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疑—探疑—析疑—质疑_第1页
献疑—探疑—析疑—质疑_第2页
献疑—探疑—析疑—质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献疑探疑析疑质疑献疑探疑析疑质疑初中语文课堂一种教学法的浅探福清洪宽中学:施友良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几年来,我们采用了“献疑探疑析疑质疑”的语文课堂教学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而有进,学而有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献疑,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教学目的,设置出有内在联系的、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2、提到点子上,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并力求通过这此问题把这一课的重点讲读带起来,使课文作者的思路,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相通。例如教朱自清的名作背影,我们就设定了这样几个问题:1本文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2每次怎样描写背影?写法和作用各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要反复写背影?这些问题,抓住了教材的重点、特点、难点,既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又由易及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献疑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预习阅读,并在阅读中深入思考老师的设问。所谓探疑,就是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外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把全班学生分为八、九个课外学习小组,共同研讨教师课前设

3、置的几个问题以及在本课中尚未理解的问题,以便向老师质疑。所谓析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讨论,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析疑:1、渐入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易及难地启发学生思维。如故乡中献疑:“文中怎样描写我眼前的故乡?”学生在探疑过程中难以把握。我们采用渐入法,先问课文第几段写眼前的故乡?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第三自然段。接着问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故乡?学生纷纷找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等词。然后再问:这些词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学生找出“横”、“萧索”、“荒”

4、等几个词,并作了分析。如“横”字,突出了萧萧的荒村的衰败、破落给人的印象好像横卧的病人在躺着。这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解答教师的提问。2、类比法。依据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在分析问题时注意抓住学生已知或易知的条件启发学生理解,分析未知的内容,例如,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本文为何要着力描写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这一问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文如七根火柴等描写暴风雨的作用衬托人物的活动,突出文章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在写人叙事的文章,描写景物是为了衬托人物,交代要素,突出中心。这样类比启发很快使学生懂得写烈日和暴雨的作用,议论分析的场面就很热烈。3、联想

5、法。是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实践创新的方法。在教学进利用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思维,既有助于更深地理解课文,又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例如分析荔枝蜜一文,在小结该文以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在你阅读过作品中或平时的观察中能举出以物喻人的例子吗?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同学说以“春蚕”、“蜡烛”喻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人。我问有没有写这内容的诗?大家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引出“青松”及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一系列以物喻人的例子。课后,要求选其中一项,写一篇以物喻人的短文。4、规律法。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帮学生总结学习规

6、律,积累学习规律,让学生以此为分析问题的依据。掌握规律越多,分析能力越强,而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就越有力。如分析“一件小事首尾呼应的作用”这一问题,我一提出此问题,许多学生自然想到这样一个规律:凡文章的首尾呼应,其作用有二,一是结构上,使文章严谨,突出中心。二是在内容上,强调中心事件的意义。这样,分析老师的问题就有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是本教学法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7、,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能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1、传动揭示深记,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新知识的导人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借助揭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者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之后,老师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同学们在预习

8、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问题:(1)本文与前一单元在内容、体裁上有什么不同?(2)题目为何用“大自然的语言”,而不用“什么是物候现象”?(3)这一课重点是什么?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2、利用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因此,我们在每一课教学中都精心设计统领全文内容并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预习思考题,使学生在新知识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

9、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我们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3)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起什么作用?(4)登月有什么意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通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精心指导、细致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问题:(1)月亮上有生命之源吗?(2)飞碟是从月亮上来的吗?(3)放在月亮上的种子为何特别茁壮成长?3、抓住质疑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分析文章后,应安排5分钟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

10、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 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课堂上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者告诉学生以后将会学到。如:教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后,有的同学问:“我们家乡有几种候鸟?我们家乡各个季节有哪些物候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学自己查资料,回到家乡走访老农,观察自然,直到弄清楚为止。还有的同学问:“文中写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那么,其他地区有否物候现象?”老师就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解答这个问题。如果老师注意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比较高。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老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一次,学校搞秋游活动,我们结合这件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问学生:“在秋游活动中,你们能否结合课堂上所教的作文知识,提出一些作文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1)应怎样描写出这色彩斑斓的秋景?(2)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3)应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同学们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很强,因为问题来自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