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全轻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5-1_第1页
20111121全轻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5-1_第2页
20111121全轻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5-1_第3页
20111121全轻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5-1_第4页
20111121全轻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5-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DB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XXXXXX-2011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XX-XXX-2011 全轻混凝土保温建筑地面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 for full lightweightaggregateconcrete building ground of thermal(征求)2011-XX-XX 发布2011-XX-XX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1 前言为了规范全轻混凝土在保温建筑地面工程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由中煤科 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研,参考相关标准,总结工程实 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 7 章

2、,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材料性能、配合比设计、设 计构造、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等。 本规程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希望有关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材料交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177-178号,邮编:400016,电话,传真 以供修编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主编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人员:2 目录 1 .总则42 术语53 材料性能63.1 全轻

3、混凝土性能63.2 全轻混凝土原材料要求74 配合比设计94.1 一般规定94.2 设计参数选择95 设计构造105.1 一般要求105.2 构造116 施工116.1 一般要求116.2 拌合物拌制126.3 拌合物运输136.4 拌合物浇筑和成型136.5 养护和缺陷修补147质量检验和验收157.1 一般规定157.2 质量检验167.3 质量验收173 1 .总则1.0.1 为了提高民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规范全轻混凝土在保温建筑地面工程中应用的技术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重庆地区新建、扩建、改建民用建筑采用全轻混凝土进行地面保温的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

4、、施工和验收。既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参照执行。 1.0.3全轻混凝土保温建筑地面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在执行本规程时,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重庆市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4 2 术语2.0.1 建筑地面 building ground建筑物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总称。 2.0.2 轻骨料混凝土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用轻粗骨料、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置而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 1950kg/m的混凝土。 2.0.3 全轻混凝土 full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由轻砂做细骨料配置而成的轻骨料混凝土。 2.0.4

5、 轻骨料 lightweight aggregate主要包括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膨胀矿渣珠、自然煤矸石、陶砂、包壳砂等(或称轻集料)。 分为轻粗骨料和轻细骨料。 2.0.5 轻粗骨料 lightweight coarse aggregate公称粒径不小于 5mm,最大松散堆积密度不大于 1000kg/m3 的粗骨料。 2.0.6 轻细骨料 lightweight fine aggregate公称粒径小于 5mm,最大松散堆积密度不大于 1200kg/m3 的细骨料。 2.0.7 净用水量 net water content不包括轻骨料 1h 吸水量的混凝土拌和用水量。 2.0.8 总用水量

6、total water content包括轻骨料 1h 吸水量的混凝土拌和用水量。 2.0.9 混凝土干表观密度 dry apparent density of concrete硬化后的全轻混凝土单位体积的烘干质量。 2.0.10 混凝土湿表观密度 apparent density of fresh concrete全轻混凝土经捣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 2.0.11 净水灰比 net water-cement ratio净用水量与水泥用量之比。 2.0.12 总水灰比 total water-cement ratio总用水量与水泥用量之比。 5 3 材料性能3.1 全轻混凝土性能3.1.1 全轻

7、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3.1.2 用于保温建筑地面工程中的全轻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划分为: LC5.0; LC7.5; LC10;LC15 。 表 3.1.2全轻混凝土抗压强度值 3.1.3 用于保温建筑地面工程中的全轻混凝土按其干表观密度可分七个等级(表 3.1.3)。某一密度等级全轻混凝土的密度标准值,可取该密度等级干表观密度变化范围的上限值。 表 3.1.3 全轻混凝土的密度等级 3.1.4 全轻混凝土在干燥条件下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符合表 3.1.4 的规定。表 3.1.4 全轻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 6密度等级 导热系数(W/ m.k)蓄热系数(W/ m2.

8、k)6000.162.567000.182.918000.203.379000.223.73密 度 等 级 干表观密度的变化范围 (kg/m3)60056065070066075080076085090086095010009601050110010601150120011601250强度等级 抗压强度 (MPa) 平均值不小于 单组最小值不小于 LC5.05.04.0LC7.57.56.0LC1010.08.0LC1515.012.0 3.1.5 全轻混凝土其它性能应符合表 3.1.5 的规定。 表 3.1.5 全轻混凝土其它性能3.2 全轻混凝土原材料要求3.2.1 水泥 所用水泥应符合现

9、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 )的要求。当 采用其它品种的水泥时,其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3.2.2 轻骨料 所用轻骨料应符合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颗粒级配,各种轻集料级配要求符合相应规范。自然级配空隙率不大于 50% 。 (2) 堆积密度, 对圆球型和普通型的轻集料不应大于 1000kg/m3;碎石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3)筒压强度和强度标号,应按照轻骨料试验方法(GB2842-84)规定执行。 3.2.3 矿物掺和料 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粉煤灰 (GB 1596)

10、、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 (JGJ 28)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J 146) 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18046) 的要求;当采用其他品种矿物掺合料时,应有充足的技术依据,并应在使用前进行试验验证。 7性能 数值 吸水率(重量) %12%软化系数 0.75干燥收缩值mm/m0.36燃烧性能 不燃A 级 碳化系数 0.8抗 冻 性 F15质量损失率 %5抗压强度损失率 %20放 射 性检验 内照射指数 IRa1.0外照射指数Ir1.010000.254.1011000.284.5712000.315.12 3.2.4 外加剂 全轻混凝土所用的外

11、加剂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等的规定。外加剂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3.2.5 拌和用水 全轻混凝土拌和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8 4 配合比设计4.1 一般规定 4.1.1 全轻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主要应满足抗压强度、密度和稠度的要求,并以合理使用材料和节约水泥为原则。必要应符合对混凝土性能的特殊要求。 4.1.2 全轻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根据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全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 25 组。 4.1.3 全轻混凝土配合比中的轻粗骨料宜采用同一品种的轻骨料。全轻混凝

12、土及其制品掺入煤 ( 炉 ) 渣轻粗骨料时,其掺量不应大于轻粗骨料总量的30,煤 ( 炉 ) 渣含碳量不应大于 10。为改善某些性能而掺入另一品种粗骨料时,其合理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1.4 在全轻混凝土配合比中加入化学外加剂或矿物掺和料时,其品种、掺量和对水泥的适应性,必须通过实验确定。 4.2 设计参数选择 4.2.1 不同试配强度的全轻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可按表 4.2.1 选用,但最高水泥 用量不宜超过 550kg/m3。 表 4.2.1全轻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3)注:1.表中水泥用量为采用 32.5 级水泥时水泥用量值。 4.2.2 全轻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水灰比应以净水灰比表示。

13、也可采用总水灰比 9全轻混凝土试配 强度(MPa)全轻混凝土密度等级 6007008009001000110012005.02302802102601902601802505.07.52403202203002102802002707.5102603502403202303002202901015280350260340240330- 表示,但应加以说明。 4.2.3 全轻混凝土的净用水量根据稠度和施工要求,可按表 4.2.3 选用。全轻混凝土的净用水量表 4.2.3注: 1.表中值适用于圆球型和普通型轻粗骨料,对碎石型轻粗骨料,宜增加 10kg 左右的用水量。 2.掺加外加剂时,宜按其减水率

14、适当减少用水量,并按施工稠度要求进行调整。 4.2.4 采用松散体积法设计配合比时,全轻混凝土的砂率可按表 4.2.4 选用。全轻混凝土的砂率表 4.2.4注: 1.当采用圆球型轻粗骨料时,砂率宜取表中值下限;采用碎石型时,则宜取上限。4.2.5 当采用松散体积法设计配合比时,粗细骨料松散状态的总体积可按表 4.2.5 选用。 粗细骨料总体积表 4.2.5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宜取表中下限范围; 4.2.6 当采用粉煤灰作掺和料时,粉煤灰取代水泥百分率和超量系数等参数的选择,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的有关规定执行。 5 设计构造5.1 一般要求

15、5.1.1 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保温层厚度、强度等级和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5.1.2 采用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的建筑地面构造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 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 的规定 10轻粗骨料粒型 细骨料品种 粗细骨料总体积(m3) 圆球型 轻砂 1.251.50普通型 1.301.60碎石型 1.351.65全轻混凝土用途 细骨料品种 砂率(%) 现浇形式 轻砂 3545全轻混凝土用途 稠度(mm) 净用水量(kg/m3) 现浇形式 机械振捣 50100180225人工振捣或钢筋密集 80200230 5.1.3 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宜按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

16、50037-96)要求设置伸 缩缝。 5.2 构造 5.2.1 全轻混凝土楼地面保温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保温层采用的全轻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 LC15 级时,保温层与地面面层之间应设水泥混凝土结合层,构造做法及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 水泥混凝土结合层的厚度不应小于 30mm,层内应设置间距不大于 200mm 200mm 的 6mm 钢筋网片。 2 当保温层采用的全轻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 LC15 级时,保温层与地面面层之间可不设水泥混凝土结合层。 6 施工6.1 一般要求 6.1.1 施工前应检查基层质量,并对基层进行处理,应保持基层的清洁,清除积水,油渍应擦拭干净; 6

17、.1.2 施工前应先润湿基层,但不得有明显积水。应对楼地面进行界面处理。 6.1.2全轻混凝土所使用的 材料应按干混料和轻骨料两个组分采用包装方式配套供应到现场;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抽样复检,严禁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 6.1.3 原材料进场后应分类堆放,干混料要保持干燥,做好避雨、防潮措施。 6.1.4 现场浇筑全轻混凝土时,环境温度及基层表面温度不宜低于 5。夏天采取保湿、冬天应采取保温措施。 6.1.5 在气温高于或等于 5的季节施工时,根据工程需要,预湿时间可按外界气温和来料的自然含水状态确定,应提前半天或一天对轻集料进行淋水或泡水预湿然后滤干水分进行投料。 11 6.2 拌合物拌

18、制6.2.1 应对轻粗集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进行测定。测定原则宜为: 1 在批量拌制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前进行测定; 2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抽查测定; 3 雨天施工或发现拌合物稠度反常时进行测定。 对预湿处理的轻粗骨料,可不测含水率,但应测定其湿堆积密度。 6.2.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6.2.3 全轻混凝土生产时,配料质量计量应符合表 6.2.3 的要求。拌合物中的轻集料组分可采用体积计量,但宜按质量进行校核,。 表 6.2.3配料质量计量允许偏差6.2.3 在全轻混凝土搅拌时,使用预湿处理的轻骨料,宜采用图 6.2.3-1 的投料顺 序;使用未预湿处理的轻集料,宜采用

19、图 6.2.3-2 的投料顺序。 预湿粗骨料 拌和 0.5min拌和 3-4min图 6.2.3-112预拌 掺和料 细骨料 搅拌 全轻混凝土 水 水泥 净用水量 外加剂 原材料 干混料 轻骨料 添加剂 拌和用水 计量允许误差/% 2 3 2 2 拌和 1min拌和 3-4min图 6.2.3-26.2.4 全轻混凝土全部加料完毕后的搅拌时间,在不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拌合物 时,宜为 34min。对强度低而易破碎的轻骨料,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6.3 拌合物运输6.3.1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塌落度损失和防止离析。当产生拌合物稠度损失或离析计较重时,浇筑前应采取二次拌合

20、,但不得二次加水。6.3.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料起到浇入模内止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 45min。 6.4 拌合物浇筑和成型6.4.1全轻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 1.5m。当倾落高度超过1.5m 时,应加串筒、斜槽或溜管等辅助工具。 6.4.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宜采用表面振动成型。 6.4.3 振捣延续时间应以拌合物捣实和避免轻集料上浮为原则。振捣时间应根据拌合物稠度和振捣部位确定,宜为 1030s.13掺和料 细骨料 搅拌 干粗骨料 全轻混凝土 搅拌 1/2 总用水量 剩余水 外加剂 水泥 6.4.4 浇筑成型后,宜采取拍板、刮板、辊子或振动抹子等工具,及时将浮在表 面

21、的轻集料颗粒压入混凝土内。 6.5 养护和缺陷修补6.5.1 全轻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和喷水养护。环境温度在 15-25时,应每 2d 进行一次喷水养护;当环境温度在 5-15时,应每 5d 进行一次喷水养护; 当环境温度低于 1时应进行防冻养护; 6.5.2 全轻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应防止雨水冲刷,尽量避免人员在其上面行走及严禁堆积物品,以免影响工程质量。 6.5.3 采用自然养护时,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全轻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7d;用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拌制的全轻混凝土及在施工中掺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4d。 6.5.4 全轻混凝

22、土的表面缺陷,宜采用原配合比的砂浆修补。 14 6.6 施工流程集料预湿7质量检验和验收7.1 一般规定 7.1.1 全轻混凝土保温建筑地面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中对楼地面保温隔热工程的有关规定。 7.1.2 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保温工程的施工,应在主体或基层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质量检查,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地面建筑节能分项工程验 15成品保护、验收 拆模、养护 浇筑 输 泵 送 送 预包好的粉料 全轻混凝土搅拌 预包好的轻骨料 界面处理 打粑 水 找标

23、高、放线 清理基层 收。 7.1.3 应对下列部位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有文字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1 基层; 2 被封闭的保温材料厚度; 3 隔断热桥部位。 7.1.4 地面节能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批可按施工段或变形缝划分; 2 当面积超过 200m2 时,每 200m2 可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 200m2 也为一个检验批; 7.2 质量检验7.2.1 全轻混凝土工程质量所列技术性能的检测、试验和评定方法应按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标准规定的相应方法进行。 7.2.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的检验 1 配合比中各组分材料的质量计量允许误差:粗、细骨料和掺和料为

24、l; 水、水泥和外加剂为0.5%。 2 试验室扑制轻骨料混凝土时,拌和量不应小于搅拌机公称搅拌量的三分之一。 3 轻骨料混凝土应按下列步骤拌和: (1) 采用干燥或自然含水的轻粗骨料时,先将轻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泥加入搅拌机内,加入二分之一拌和用水,搅拌 1min 后,再加入剩余拌和水量,继续拌 2min 即可; (2) 采用经过淋水预湿处理的轻粗骨料时,先将轻粗骨料滤去明水,与细骨料,水泥一起拌和约 1min 后,再加入拌和用水量,继续拌和 2min 即可。 4 掺和料或粉状外加剂可与水泥同时加入 7.2.3 全轻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的检验 1 干表观密度可采用整体试件烘干法或破碎试件烘干法测定。

25、 2 当采用整体试件烘干法测定干表观密度时,可把试件置 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称重,并测定试件的体积,按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 计算干表观密度。 16 7.3 质量验收7.3.1 全轻混凝土的厚度及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7.3.2 全轻混凝土在基层粘接好,无脱层、空鼓干裂等现象。 7.3.3 全轻混凝土保温建筑地面工程的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要求规定:1 检验批应按一般规定、质量检验项目验收; 2 一般规定应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至少 90%以上的检查点合格,且其余检查点不得有严重缺陷; 3 应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验收记录;4 检验批均应合格; 5 所有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7.3.4 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资料: 1 全轻混凝土现场抽样检验报告。 2 全轻混凝土保温层的施工记录。 3 重大技术问题的处理或变更设计技术文件。 4 其他相关文件和记录。 17 附录 A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431.1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 1 部分:轻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