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大足石刻千手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专栏 壬王观童遣堡丝复遮验匡洼噩的造型塑窒 千手造像修复试验区法器的造型研究 程鹏 李国徽张俊杰系,并着重梳理了千手造像中法器的造型特征和形象渊源,以2013年修复试验区中的4件法器为案例,对其进行造型特点、着色工艺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千手法器造型特点着色工艺 Instrumentas of the Experimental Zone of the ThousandHand BodhisattvaAn Analysisof the Patterns ofReligiousLi Guohui Zhang JunjieCheng PengBodhisa
2、ttvastatue,religious instr3ments show fixed subjects and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ousandHand patternsA study on the religious instruments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tatu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basicpatterns of the instruments,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ands,eye
3、s and instrumentsThe author illustrates four examples in this paper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the figures,especially focusing on art characters and coloringcraftKeywords:The Thousand-Hand Bodhisattva,Religious Instruments,Art Character,Coloring Craft中图分类号:K85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77(2013)03001 1一04在中
4、国的造像史中,千手是藏传中形镜、紫莲花、宝荚、五色云、军迟、红莲花、宝戟、法螺、骷髅杖、数珠、宝铎、宝印、俱尸铁钩、锡杖、合掌、化 佛、化宫殿、宝经、金轮、顶上化佛,葡萄等等。曜唐 的流行题材,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针对千手象的面相数量、眼目数量、坐姿以及手印等主题进行的研究不在少数。学者们分别从眼、面、手的配置、或 经轨的规定性等角度对上述主题作出了显著的研究宋时期,表现千手的诸多雕刻中,一般主要刻画四十二只手以及所持法器,或者着重强调正大手及成果。同时,不论从仪轨还是史论研究方面,千所器,对于其余的手臂和法器,则使用线刻的手手的法器都引起过许多海内外专家的关注,专法表现之。 家们在著名的石窟
5、寺、壁画等载体上提出了诸多与大足宝顶山千手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尊对千手千眼和法器进行全面表法器相关的重要结论。笔者有幸参与了“千手造像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在工作中对法器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就法器造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现的千手石刻造像。在该造像中,所有的手和法器都被作为重点表现对象来处理,不论法器的位置离主尊有多远,都被加以认真地凿刻与绘制,在艺术处理上没有正大手和余手的区别。将不同位置的形象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中表现,这一特点已经突千手的面相和手臂在艺术形象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出现过一面二目二臂、三面四臂、十三面千臂、二十七面千臂等形式。而经轨中一般以四十或四
6、十二只正大手象征千手,在四十二只手的形象中,除合掌的两手之外,两边各有二十只手,其持执破了雕刻中的传统主次关系。 下面通过对2013年修复试验区中的法螺、锡 杖、短橛、净瓶4件法器的观察与思考来归纳分析它们的造型特点。 的法器通常会有如意珠、杵、绢索、宝钵、宝剑、跋折罗、施无畏、Yt精摩尼、月精摩尼、宝弓、宝箭、杨枝、白拂、胡瓶、旁牌、斧钺、玉环、白莲花、青莲花、宝 法螺,藏语称“东嘎”,在一般被用作吹奏乐器。仪式或大型法事中中认为释迦摩尼说 “大足石刻千手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专栏 壬壬塑童造堡堡塞速堕匡洼曼的造型亟窒法时声音嘹亮如海螺之音一样响彻云霄,所以用法根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7、F一1为右旋法螺;Fl表面的条纹图案具有塑造与装饰两个功 能;通过观察完整的法螺形象(包括造像本体和相同时期的壁画),可以确定F一1、F一2雕凿之初在壳口上都有叶尖。 螺来象征之音。拾遗记云:“始皇好神仙,宛渠之民秉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不浸入。”由 于螺本身的形状特点,沉人水中而不会被水浸入,内部结构起到隔离水的作用,意味着包容与护佑。尔雅释鱼云:“赢,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 酒杯。”作为酒杯使用的螺,实际上是一种礼器;锡杖。天竺在外出乞食时,走到施主家门外,通过摇动锡杖的小环来作声,以代替敲门。除了乞食用途之外,锡杖还彰显着行功德之本,是手执的标志性器物。在汉传大辞典有言
8、:“于佛事吹螺贝,今天行之者, 唯密用之吹之则诸天、善神喜而影响,且闻之者佛、地藏菩萨、十一面像的手中经常握持锡杖。 灭诸罪障,千手之一手持宝螺。”法螺广泛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锡杖一般呈现出细长的形态,杖头大环为葫芦形,下端两侧各套三个小环,俗称“六环锡杖”。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也不乏这种六环锡杖,但是作为圆雕会考虑到承重和风化的问题,所以杖在千手里。 、帝释天等造像,以及一些民俗文化宝顶山千手造像中的两件法螺分别位于本体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左上方的法螺编号为Fl(图1),整体长度及手的三分之二呈30度倾斜,红色条 纹依稀可辨,呈S形旋转围绕在器物的两条凹陷处, 其余颜色均为白色,口沿一圈残损较严重
9、。从修复之前的壳口残留的形态可以发现,壳口左边缘高于壳 口右边缘,壳内壁朝向信众,由此确定它的翻转方向是向右的,也就是说从螺尖向壳口是顺时针旋转,所柄都很粗壮,造型非常简洁。如千手造像、变以及北山241 号龛的地藏形象的手中都握有锡杖,比起表现方式更加灵活的绘画来,圆雕锡杖的造型特点比较单一。大佛湾千手造像编号X一1的锡杖位于龛窟左上方,由四只手持执,呈60度倾斜, 上下环分别在杖柄连接处回曲,形成上下共四个大环,下面二环又分别圈绕三只小环,锡杖上环的三分之一部分已完全缺失。从大环回曲处仍然可以发现蓝色与蓝灰色的纹样规律,杖柄应为红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图案(图3)。在龛窟相对称的右上方,编号x一
10、2的是一个由五只手持执的六环锡杖,上下两个大环相对短小一些,杖柄通体呈红色,大环与小环均为蓝色(图4)。 以这是一件右旋法螺,右旋法螺是藏传中常见的形式。相对称右上方的法螺编号为F一2(图2),保存状况相对较好,通体呈白色,螺身棱角分明,壳口朝向本体,据初步判断,这应是一件左旋法螺。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千手像绘制于平 安时期(公元12世纪),画中的左侧中部伸出一手握持法螺,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一件红白条纹相间的右旋法螺,条纹上缀以蓝色饰物,不同于这些装饰性的条纹,F一1的表面条纹更多的作用是为了表现通过比较X一1、x一2以及变中的锡杖,第一,笔者发现它们在上下两个大环的处理上非常相近, 均没
11、有出现壁画中常见的桃形圆环,而是以葫芦形出现,所以修复人员在进行补形的时候,充分尊重了这种特点;第二,平面化是千手造像中锡杖造型叶尖真实反映了海螺的造型特点。但是由于宝顶山千手造像中的法螺壳口残缺严重,已无法揣测 的主要特点,即杖柄、大圆环以及六环所朝向观众的那一面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第三,由于圆雕石刻容易发生风化,且要考虑到结构承重的问题,所以千出叶尖状部位的造型。 手的这两件锡杖的圆环与杖柄在粗细比例上都比较接近;第四,在锡杖的大圆环侧面局部上,发现有些绘制潦草的灰颜色,而正面的绘制笔触相对更加细致、规则,难道古代工匠们不注重侧面的观看效 图1编号F一1法螺 12 “大足石刻千手造像抢救
12、性保护工程”专栏 千手造像修复试验区法器的造型研究 用,还起到保护胎体的作用,通常在为法器着色的时候,首先以全色(覆盖所有的胎体表面)作为原则,其次以呈现出面向信众的最佳角度的效果为目的,相应的侧面效果就比正面效果略差,这一原则和目的充分地体现在对锡杖的着色上。 分节处的层次感,工匠们注意了对外表与缝隙颜色的区分,这种处理方式也被经常用在对云纹的着色上。不过这种处理方式也分为两种技法,第一种是在完成的石质胎体上打几遍底色,随后绘制主色调,同时把缝隙中或转折处的底色空出来,让底色和主色形成自然的叠压关系;第二种是在主色调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用小毛笔在缝隙或转折处点缀增色,这种短橛是古战场上的一种主
13、要的兵器,庇护神 哈努曼手中所持的就是短橛,只有力大无比的人才 能拿起这件沉重的兵器。在密宗造像中,同样可以看到短橛,它象征着破除愚昧之障和精神上的污垢。常见的短橛的柄是锥形的,柄底饰有珠宝,橛身由丝技法在千手总之,千手造像中使用得极少。 造像中的这两件短橛体现了一种折中的尝试,在它的形态上,虽然少了密教艺术中的短橛常见的冰冷和威猛,却仍然以简洁的造型表现带花结分为若干节,柄顶的造型比较多样,有饰或火焰宝饰。 杵出一件兵器的气势。千手造像中,像这种长棍状千手造像中编号为D一1的短橛位于本体左的法器非常多,在上面进行着色经常会使用条纹图案,比如锡杖的杖柄、或横棒的棒柄、或宝弓的弓身, 但是在绘制
14、条纹图案时一般按照器物的大小、粗细和长短来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两种或两种以上配色的关系和纹样走向。 上方接近龛顶的位置,由三只手把握,最下面的手呈托举状,中间的手扶持杵柄,最上面的手握住橛顶, 橛柄整体呈方形,不像常见的短橛,D一1的杆柄并没有呈锥形,柄底也并未发现宝饰或匝,杆柄分为三节,橛顶为火焰宝饰,这种火焰宝饰在大佛湾的其他石刻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图像,并且在分节点的处理上,大佛湾中的个别短橛形象也具有上述特点,在相对称的右上方,编号D一2的短橛亦是由三只手持执,橛柄分为三节,每一节之间增加了一颗红色宝珠。 D一1的色彩保存得整体尚好,但顶端的火焰宝饰上的颜色几乎完全脱落,在火焰与宝珠之间的
15、缝隙中以及火焰与柄身的缝隙中残留有一点石绿色,净瓶,亦称澡瓶或宝瓶,与古代的崇水习俗有关,在许多经典的雕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梵手中持的就是门的净瓶,其中盛的正是圣水。在藏语中称净瓶为“崩巴”,南海寄归内法 传云:“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净拟非时饮用,触乃便利所需。”“触”就是不净的意思,其中讲到“非时饮用”,按照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古活习惯,如果过了规定的用水时 间之后再想饮水,必须饮用净瓶中存的水。徘为藏 缝隙中的颜色与表面的颜别很大。通过这两点, 传法器的净瓶自然少不了这样一种渊源:洁净可以认为短橛在着色的时候,为了凸显火焰宝饰和 心智和灵魂不灭,并象征了
16、的喉咙。 本文编号J 一1 的净瓶位于千手造像的左上方,由一上一下两只手持执(图5),基本器形仍可辨识,瓶盖到口沿部分较为硕大,瓶颈粗短,瓶身、饱满。从上至下有绿色和蓝色的大面积残留颜料层,通过观察千手造像本体其他位置的相似净瓶,笔者推断在瓶身表面还应有花木草叶 纹样,只可惜颜料脱落太严图3编号X一1锡杖 “大足石刻千手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专栏 千手造像修复试验区法器的造型研究 重,无法确定纹样的基本形态。在相对称的右上方,编号J一2的净瓶比Jl 保存得略好,除顶盖缺失之外,剩余部分的条纹非常清晰,瓶身上的花草纹保存很好(图6),在大小比例上,J一2 仅及J一1的三分之二。 通过观察J一2这件
17、净瓶,或许可以对它的着色过程进行还原:当年工匠们完成对它的雕凿之后,开始为其 打底色,最后一遍应为白色,然后在瓶颈和瓶身上部绘制蓝色条纹,再使用小笔蘸取蓝色在瓶身留白处勾绘草叶 纹样。这一着色技法与图案纹样对于J一1的修复试验图5编号j1净瓶图6编号j2净瓶白等五色构成,却呈现出丰富而厚重的视觉效果。 在这尊千手造像中,上百件法器由于风化、 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一,通过观察千手造断裂、缺失,以及颜色脱落等病害,为这尊神灵笼罩了一份沧桑,虽然其中有些已经被后人定义出它的身 份,但还有一些已经处于面目全非的临界点上。笔者试图通过展开对法器造型的研究来揭开那些积聚尘 灰的神秘面纱,努力还原她那原
18、初的艺术本相,为修 复工作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像修复前的照片,笔者发现在卜1的瓶身上的大块起甲的黑色下面,有星星点点的石绿色,这块发污的黑色应是后期修复者直接覆盖上去的,因为在石绿色上本来是有纹样的,只不过在当时修复时,那些纹样已经无法识别了,所以修复者索性用新颜色进行了覆盖。其次,根据造像其他法器和云纹的色彩现状, 石绿通常是与白色搭配的。笔者认为在J一1的瓶身上,很有可能是以石绿和白色作为组合来勾绘图案的。 注释: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期:第65页 像】,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 从造型特点来看,千手的千手是支持造像(爹罗伯特比尔向红笳译藏传象征符号和器物图解 本体艺术气势的主要力量,所有的手从略凹的龛窟中伸展出来,从下至上或并列、或叠压、或交叉地组织在一起,渐渐升腾至龛顶。各种法器错落地点缀在千手里面,与千手的处理方式相似,古代工匠对每件法器的形状大小和色彩配置的艺术处理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形状大小方面:对大件法器的处理体现了多只手与一件法器的搭配关系,如宝塔,由两只到四只手托持,或如宝剑,由相同方向的几只手握持; 对小件法器的艺术处理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