八年(1699年),刘光 宿修,詹养沉纂。 婺源县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蒋灿纂修。 婺源县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俞云耕修,潘继善纂。 婺源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彭家桂修,张图南等纂。,婺源县志,嘉庆十二年(1807 年),赵汝为纂修。 婺源县志,道光六年(1826年), 黄应均、朱元理纂修。 婺源县续志,同治九年(1870 年),沈璟修。(已佚),婺源县志,光绪九年(1883年), 吴鹗修,汪正元纂。 婺源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董钟琪、汪廷璋编。 婺源地理教科书,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吴国昌编。,3.内容的广泛性 司马光在河南志序

13、中指出志书是“博物之书”:“凡其兴废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津梁、亭驿、庙寺、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考诸书记,其详不啻十余倍,开编粲然,如指诸党,真博物之书也”。,李绂在重修临川县志凡例中指出:“志书载一县之事,自职制、廨舍、户役、贡赋、学校、兵卫,当按列史时代统辖,备细载之,庶古今沿革损益本末明白” ,又说:“志书之体,考星野沿革,纪山川、户口风物、官师乡贤,采访咏歌文艺,此四方之志所同” 。,仓修良在方志学通论中认为方志的“记载内容是十分广泛,非常丰富的,单就这点而言,可以说没有一种著作可以与它相比。上自天文,下至

14、地理,山川水利、物产资源、典制沿革、贡赋徭役、风俗习惯、各类人物、宗教寺院、科举学校、艺文著作、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天灾人祸、奇闻逸事,无所不有” 。,方志记载内容的广泛性是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著作可以与它相比的。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山川水利、物产资源、典制沿革、贡赋徭役、风俗习惯、各类人物、宗教寺院、科举学校、艺文著作、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天灾人祸、奇闻逸事,无所不有。,举例: 光绪婺源县志(光绪9年1883)(吴鹗、汪正元编纂) 64卷,第一讲 绪论,方志和专志正是具备了地方志书的基本属性。因此,方志和专志是归属于地方志书的两种志书。两者的关系是平行的,是相辅相成的,方志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一

15、个地区的综合情况的,而专志则是从微观角度具体记载一个地区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的。两者虽是两种不同的文献,但两者归属于一类,其作用是相通的,可以为研究某一地区的历史提供最基本的文献资料。,从历代修志的一些规定来看,方志编修时所设门类繁多,几乎是无所不包。如,永乐十年,明政府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永乐十六年,又纂修天下郡县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由夏原吉、杨荣、金幼孜任总裁,“仍

16、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 。两次修志凡例的规定显示当时已强调方志记载内容的丰富性。,4.体例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有平目体(细目并列)和纲目体(分纲列目)两大类型。,(1)平目体 特征是各类目平行排列,无纲统属。 这种结构,宋元以前应用较普遍,直至清代中叶仍较流行,民国时期有部分志书采用。平目体结构的优点是类目清晰,编纂省事,检索方便;缺点是结构松散,缺乏整体性。所以,比较适合内容简单、字数较少的志书,随着社会生产生活越来越丰富,清乾嘉以后运用此结构者逐渐减少。,冯梦龙寿宁待志 由“小引”、“正文”、“附旧志考误”三部分构成。 正文分上下两卷。 上卷:疆域、城隘、县治、学宫、香火、土

17、田、户口、升科、赋税、恩典、积贮、兵壮、铺递、狱讼、盐法、物产、风俗、岁时等十八目。 下卷:里役、都图、官司、贡举、坊表、劝诫、佛宇、祥瑞、灾异、虎暴等十目。,(2)纲目体 特征是先设若干纲,各纲之下酌分细目,以纲统目。 自宋元以来,记载内容逐渐增多,门目日广,于是分纲列目之体逐渐增多,大类之中,再分细目,由于经过归类,比之细目并列,查阅较为方便。这种结构,宋元以后应用较普遍,清后期以后逐渐占据志书结构的主流。,道光徽州府志 卷首 凡例 图 卷一 舆地志上 分野 建置沿革表 疆域 封建 卷二 舆地志下 山水 形胜 乡都 风俗 古迹 丘墓 卷三 营建志上 学校 壇庙 仓局 公署 卷四 营建志下

18、城池 水利 桥梁 寺观,卷五 食货志 赋役 恤政 物产(土贡并见) 卷六 武备志 兵防 武功 卷七 职官志上 郡职官 县职官 卷八 职官志下 武职官 名宦 卷九 选举志上 荐辟 科目(进士、举人、贡生),卷十 选举志下 武科目(武职附) 例仕 封荫 卷十一 人物志一 朱子世家 勋烈 儒林 文苑 卷十二 人物志二 忠义 宦业 武略 孝友 义行 隐逸(风雅附) 卷十三 人物志三 列女(节妇 节烈 贞女 贞烈 孝妇 孝女 贤淑 才媛),卷十四 人物志四 流寓 方技 仙释 卷十五 艺文志 书籍(碑刻附) 卷十六 杂记 祥异 拾遗 修志源流,地方志比较通行的,一般都采用纪传体,即用纪、图、表、志、传五种体例编写,这应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