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1、 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3. 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

2、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5.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6. 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证明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记忆),预示所有心理现象都可以用实验法来研究。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无意义音节)。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定方法,解决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发明节省法来测定记忆效果)。 4、通过实验建立第一个和

4、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2、 心理实验的设计(考3道名解,8道单选,2道是非,2道多选,1道应用,共52分,重中之重!)1. 名词解释 自变量:由研究者选定的,在实验中由主试所操纵的,预计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现象变化的变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反应指标对其变化表现出来。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为自变量,不用来研究的为额外相关变量。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交互作用

5、(交互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组合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即一个自变量的各水平在因变量上的差异需结合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表现出不一致。)*2x2实验设计: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每个各2个水平,共4个处理。(实验设计的名词解释axb设计,几个相乘几个自变量,自变量水平即字母代表的数字,axb个实验处理,如2x3就有一个变量2个水平,一个3个水平,6个水平。) 主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单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改变)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实验设计中有n个自变量就对应有n个主效应。) 简单效应(单纯主效应):交互作用显著时,则需考虑 一个自变量各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每个水平上

6、的因变量的变化。(mxn两因素实验设计有m+n个简单效应)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混合设计:既有被试间设计,也有被试内设计的实验设计。 举个例子,2x3被试间: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其中一个自变量有2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3个水平,共6个处理,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自变量混淆现象:当额外变量没有控制使得它与自变量共同作用于因变量,这种结果不一定由自变量引

7、起的实验结果不真实、失败的现象叫做自变量混淆现象。(课堂上老师口头补充的)2. 单选,多选,是非题知识点整理 1、指标无效特例天花板/地板效应:由于任务过于简单,各组被试的成绩都非常高/低,不能真实反应出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反应指标不敏感的现象叫做天花板/地板效应。 2、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缺点:缺乏推论的普遍性;适用面较窄。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缺点:结论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以上两种属实验操作/环境控制的方法 3)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的效果互相抵消。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缺点:适用

8、面有限制;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其实施可行性较差(处理次数随自变量水平的增加呈几何级别增长)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原理,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组中。缺点:根据概率原理,仍有机率使得各组不同质而干扰实验。 5)匹配法:对于前测并配对,使各组被试的特点相等。缺点:理论可取,但实际难度较大,并不常用。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部分简单匹配(如男女比例相当、年级人数相当等)的条件下,进行随机化。以上三种属实验设计/程序控制的方法。 6)统计控制法:实验过程中容许额外变量的存在,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该额外变量。(即对额外变量进行前测,在事后统计中作为协变量,运用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来加以控制,属于实验分析/统计控制

9、) 缺点:要学好更多的心理统计学知识。3、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是非题) 内部效度低,外部效度必定低;外部效度低,内部效度不一定低4、 真实验的特点(1)研究者能够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2)研究者能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控制。(3)研究者能够操纵自变量的不同水平。5、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中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区分为:双组设计、多组设计。根据各被试组的类型不同区分为:独立组设计、相关组设计(包括配对设计、被试内设计);对应于随机化设计与区组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根据各自变量的相应类型区分为:被试间设计(默认为独立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与混合设计。6、 多因素实验设

10、计优于单因素实验设计的地方(多选题) a. 实验效率高;b. 能考察交互作用;c. 更有利于干扰变量的控制;d. 更接近于现实情形。7、随机分配(独立组设计)优点:a. 被试接受实验的时间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b. 避免了序列效应;c. 相对设计与操作简易。缺点:a. 各组被试整体上仍有小的可能会存在差异;b. 被试利用率低,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 统计效率不高。8、(等组)匹配:人为配对;自然配对优点:a. 可控制某些干扰变量,使各组尽量同质;b. 避免了序列效应; c. 被试接受实验的时间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d. 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区组效应,统计效率高。缺点:a. 前测与匹配要花费更多时

11、间、精力;b. 被试利用率低,并且有些匹配不上,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 前测过程可能会引起练习效应;d. 有些变量无法进行前测,因此也无法使用匹配设计。9、重复测定(被试内设计)。前两种设计被试只接受某一种处理,而重复测定则要求被试接受该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优点:a. 确保各组被试(在特征上)同质;b. 被试利用率高,节省被试;c. 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被试效应,统计效率高。缺点:a. 被试接受多个实验处理,时间长,易导致其厌烦或疲劳;b. 序列效应的存在导致有些实验不能采用重复测定(顺序的不可逆)。“匹配”与“重复测定”均属于相关组/区组设计10、 关系图 独立样本 相关样本随机分配 匹

12、配设计 重复测量 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设计11、有关概念的辨析 1.随机抽取/选择被试;随机分配/分派被试(随机分组) 2.无特别说明时,“被试间设计”(即“组间设计”)又可默认为“独立组设计” / “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内设计”(即“组内设计”、“重复测定设计”)又可默认为“相关组设计” / “随机区组设计”(而“匹配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相关组设计”) 3.“随机区组设计”(即“相关组设计”)可包括“匹配设计”与“重复测定设计”*12、五道改错题例子与答案(改错的措施需结合题目具体设计) 1.有位心理学家提出一个理论:随着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程度的加深,小组的工作效率会逐渐提高;当工

13、作效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会开始轻微下降。这一下降(“蜜月期结束”)会发生在小组成员停止高度合作行为,而开始争夺权力的时候。为了检验这一理论,他选取了素不相识的被试组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研究使用了五个任务,每个任务需要35分钟完成,两个任务之间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结果显示,小组的工作效率在第五个任务之前一直上升,但在第五个任务上出现明显的下降。据此研究者宣称他的理论得到了支持。错误:也有可能是先练习效应,后疲劳效应导致改错:设置对照组 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 2.有个研究者选取了20位相信占星术的被试,根据占星术推算各个被试前一天的遭遇,让他们在一个6点量表上评定这一推算的准确程度,6点

14、量表的范围从“极其准确”到“极不准确”。所有20位被试都报告这一占星术推测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占星术是准确的。错误:选择被试不应只选取相信占星术的 有可能是一般事件的基线概率,不能证明为占星术改错:选取一般被试、设置对照组 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3、最近报导称“凉烟糖影响孩子”,还认为买过凉烟糖的孩子比没有买过的孩子更有可能学会吸烟。这个调查指出,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买过至少两次凉烟糖的学生要比那些从没买过的学生更可能去尝试真正的香烟。这个清晰的研究结果让很多学校希望能够禁止这种凉烟糖的销售,他们担心这种凉烟糖会引起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该调查还指出,如果父母亲至少有一方在家

15、抽烟,孩子就会更倾向去购买凉烟糖,并且会在某些场合尝试吸烟。错误:因果关系不正确,导致儿童吸烟的真正原因是父母吸烟改错: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方法:独立样本卡方检验4、研究已证实,当动物被剥夺食物后,食丸作为强化物的作用显著增加。研究者希望了解,对儿童进行社会剥夺与社会强化时,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结果。被试是6岁儿童,随机分配。社会强化的作用是通过一种弹珠游戏进行测量。游戏使用一种有2个孔的箱子,被试每次往其中的一个孔投入弹珠。在开始的4分钟里,主试只观看儿童游戏;随后的10分钟,当儿童将弹珠投入前4分钟里比较少用的那个孔里时,主试给予口头强化,如“好”、“真棒”等。实验的因变量是从前4分钟到后10

16、分钟两个区间儿童投入研究者预期的孔中的弹珠增量。自变量为三个水平:社会剥夺组,被试在游戏之前先与主试相处20分钟不交流;对照组,立即开始游戏;社会满足组,被试在游戏之前20分钟既有玩具耍,又与主试有交流。结果显示,社会剥夺组的增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对照组的增量也高于社会满足组。据此,研究者支持了事先假设成立。错误:除自变量外还有其他干扰变量,实验组多给了玩具耍改错: 都给玩具或者都不给 方法:独立样本方差分析5、 有个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的思维加工有关,而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他切除了20只随机取样的大鼠的海马结构,让其中的10只学习一个非常简单的迷津,让另外10只学习一个非常复杂的迷津。第一组

17、大鼠通过10次尝试就都学会了走迷津,而第二组大鼠则需要至少30次实验才成功。根据这些实验结果,他认为该研究假设得到了证实,切除海马的大鼠在学习复杂任务时比学习简单任务更困难。错误:实验设计错误,简单任务完成次数原本就比复杂任务少,不能因此就认为是海马体的作用。改错:设置没切除海马体的对照组 方法:两因素方差分析*13、交互效应与主效应的关系 当交互效应与主效应都显著时,优先考虑交互效应14、准实验设计 1.单组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被试组,即实验组)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个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通过检验两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解释其处理效应。例:为验证某种训练方法能扩大儿

18、童的词汇量。优点:前测与后测具有可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处理效应。(即将前测作为控制组的成绩)缺点:未能控制干扰变量,如成熟、历史、测验练习、回归现象等。 2.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有多个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且前测和后测次数相等、时间间隔相等。先从一系列观测值中剔除成熟效应,再检验前测、后测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例:为验证某种训练方法能扩大儿童的词汇量。优点:(进一步)控制了成熟等干扰变量。缺点:多次测验的干扰作用;仍不能控制某些干扰变量,如历史。15、非实验1.(广义的)观察法,又称描述法。(狭义的)观察法档案法调查法测验法三、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3道单选,1道

19、多选,1道应用,共12分)1、单选多选题知识点整合1.定义: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 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1860年,费希纳著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心理物理学的诞生。(传统心理物理学)主要工作:感觉阈限的测定;阈上感觉的量化。20世纪中叶,史蒂文斯定律和信号检测论的同时诞生,标志心理物理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心理物理学)3.阈限(操作定义重点)绝对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又称“最小可觉差”)绝对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那个刺激量。差别阈限(操

20、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量。4.阈限测定实验的三个明显特点:1) 选择好刺激系列。涉及“自变量”2)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涉及“因变量”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5.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其中差别阈限和绝对阈限测定是课件上的)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阈限测定的直接方法。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是否觉察)的瞬时转折点(即阈限的位置)2. 绝对阈限的测定(极限法运用)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 ,按abba设计交替呈现。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

21、+”递减时,刺激要从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开始。“+”“-”说明:在绝对阈限测定中,“+”正反应是指与事实相符的反应,“-”负反应是指与事实不符的反应。为了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随机变化。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刺激由主试操纵。3. 差别阈限的测定(极限法运用)以口头报告方式表达,一般用三类反应。被试感觉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被试感觉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被试感觉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当被试在这三类判断中“说不准”时,主试可记录为“?”。(计算时按“=”来处理)每个

22、系列的测试中都要记录到被试的“+”和“-”报告,且反应比较稳定时(递增中连续出现两个“+”,递减中连续出现两个“-”)才能终止该系列,进行下一系列。*4.阈限计算的步骤(必考,下面会有应用题的例子示范)求出每系列的上限t+、下限t-。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非“+”到连续两次“+”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非“-”到连续两次“-”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即每系列的两处转折点)求出上限、下限的总平均数。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dl。不肯定间距

23、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pse。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ce。按韦伯定律的含义,差别阈限dl除以标准刺激st即为韦伯分数k。*5.计算公式(背下来,试卷不给公式)iu = t+ t- ; dl = iu / 2; pse =(t+ + t-)/2; ce = pse st ; k = dl/st5.常误及其控制常误(constant error):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经常起作用,以致使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倾向的误差在“差别阈限”测定中,常误的计算:ce = pse st,即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之差。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极限法所特有的误差。练习误差和

24、疲劳误差:实验进行多次易产生的误差。空间误差或时序误差:测“差别阈限”对两刺激进行比较时存在的误差。 动作误差:平均差误法(调整法)易产生的误差。误差及其控制提醒:采用abba法设计既平衡了习惯或期望误差对总阈限测定的影响,也平衡了在检验是否存在明显的习惯或期望误差时练习和疲劳效应的影响。但并非平衡了练习和疲劳误差对总阈限测定的影响。其实,ab法设计就可以平衡习惯或期望误差,但不能平衡在检验习惯或期望误差时练习和疲劳误差的影响。注意:抵消平衡法是通过某种平衡设计的手段来抵消某干扰变量对整个实验结果的影响,而不是将某干扰变量排除出实验(如,该实验中对习惯或期望误差的平衡)。 6.平均误差法又叫调

25、整法、均等法、再造法等,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最适用于测定差别阈限,将就也可测定绝对阈限。(不做计算要求)特点:呈现标准刺激,被试调整比较刺激,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反应指标为被试调整的等值。被试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调整的比较刺激是连续变化的。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至满意。7.误差及其控制动作误差:因被试动作方式不同(如,从长调整到短与从短调整到长)而过高或过低估计比较刺激的反应倾向。各种常误(如,空间误差、动作误差等)及其控制同“极限法”。(实际上,平均差误法中的动作误差及疲劳/练习误差对阈限测定结果的影响是不能够用多层ab法或abba法来抵消平衡

26、的)8.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等,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极限法易受习惯或期望误差的影响,且数据利用率低。平均差误法不适于难以连续调整的刺激,易产生动作误差,且计算的是阈限估计值。恒定刺激法则不存在这些缺点。(但它有其他缺点)特点:通常由处于感觉过渡地带的5-7个刺激组成,这些刺激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引起某种反应(+、-或=)的次数(进而计算百分数)。9.绝对阈限的测定(恒定刺激法的应用,计算必考,下面应用有举例子)阈限的计算先计算被试对每个刺激报告“有”或“无”的次数,并求出百分数。(可只计算一种反应的) p58表

27、2-5(最好结合着书本来看)方法一:s-p法 (作图p59图2-4或直线内插)注:由于只使用了两个点,其他点均被忽略,不免有误差。改进方法是采用25%、50%、75%三点的刺激值的平均数来作为阈限(即“平均法”,p68表2-10)。方法二:s-z法(平均z分数法)p63表2-7(作图p63图2-5或直线内插)两点为“最低一半s值的均数、相应的pz值的均数”,“最高一半s值的均数、相应的pz值的均数”;通过两点画一线。其后的计算同“方法一”10.差别阈限的测定(恒定刺激法的应用)1、自变量标准刺激为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一般从几乎完全没被感觉出差别到几

28、乎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2、因变量(反应变量)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达。两类反应(+、-)三类反应(+、=、-)3-1 ( + & - 两类反应)阈限(代替值)的计算 p6950%正反应的那个刺激值不是差别阈,而是主观相等点m(可理解为与标准刺激比较完全没感到差别)。因此,不能以50%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作为差别阈限,而取50%和100%正反应这二者的中点(即75%点)作为差别阈(上限)的代替值。75%差别阈限:对于正负两类反应差别阈限的计算,采用75%点与50%点的刺激强度的差别作为其差别阈限具体计算过程同“此法测定绝对阈限”(s-p,s-z)。3-2

29、(三类反应)阈限的计算 p70不肯定间距的上限t+定为被试做出50次大于标准刺激反应的比较刺激值,下限t-定为50次小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值。p71图2-8为s-p作图法,p73图2-10为s-z作图法。有了上限和下限,之后的计算过程同“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11.测定阈限的三种方法优缺点比较极限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但易产生习惯或期望误差,并且实验次数多,数据利用率低。另外,在测定差别阈限(用三类反应)时易受被试态度等主观心理指标的影响。平均差误法是让被试主动调整刺激、易引起兴趣,并且实验进程快;但不适用于测定难以连续变化的刺激,并且易产生动作误差。另外,虽然它的数据

30、利用率高,但所测定的结果均为阈限的估计值。实际上它也易受主观心理的影响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误差控制得较好,实验进程较快,其结果可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数据利用率高,因而精确性高、应用面广;但在测定差别阈限(用三类反应)时易受被试态度等主观心理指标的影响。2、应用(分别为极限法与恒定刺激法应用,必考,来自课堂小测)1.用最小变化法测得的长度差别阈限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中标准刺激st=50mm。试计算:差别阈限dl、常误ce和韦伯比率k.比较刺激长度mm1234 60 + 58 + + 56 + + + 54 ? + + 52 = + = + 50 - + + = 4

31、8 = - = - 46 = - - = 44 - - - - 42 - - - 40 - 55 49 53 51 45 49 47 45 解:t+ =(55+49+53+51)/4=52 t- =(45+49+49+45)/4=46.5 iu=t+ - t-=52-46.5=5.5mm dl=iu/2=5/2=2.75 pse=(t+t-)/2=49.25mm ce=pse-s=49.5-50=-0.75mm k=dl/st=2.5、75/50=2.75/502、 用恒定刺激法测得的重量差别阈限(三类反应)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中标准刺激st=200g。试计算:差别阈限dl、常误ce、韦伯分数

32、k。 比较刺激(g)185195205215“+”反应(次数)1030110170“=”反应(次数)10507020“-”反应(次数)1801202010 解:205-t+/110-100=205-195/110-30得t+=203.5t- - 195/100-120=205-195/20-120得t-=197iu=203.5-197=6.75pse=(203.5+197)/2=200.375ce=200.237-200=0.0375dl=6.75/2=3.375k=3.375/2*5.计算公式(再给一遍,真的要记住,很重要)iu = t+ t- ; dl = iu / 2; pse =(t+

33、 + t-)/2; ce = pse st ; k = dl/st4、 心理物理量表法(2道单选,1道多选,1道是非,共5分,重点不多,但内容不少,实验报告用的多,考上的话,掌握重点,其他知道就行)1、为何心理量不能用物理量表进行测量?心理量的变化不一定和物理量的变化一一对等。有些心理量很难确定相应合适的物理量连续体。2、一个量表可具有以下四个测量属性:差别、强度、等距、绝对零点。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等级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比例量表、ratio scale)三类。还有一类:称名量表。3、 等级量表制作方法1.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等级量表的直接方

34、法。步骤: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进行排列所得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2.用等级排列法建立顺序量表的注意事项: 由于最终的顺序排列取决于所有被试的平均等级,因而要求被试的抽样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总体。 由于每一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所以等级排列法对被试的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排除被试在唯一一次排序中的各种随机误差3.对偶比较法,过程类似于恒定刺激法。步骤: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35、:两个刺激中哪个刺激的该特性更明显。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如,共10个刺激则可配成45对)。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等级得分或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顺序量表。4. 用对偶比较法建立顺序量表的注意事项:对空间误差或时序误差的控制。如果各对样品同时呈现,则存在空间误差。控制方法:若第一轮以ab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以ba形式呈现即左右颠倒。如果是相继呈现,则存在时序误差。控制方法:若第一轮以先a后b次序相继呈现,则第二轮以先b后a次序相继呈现。提醒:相应的计算在细节上要变。在被试利用率上优于等级排列法,但仅由单个

36、被试测得的量表,不能直接推广到更大群体。4、 等距量表的制作方法1. 差别阈限法是一种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步骤: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于是,我们可以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的数目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系图就是等距量表。2. 即以绝对阈限为相对零点,以最小可觉差(心理量)为测量单位。(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可利用韦伯定律来简化制作过程)差别阈限与最小可觉差的差别前者是物理量,每个差别阈限会存在不同;后者是心理量,费希纳

37、认为,每个最小可觉差均相等3.感觉等距法 要制作一个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最简单常用的是二分法二分法的步骤:将某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连续体分成两等份,即指出某一点将感觉分成相等的距离。(主观感觉上等距,但引起等感觉的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差异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把相等感觉单位作为纵坐标,以刺激物理量作为横坐标画图,就可得一个等距量表。4.评价量表当引起心理量变化的物理刺激变化不连续或难以确定时,可以通过评价量表的方法来建立心理量表。但困难之处在于各评定等级保持等距。5、 等比量表的制作方法1.感觉比例法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是一种制作等

38、比量表的最直接方法。其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2.步骤1: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如2倍、1/2)。实验只选定同一比例。与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比较完所有标准刺激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横坐标)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比较刺激(纵坐标)制图(双对数)。步骤2:先规定某物理量为多少心理量,然后根据双对数图,建立心理物理比例量表。 3. 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等比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步骤: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如某一重量),并赋予它一个感觉上的主观值(如1

39、0),接着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如感觉比较刺激的重量估计为标准刺激的2/5,则赋值为4)。然后计算被试对各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等比量表。由感觉比例法和数量估计法所得的比例量表,其心物关系符合史蒂文森定律,表现为心理量的对数与物理量的对数呈直线正比关系。6、 制作等比量表的注意事项:被试正确使用数字是有效制作等比量表的前提;在比例判断中被试易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动机、环境干扰等),难以保证量表的等比性质。7、 心理物理函数(重点,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1.韦伯定律重要作用:它使得比较不同感觉通

40、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对其有效性的实验检验。对韦伯定律的修正: k =r /(r + a)。 只要a的量选择合适,修正后的韦伯定律就可以在刺激强度很弱的情况下其韦伯分数仍趋于一致。2.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 s = k lgr (s-感觉量、r-物理量、k-常数)心理量是物理量对数的函数(即,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呈正比/直线关系)。 3.史蒂文森的幂定律s = b ra (s-感觉量、r-物理量、b-常数、a-幂指数)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即,感觉量的对数与物理量的对数呈正比/直线关系)。幂定律并不是完全否定对数定律,而是一种拓展)五、信号检测论法(3道单选,1道是非,1道应用)1、信

41、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区分了“客观感受性”和“主观动机、反应偏好等”),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包括噪音n、信号s、信号+噪音sn及n分布、sn分布,四种反应2、 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学原理 1.信号检测实验的基本程序主试呈现刺激,有时只有“噪音”刺激(n),有时同时呈现“信号加噪音”刺激(sn),让被试对信号刺激(sn)做出反应。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先告诉被试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或先验概率)和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因为两者都将影响被试的判定标准,每次实验呈现的是n还是sn是随机安排的。主试在呈现刺

42、激之前要先给被试一个预备信号。四种反应:报准/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绝。3、噪音与噪音分布:信号检测论中所说的噪音是指一切对信号侦察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刺激,其强度为干扰刺激的物理值;而心理学中的噪音分布是指噪音所引起主体的感觉强度的正态分布,即心理量的分布。同理,信号与信号分布也是。4、信号检测实验的数据整理(先制成22“反应矩阵”再算各概率)(1)报准: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这称为报准(或击中),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h)或p(y/sn)表示。(2)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这称为虚报(或误报),以y/n表示。我们

43、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fa)或p(y/n)表示。(3)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这称为漏报(或失察),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m)或p(n/sn)表示。(4)正确拒绝: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这称为正确拒绝(或正确拒否),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绝的条件概率,以p(cr)或p(n/n)来表示。由于p(y/sn)+p(n/sn)=1、p(y/n)+p(n/n)=1,所以我们通常只考察报准率p(y/sn) 和虚报率p(y/n)。5、辨别指数d1(计算题,下面有应用例题)又称敏感性指标,用于衡量个体的感

44、知能力。在信号检测论中,辨别力的大小可以表现为n分布和sn分布之间的分离程度,公式表示为:其数值越大代表辨别能力越强。*poz转换注意:p小于0.5取得z为负值,大于0.5取得z为正值6、似然比值(计算题)含义为sn引起的特定感觉的条件概率与n引起的条件概率的比值,公式表示为:文字说明为,其值越大,判断标准越严,偏向报告没有信号。7、判断标准c:以刺激强度单位为单位的感受经验强度,其数学含义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物理强度8、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是在以虚报率为横坐标、报准率为纵坐标的坐标图中,根据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如改变先验概率或支付矩阵、采用评价法)由于采用不同判断标准而得出的不同结果所绘得

45、的曲线。由于该曲线上各点反映的都是相同的感受性,所以又叫等感受性曲线。 9、“理想”曲线与实际得到的曲线有差异,为何?答:d、在整个实验进程中的不稳定性。10、检测论的应用方法: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11、信号检测论对心理物理法的重大突破:1)把态度(主观心理指标)与辨别力(客观心理指标)区分开。2)不仅考察被试对信号的反应,还考察被试对噪音的反应(并归纳出四种反应)。12、 信号检测论例题(应用必考,来自随堂练习) 一项运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的研究得到如下次数分布结果,请分别计算d1和。 输入snn判段有信号14080无信号60120 附poz转化表部分数据 p o z0.100.390.

46、250.130.380.330.170.360.440.200.350.52解:p(y/sn)=140/200=0.7p (y/n) =80/200=0.40.7-0.5=0.20.5-0.4=0.1根据查表得zs=0.52 zn=0.25又因为pn小于0.5所以zn=-0.25d1=zs-zn=0.52-(-0.25)=0.77根据查表得osn=0.35 on=0.39=osn/on=0.35/0.39=0.906、 反应时法(1道名解,3道单选,1道是非,1道问答,共15分)1、反应时的定义反应时(又称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简称rt)是指从刺激呈现到个体做出明显反应时所需要

47、的时间(操作定义),因此又称作“反应的潜伏期”。2、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基线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要求他们只作单一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叫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包括选择反应时和分辨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依次呈现多种刺激,要求被试对每种刺激均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分辨反应时/c反应时:依次呈现多种刺激,要求被试只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自习 p140除了反应时任务类型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这两个基本因素之外,反应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1)刺激变量(如刺激强度、刺激复杂程度等)2)机体/被试变量(

48、如机体适应水平、动机、练习、个体差异等)4、 反应时技术:这是一门按严谨的逻辑思想,通过测定反应时来推断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的技术。包括: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等。*5、减数法(必考)基本逻辑思想:信息加工为系列加工。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举例说明:2、减数法的应用(1)证明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的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重在理解)同时呈现时,rt aa大于rt aa,说明前者作业中含有后者所没有的加工过程(即听觉编码)。表示为:rtaa= rt基线 + rt视觉编码 + rt听觉编码

49、 ; rtaa= rt基线 + rt视觉编码 。随间隔时间加大(0.5-1s),两种作业的反应时接近了,推测对视觉材料的短时记忆中先有视觉编码,后以听觉编码为主;同时也推测视觉编码的存在不超过1s。*6、加因素法(必考)加因素法的原理基本逻辑思想:信息加工为系列加工。如果两个自变量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而如果两自变量不存在交互作用(图示),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研究得出多少个相互独立的自变量,就推论出至少存在多少个独立的加工阶段。(通常为刺激任务类型的自变量)加因素实验侧重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举例说明:2、加因素法的应用: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50、实验程序: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要求被试作出按键反应。计时从测试项目呈现为开始,作出反应为终止。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四个独立自变量: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由加因素法原理可知,根据这四个独立自变量,至少能够得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含有相对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7、 反应时技术的新进展1.内隐学习领域中的序列反应时法序列反应时任务是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反应时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8.序列反应时法序列反应时任务是以反应时作为反

51、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反应时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未意识其规则的存在,但反应时随着规则的重复而逐渐下降,其成绩显著大于随机序列下的练习效应。这表明发生了内隐学习。这是对减数法逻辑思想的应用(必考单选,选择减数法)9、内隐态度领域中的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的操作成绩/反应时之差来表示内隐态度偏好。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

52、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

53、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

54、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