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_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_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刘德学_第1页
垂直专业化_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_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刘德学_第2页
垂直专业化_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_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刘德学_第3页
垂直专业化_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_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刘德学_第4页
垂直专业化_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_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刘德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1卷 第4期国 际 经 贸 探 索Vo l.31 N o .42015年4月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APR.2015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刘德学,孙博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摘要:文章利用19952011年3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 基于综合福利视角实证考察垂直专业化的福利效应及其在不同分工地位国家之间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从平均意义讲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福利效应比传统贸易更为明显,同时这一效应会受到分工地位的显著影响,贸易的收益与代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配是

2、不公平的,并且存在“门槛效应”。但相对于传统贸易这一“门槛”已显著降低,更多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本国福利水平。关键词:综合福利;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门槛效应中图分类号: F7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0594 (2015)04000412DOI:10.13687/ki.gjjmts.2015.04.010一、引言长期以来, 贸易的福利效应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贸易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也使关于贸易福利效应的讨论经久不衰。 从最初的产业间贸易到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产业内贸易, 进而延伸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产品内贸易, 国

3、际分工不断深入、 细化。 与传统的分工模式相比, 垂直专业化分工将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 每个国家只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阶段进行生产, 形成跨国、 跨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和垂直型贸易价值链 (Hummels et al, 2001)。 关于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贸易福利效应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福利、 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效应以及环境福利等方面。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各参与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垂直专业化分工仍然能够通过在总体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动要素价格均等化, 从

4、平均意义上促进各国总体收入进而经济福利的提高 (Deardorff, 2005)。 而对于这种福利效应在不收稿日期: 20141117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09AZD015);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 (10ZGXM790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 规划项目 (GD13CYJ09)作者简介: 刘德学 (1961), 吉林九台人, 教授,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 跨国公司研究; 孙博文 (1990), 安徽蚌埠人,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4刘

5、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同国家间的具体表现, 学者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 因而在这一更为深入的国际分工模式中获取了更多的贸易利益,也更利于其技术进步; 低收入国家则更多被束缚在产业链低端, 收益十分微薄, 且研发能力会受到抑制 (Kaplinsky 和 Readman, 2000; 张二震等, 2004)。 但也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 (Grossman 和 Helpman, 1991), 潘悦和杨镭 (2002) 等学者也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技术水平较低的发

6、展中国家有机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本国的劳动力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资金和技术优势、 发展关联产业, 稳步向高附加值环节演进, 这对于低分工地位国家的长期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针对这一命题的实证检验也层出不穷, 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大多验证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Amiti 和 Wei, 2005; Ehmcke, 2010)。而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研究则存在较大分歧, 如胡昭玲 (2007) 等学者认为垂直专业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

7、张杰等 (2010) 利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企业研发能力的研究则认为出口企业的代工活动抑制了企业自主研发, 造成对国外关键技术的 “依赖”。 因此, 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具体国家的经济福利效应, 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同时需要指出,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福利方面, 在就业、收入分配和环境等领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方面学界普遍认为垂直专业化对二者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Feenstra 和 Hanson (1996a) 构建的连续投入模型认为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 中间产品生产环节的转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的下

8、降和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高, 进而拉大两者的工资差距, 加剧社会不平等程度, 大量基于发达国家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也都支持了这一观点 (Feenstra 和 Hanson, 1996b; Hsieh 和 Woo, 2005)。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就业和工资结构并没有显著影响, 如 Baily和 Lawrence (2004) 针对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人失业问题的研究就认为外包并不是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失业的关键原因。 国内研究也同样存在一定争议, 王中华等(2009)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支持了 Feenstra 和 Hanson 等人的观点, 即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加大了我国熟练

9、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 但唐宜红和马风涛(2009) 则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我国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而降低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 存在完全相反的观点。近几年, 学界另一个研究热点在于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福利效应, 从经典的 “库次涅茨曲线” 出发, 学者们将争论进一步延续到垂直专业化这一新贸易模式的环境福利效应上 。 Dean 和 Lovely (2008)、 戴翔 (2010)等学者将贸易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重点观察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环境福利的影响,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 贸易的高速增5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

10、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长具有环境福利升级效应;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垂直专业化将进一步恶化我国的环境 (刘婧, 2009; 邱兆逸, 2012),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阶段垂直专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 (杨杰, 2014)。 显然, 即使细化到垂直专业化的产品内分工层面,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仍然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命题。结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表现出一些有别于传统分工的特点, 对一国综合福利各构成要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此外在不同分工地位的国家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别, 其福利效应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公认综合福利算法的缺失, 我们尚未见到从综合福利

11、角度对贸易收益的研究, 因而也就难以断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福利效应。 对此, 本文将在改进已有综合福利测算方法基础上, 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及其与传统贸易福利效应的异同, 并考察其可能存在的国别差异, 以期为正确认识垂直专业化分工、 全面理解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提供实证依据。二、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一) 实证模型构建为了考察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参与国综合福利的影响, 我们建立下述多元回归模型, 并使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weli,t 0 1vssi,t 2gdpi,t 3scai,t 4govi,t i,t(1)其中, i 表示国别, t 表示时间, 被解释变量 wel

12、 为按照本文方法测算的综合福利水平, 解释变量 vss 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 gdp 为人均收入水平, sca 为国家规模, gov为政府规模,为随机误差项。为了分析贸易福利效应是否存在国别差异,我们在模型中引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分析可能存在的福利效应国别差异:weli,t 0 1vssi,t 2vssi,t gdpi,t 3gdpi,t 4scai,t 5govi,t i,t(2)同时, 对上述两个方程都使用对外贸易规模 (open) 进行对比回归, 用以观察贸易总体的福利效应。 更进一步地, 为了将两种贸易模式进行对比, 观察限定对外贸易规模下扩大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在对外

13、贸易总量中的比重对本国福利的影响,我们将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 贸易规模及两者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共同放在一个回归方程中, 将模型拓展为:weli,t 0 1vssi,t 2gdpi,t 3vssi,t gdpi,t 4openi,t 5openi,t gdpi,t 6gdpi,t 7scai,t 8govi,t i,t(3)(二) 核心变量选取与计算1 综合福利水平 (wel)。本文选取的综合福利算法主要参考 Jones 和 Klenow (2010) 的研究, 这一算法构筑在 Rawls (1971) 所描述的 “无知之幕” 场景中, 虚拟了一个人物 “Rawls” 进行一个赌局, 他会在完全

14、随机的情况下到任意一个国家生活, 由于最终结果的不确6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定性, Rawls 必然希望各国生活水平完全相同。 为达到这种效用均等, 在只允许调整消费水平的前提下, 他会接受怎样的消费调整幅度。 这样就可以通过消费水平调整系数 i 的计算来衡量各国福利水平, 实质上这是一个基于消费的补偿系数。 需要指出, 在此算法下我们赋予每个居民以相同的权重, 即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算术加总。对于居民的效用水平, Jones和Klenow (2010)构建了如下效用函数:12V(e,c,l,) e(u logC v(l) (4) )2其中 V 为一国居

15、民的效用函数, e 为该国居民的预期寿命, u 为截距项, c 为消费, v (l)为闲暇效用, 为居民收入分布的标准差。 在此效用函数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消费水平使得两国的效用函数相等, 以美国为例, 即:V(eus,icus,lus,us) V(ei,ci,li,i)(5)利用消费水平调整系数 i 反映该国的相对福利水平, 而 i 可以被分解为:ei eus12logi (u log(ci yi) v(li) e2i log(ci yi) log(cus yus) v(li) v(lus)122(i us)(6)2式 (6) 中各行分别表示综合福利的预期寿命、 消费、 闲暇和社会不平等 4

16、 个组成部分。 其中消费福利部分采用消费占收入比重来反映, 然而这一处理方式难以令人信服, 消费占比能否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福利是存在疑问的。 消费占比更高的穷国的经济福利并不一定高于消费占比更低的富国, 消费的绝对量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 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的福利水平是以当年的美国为参照, 不同年份之间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内在联系, 无法进行跨期比较。 对此, 本文选取 2000 年的美国作为参照, 即用各国当年人均消费与美国 2000 年人均消费的相对值来表示该国的消费水平, 其他构成要素采取同样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稳定且可比的相对福利水平分解方法。关于福利水平的具体数据处理和测算

17、 , 由于主要参考 Jones 和 Klenow (2010)的做法, 在此不再赘述, 仅做以下两点说明:(1) 在测算闲暇时, Penn World Tables 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年平均劳动时间数据缺失, 对此 Jones 和 Klenow 的做法是用美国当年水平替代,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因此本文参考 Stier 和 LewinEpstein(2003) 的做法, 从 International Labor Statistics 中选取调查数据进行补充, 这一数据库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有着较高的可信度。 另外,对于一些

18、缺失数据但较为典型的国家如俄罗斯等, 在其附近如果有与之收入水平、文化相近的国家, 则直接采用这些邻国的数据。 中国的年平均劳动时间数据也是缺7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失的,对此借鉴孟续铎(2013)的做法,采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数据换算,缺失年份使用移动平均法补齐。(2)关于居民收入方差的计算,参考Aitchison和Brown (1957)的做法,即当居民收入服从正态分布时,存在公式:Gini 2()1(7)2通过该式利用基尼系数可以得出计算福利水平所需要的方差。 需要指出, 与 Jones 和 Klenow 不同, 本文的基尼系数数据来自

19、Standardized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 (SWIID)。2垂直专业化程度(vss)的度量。假定一国有n个行业,根据Hummels et al (2001)和Yi (2003)的测算方法,定义一国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为:VSi,t Mi,t IDi,t1 Xi,t(8)其中, i 为国家, t 为时间, 为元素为 1 的 1n 维列向量, M 为 nn 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 D 为 nn 的国内投入系数矩阵 , 其中的元素表示某一部门每生产 1 元的产品来自国内各部门的投入品价值, I 为 nn 单位矩阵 , ID1 为一个标准的里昂惕夫逆矩

20、阵, 可以视作一个无穷几何级数, 该矩阵使得进口中间投入最终包含在出口产品之前, 可以在国内经济各部门或各生产阶段循环使用(Hummels et al, 2001)。 利用所计算出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借助下式可得垂直专业化份额(vss)的值:VSSi,t Mi,t IDi,t1 Xi,t EXi,t(9)EX 为 t 国的出口总额, 其余部分的解释与上式相同。 本文主要利用式 (9) 测算的 vss 值来衡量样本内国家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提供的投入产出表 ,本文选取了 39 个国家在 19952011 年共 1

21、7 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垂直专业化程度的计算, 该数据库提供了各国的总使用表、 国内使用表和进口使用表, 并据此计算各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3 对外贸易规模 (open)。垂直专业化分工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分工模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国际贸易本身对于综合福利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综合已有文献可以看到贸易对福利各构成要素的影响方向不一, 其综合福利效应存在着不确定性而有待检验。 为了控制对外贸易本身的福利效应, 观察同样额度的对外贸易规模下, 垂直专业化分工在贸易总体中份额的变动对综合福利的影响, 有必要在模型中引入贸易规模进行实证检验。对于贸易规模的度量, 本文采用学术界常用的做法, 以进出

22、口贸易总额占当年 GDP 的比重即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各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Penn world tables Version 80。8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4 垂直专业化程度 (vss) 与分工地位 (gdp) 的交互项。该交互项反映分工地位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福利效应的影响。 垂直专业化分工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为国际分工的细化, 高分工地位经济体对整个价值链有了更强的整合与控制能力, 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利用其优势地位获取了更多的贸易利益,而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低分工地位国家不仅贸易利益非常微薄, 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 充当发达国家

23、 “污染避难所”、 承受更高的社会不平等恶化效应等多方面的代价。 综合来看, 似乎发达国家可以在付出更少代价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贸易收益。因此, 我们基本可以预测该交互项系数符号为正。对于分工地位的度量, 虽然已经有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施炳展 (2010) 基于出口产品价格的比较分析、 Koopman et al (2010) 从增加值贡献角度测算国际分工地位等 , 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 。 Michaely (1984)、 Hausman 和 Hwang (2005)等人认为分工地位与人均收入有关, 事实上, 人均收入可以综合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状况, 因此作为分工地位的代理

24、变量可能更为恰当。 为了反映分工地位的相对性内涵, 本文以各国贸易额占当年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权重, 对全球各国的人均收入进行加权平均, 得到世界总体的平均收入水平,并以此为基准用各国的相对人均收入来表示分工地位。 此项数据来源于 Penn worldtables Version 80。5 对外贸易规模 (open) 与分工地位 (gdp) 的交互项。该交互项反映分工地位对贸易福利效应的影响, 借以对比传统贸易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福利效应国别差异的区别。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以看出, 传统的贸易模式同样可能存在贸易利益在不同分工地位国家间分配的不均衡。 发达国家在传统贸易模式中也会借助其更为雄厚的

25、综合实力攫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因此, 我们预测该交互项系数符号同样为正。(三)其他控制变量1 人均收入 (gdp)。人均收入作为反映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对福利的重要影响已经获得了学界的一致认同, 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 同时, 由于本文已经引入垂直专业化程度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 模型之中已经使用相对人均收入代理各国的分工地位, 为了与交互项保持一致, 人均收入项同样采用与美国的相对值来表示, 这样的处理并不会改变最终的计量结果。2 国家规模 (sca)。国家规模同样对综合福利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规模较大的国家能够发挥国内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 并在统筹社

26、会资源, 发挥区域间、 产业间协同效应等方面具有优势 (Aghion et al, 2002), 但更大的国家规模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地区发展不平衡、 更高的行政成本、 更多人口导致的偏好异质性与公共服务同质性之间的矛盾 (Easterly 和 Levine, 1997) 等。 尽管国家规模会9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对一国福利的作用方向尚存在一定争议, 但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已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 作为控制变量将其引入模型是有必要的。 对于国家规模的度量, 本文采用经济总量即 GDP 总值来反映该国的经济体量, 这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

27、需要指出的是, 基于国家规模的相对性内涵, 在具体处理上我们以世界经济总量为参照, 使用各国 GDP 的相对值来表示, 该数据来源于 Penn world tables Version 80。3 政府支出 (gov)。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了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提供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对综合福利有着重要的影响(刘长生等, 2008), 而政府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能够调动的资源 (Rostow, 1971)。 本文选取政府购买支出占该国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 这一数据也取自 Penn world tables V

28、ersion 80。三、 估计结果在模型的选择方面 , 综合面板设定的 F 检验和 Hausman 检验的结果 , 我们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来进行实证回归 。 接下来 , 本文对式 (1) 的固定效应回归进行了异方差 、 组内自相关和组间截面相关的 LR 检验 、 Wooldridge 检验和 Pesaran 检验, 其结果均强烈拒绝了不存在组间异方差、 组内自相关和组间截面相关的原假设 。 为了消除这些效应对回归结果的干扰 , 本文利用 Driscoll 和 Kraay “ 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 ” 稳健型协方差矩阵来修正系数的标准误以控制这些效应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 同时在模型中加入时间效应

29、 , 相应的 Wald 检验也表明时间效应是显著的, 限于篇幅, 具体检验结果不再一一汇报。 综合修正后的回归结果报告于表 1。首先, 本文利用式 (1) 的模型进行初步回归, 具体结果汇报在表 1 的第 (1)、(2) 列中。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不论是对外贸易总体 (open) 还是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 (vss), 在回归方程中系数均显著为正, 其福利效应都得到了验证。 参与国际分工, 在全球层面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仅在经济意义上有利于增加各参与国居民的收入, 即使综合考虑参与贸易的过程中各方面所付出的代价, 在福利的总体意义上也仍然是有益的。在控制变量中, 人均收入项的系数显著为

30、正, 其经济意义为人均收入的提高显著有利于综合福利的发展, 这与长期以来的经济学思想也是一致的。 政府支出项的系数同样显著为正, 一个有效的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 促进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从而优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肯定。 国家规模项的系数则显著为负, 这与传统的国家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不同, 但似乎并不矛盾, 在单纯的经济意义更大的国家规模可能有利于收入的增长, 但大国往往会在行政效率、 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更多的不利因素, 从福利的角度上讲利弊共存, 本文的实证结论可能是其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结果。10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表 1:回归结果(1)(

31、2)(3)(4)(5)vss0244*0562*0252*(230)(811)(418)open0041*0189*0129*(341)(372)(284)vss*gdp0878*0499*(875)(489)open*gdp0244*0159*(512)(404)gdp0749*0745*0229*0417*0240*(2008)(2025)(719)(1016)(560)sca4183*4100*2231*2977*2327*(538)(515)(432)(599)(468)gov1490*1616*1326*1253*1211*(916)(861)(1006)(1017)(1460)co

32、ns0202*0187*0261*0152*0265*(206)(263)(485)(280)(561)Rsquard0873008720089210892508975F218391785636487213364201300000000000000000000N663663663663663注:圆括号内的数值表示 t 统计量,“*”、 “*”和 “*”分别表示在 1、5和 10水平上显著 , 方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检验统计量的 P 值, 时间效应部分的回归结果此处略去。接下来, 本文在上述两个模型中分别引入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对外贸易规模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 以验证不同分工地位的国家参与垂直专业化分

33、工和传统贸易所获得的福利促进效应可能存在的差异 。 回归结果分别汇报于表 1 的第 (3)、(4) 列中。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 在加入交互项之后 , 不论是垂直专业化水平还是对外贸易规模, 两项本身的系数都显著为负, 但两者与分工地位交互项的系数却显著为正。 这表明两种贸易模式的福利促进作用都会受到自身分工地位的影响,且存在着明显的 “门槛效应”, 即只有参与国的分工地位达到一定水平 , 参与国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才真正有利于本国综合福利的提升。 这也从综合福利的角度验证了国家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 高分工地位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位置、 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观点, 并且这一现象

34、不论在传统分工模式, 还是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都同样存在。 一些低分工地位国家在综合福利意义上贸易收益甚至为负, 参与贸易给本国居民带来的是负面效用, 这些国家中切实发生了福利意义上的 “悲惨增长”。而 “贸易福利会受到分工地位影响” 还表达了另外一层意义, 即由于国家间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高分工地位、 高福利水平国家在福利意义上的贸易所得方面11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有着显著优势, 低分工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想要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福利意义上的赶超是不现实的, 这一结论不论在传统贸易模式, 还是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模式下都同样成立。以上结果只能证明对

35、外贸易总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福利效应各自存在门槛, 但两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 因此, 我们更进一步地将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对外贸易规模以及二者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放在同一个方程中进行回归, 即式 (3) 所示回归方程, 观察在限定的对外贸易规模下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对综合福利的影响。 具体结果汇报于表 1 第 (5) 列中。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即使限定在一定的对外贸易水平上, 只要达到一定人均收入水平的门槛, 扩大垂直专业化贸易的份额仍然可以显著提升本国的综合福利水平。 两个反映对外贸易规模的变量(open 和 vss) 本身仍然显著为负, 但两者与分工地位的交互项也仍然为正,

36、传统分工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都存在着“门槛”。然而虽然都存在“门槛”,但两个“门槛”的位置却并不相同。为了更为直观地观察这一差异,我们进而计算了样本国家贸易福利效应、垂直专业化福利效应的门槛位置。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按照表1第(5)列的回归结果,模型可以表示为:weli,t 0252vssi,t 0499vssi,t gdpi,t 0129openi,t 0159openi,t gdpi,t Xi,t i,t(10)其中 Xi 为控制变量, 对前四项两两提取公因式后,业化分工贸易的福利效应 (effect) 分别为:effectiv,sst 0252 0499gdpi,t effectio

37、pen,t 0129 0159gdpi,t可以得到传统贸易和垂直专(11)(12)根据式 (11) 和式 (12) 就可以计算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获得的福利效应的门槛位置。 其中, 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的门槛位置 gdpi,t 0505, 传统贸易的门槛位置则为 gdpi,t 0811, 均为以当年全球平均分工地位为参照的相对值。 这表明相对于传统贸易, 垂直专业化分工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获利。 反映在本文的 39 个样本国家中, 有 28 个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为正, 而只有 21 个国家传统贸易的福利效应大于零。 这与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评价也是一致的,

38、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一国的比较优势由产品层面转入产品内部要素层面, 各国以自身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 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较之于传统分工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四、 结论与启示(一) 结论本文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综合福利效应的实证检验及与传统贸易模式的比较分析, 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 在本文所构建的综合福利测算方法下, 即使综合考虑福利的非经济内涵和参12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与贸易所付出的代价, 垂直专业化分工仍然能够在总体上提升福利水平。 同时, 在限定对外贸易规模的情况下, 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与综合福利水平仍呈正相关关系,即较之于传统分工

39、模式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更为明显。2 不论是传统贸易还是垂直专业化分工, 其福利效应都会受到参与国自身分工地位的影响, 高分工地位国家能够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低分工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所获得的福利促进效应要少得多, 贸易利益在国家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 而且存在分工地位 “门槛效应”, 即只有分工地位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参与贸易才有利于本国福利发展, 在一些低分工地位国家则可能会导致福利水平的恶化, 造成综合福利意义上的 “悲惨增长”。3 虽然与传统贸易相同,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福利效应也存在 “门槛效应”, 但这一 “门槛” 的位置已经显著降低。 一些在传统贸易中难以获利的低分工地位

40、国家 ,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贸易则有可能获得正向的福利促进作用。(二) 启示基于上述结论,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正确认识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收益与代价。 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一分工和贸易模式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将愈发恶化, 处于 “微笑曲线” 的底端进而造成贸易收益的减少。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 这种观点可能是片面的,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一新兴的贸易模式, 避免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于发展中国家要相对更为 “友好”, 我国也应当充分利用垂直专业化分工更能发挥要素禀赋优势的特点,主动寻求适当的方式嵌

41、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 追求经济、 社会等全方位的发展。2 利用研发、 产业转移等多种手段, 提高相对分工地位。 作为一个低分工地位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应当认识到, 在当前分工地位下贸易对我国福利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令人乐观, 提升我国的分工地位已刻不容缓。 需要指出, 提高分工地位有其广泛的内涵, 除了传统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之外, 还可以从分工地位的相对涵义入手, 如发展贸易对象的多样化, 多与更低分工地位的国家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利用产业转移等方法, 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 实现渠道自主, 为本国谋求更高的贸易福利。3 完善跨国公司规制及相关政策体系。 在

42、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下,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发达国家凭借其更高的分工地位在整条价值链的利益分配环节中都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格局, 但这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这一局面。 通过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合理规制, 加强制度建设, 并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辅以适当的产业政策, 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在当前贸易体系下争取更为合理的贸易收益。(刘德学电子邮箱: liudxxaliyuncom)13刘德学, 孙博文: 垂直专业化、 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福利效应参考文献:戴翔2010 产品内分工、出口增长与环境福利效应理论及对中国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0):5763胡昭玲2007 产品内国际

43、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6):3037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 2008 社会福利指数、政府支出规模及其结构优化J公共管理学报(3): 9199刘婧2009 我国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8):8591孟续铎 2013 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一般原理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潘悦,杨镭 2002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际的产业升级兼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发展J财贸经济(10):4449邱兆逸2012 国际垂直专业化中污染工序转移研究以我国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4):107114施炳展 2010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

44、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1): 5662唐宜红,马风涛 2009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J 财贸经济(4): 9498杨杰2014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1):1015王中华,王雅琳,赵曙东 2009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工资收入差距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7):122133张二震等 2004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张杰 等2010 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4):12611284Aghion, P et al 2002 Competition and Inn

45、ovation: An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R, Working paper 9, Harvard UniversityAitchison, J and Brown JAC 1957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Uses in Economics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Alesina, A et al 2005 Trade growth and the size of countriesJ,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46、, ElsevierAmiti, M and Wei S 2005 Serviceoff shoring,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the US R IMFworking paper No238Baily, MN,Lawrence RZ 2004 What happened to the Great US Job Machine? The role of trade and Electronic Offshoring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35(2): 211284Dean,

47、M et al 2008 How vertically specialized is Chinese trade? R Washington DC: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Deardorff, A V 2005 Gains from Trade and FragmentationEB OL, discussion paper No 543, 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asterly, W, Levine, R 1997 Africas growth tragedy: Policies and eth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