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_第1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_第2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_第3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_第4页
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文言文阅读50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诣:拜见。乃:就;于是。未闻:

2、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听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3、注释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师旷是叫旷的乐师。通国:全国。通:全。之:的。善:善于,擅长。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大雁)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弗若:不如。弗:不。是否定词。矣:了。与:吗?曰:说。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道理: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4、,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3、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5、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注释1、候:拜访,问候。2、履行:实施,实行。3、绥:安,体恤。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5、师:学习。6、尝:曾经。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

6、周公就是他。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12、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拓展:袁公是什么样的人?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元方是什么样的人?机智应变。4、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译文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

7、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子高:叶公的名字。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通“纹”。以:在闻:听说。下之:从天上到叶公住所处。窥(ku):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u):窗户。施(y):延伸,同“拖”。堂:厅堂。还(xu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走:逃跑。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是:由此看来。好:喜欢。夫:这,那。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拓展:

8、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5、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

9、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注释闵(mn):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生长,成长。揠(y):拔。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趋:小步快走。往:去,到去。槁(go):草木

10、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拓展:成语:揠苗助长。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寓意: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6、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

11、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译文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12、。孟母说:“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注释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市:集市。贾(g)人:商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卒:最终,终于。拓展:寓意: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7、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

13、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注释既:既然之:代指猴毛方:才胜:能忍受。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拓展:成语: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8、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14、食已口爽,反为其患。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注释1 食:食物。2 闻已:听到之后。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经。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8 所以:的原因。9 复:再。10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9、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1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 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

16、: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成语: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寓意: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10、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

17、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注释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听:倾听。绝 :断绝。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 :高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若 :像一样。志在流水:心里

18、想到河流。洋洋:广大。念 :心里所想的。必 :一定,必定。之:他。谓 :认为,以为。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乃 :就。复:再,又。弦:在这里读作xin的音。拓展:这篇短文是两个词语的出处:知音和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同时也是古琴曲的名字。11、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译文魏文侯和虞人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得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旁边的人(随从的侍臣)说:“

19、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魏国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变得强大。注释虞人:管理山泽的官。期猎:约定打猎时间。期:约定是: 这罢:停止,取消。之:到,往。焉:哪里岂:怎么可:能乃:于是就启示: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1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0、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楚国有个管祭祀的官员,赐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注释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乃左手持卮(zh):古代饮酒用器具。相谓:互相商议。为蛇:画蛇。引:拿,举。且:将要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

21、,您;你。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成语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启示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13、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得到了一口钟的百姓,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可以背起来,他就打算用锤子毁掉它。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

22、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5)况(hung)然:形容钟声。(6)遽(j):立刻。(7)悖(bi):荒谬。(8)恶:害怕。成语: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寓意: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14、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

23、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从这里(发鸠山)起源,向东流去,注入黄河。注释1、曰:本意是说,这里可以解释为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

24、花纹 7、其鸣自詨(音同“叫”):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拓展: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15、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译文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寻求到很好的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

25、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为这个原因更加凶暴。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他不会养猫的原因。注释(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2)恶:讨厌;厌恶。(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4)厌:满足。(5)以:用。(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7)罽:(j)(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8)且:并且。(9)率:大都。(10)故:缘故。(11)益:更加。(12)暴:凶暴。横行不法。(13)遂:于是;就。(14)逐:驱逐,赶走。(15)蓄:养。(16)以为:认为启

26、示: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16、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到了集市,却忘了带尺子。已经拿到了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子了。”就返回家去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就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注释1.欲:将要,想要

27、。2.者:(怎么样)的人。3.先:首先,事先。4.度(du):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5.而:然后6.置: 放,搁在。7.之:代词,它。8.其:他的,指郑人的。9坐:通“座”,座位。10.至:等到。11.之:到去,前往。(动词)12.操:拿、携带。(动词)13.已:已经。14.履:鞋子,革履。(名词)15.乃:于是(就)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17.反:通“返”,返回。18.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19.遂:于是。20.宁(nng):副词。宁可,宁愿。21.自信:相信自己。22.以:用。31.吾:我。拓展: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

28、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这篇故事的作者是韩非子。17、读书要三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

29、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注释误:错。倒:颠倒。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见:同“现”,表露出来。晓:知道。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急:重要,要紧。矣:相当于了岂:时常,习乎:吗,语气词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拓展: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

30、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8、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

31、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注释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以

32、:因为。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袂(mi):衣袖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拓展: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19、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

33、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世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情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34、”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注释累:积攒、拥有曷何,怎能。克:胜任。敏:灵敏,聪明。恃:依靠,指具有。多能:多种本领。当:担当,承担。妄言:乱说,造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以:从。寓意: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20、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

35、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注释1.北人:北方人。2.识:知道。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4.仕于:(仕途)在做官

36、。于, 在。5.席:酒席。6.啖:吃。7.并壳:连同皮壳。8.或:有人。9曰:说。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11.去:去除,去掉。12.护:掩饰。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14.并:一起。15.欲:想要。16.以:用来。17.答:回答。18.何:哪里。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20.坐:因为,由于。21.强(qing):本文中指“勉强”。拓展: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2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

37、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注释(1)出自韩非子。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3)使:让。(4)必:一定,必须,总是。(5)南郭:复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处作为姓氏。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7)请:请求,要求

38、。(8)为:给,替。(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10)廪食(ln s)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11)以:用,拿。(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13)立:继承王位。(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拓展: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22、人有亡斧者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

39、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翻译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没多久,他挖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注释者:的人。亡:丢掉,丢失。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其:指代邻人之子。窃:偷盗。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复:再,又。俄:一会儿,不久。视:看。皆:都。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容颜神色、表情。拓展:

40、成语:疑邻盗斧启示: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23、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译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注释1.方,正在。2.引:拉,牵。 岂:难道 3.故:原因。4.善:擅长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7.悖:违反。

41、拓展:道理: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24、晏子谏杀烛邹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翻译齐景公喜欢捕鸟。他命令(派)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跑了。齐景公生气了,叫来官员要杀掉他(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

42、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王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的原因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完毕,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注释好:爱好,喜爱。弋:(y)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这里指用弋射;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数(sh):历数;列举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是:这。故:原因,缘故。重:重视,以为重。轻:轻视,以为轻。闻命:接受教导

43、。命:命令,这里指教导。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拓展: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5、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翻译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

44、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注释成:完成。去:离开。逢:碰上。媪:妇女的统称。方:正在。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欲:想要.感:被.感动.还:回去。氏:姓的人。拓展: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26、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

45、,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翻译:邴原小时候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就哭起来了,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注释孤:年少失去

46、父亲。书舍:书塾。何:为什么中心:内心里。故:所以。得学:能够学习。恻然:怜悯,同情。苟:如果,要是。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就书:上书塾(读书)。拓展: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27、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翻译庞葱要陪太

47、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这种说法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明显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够再见魏王了。注释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

48、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邯郸:赵国的都城。市:集市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信:相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明:明白,清楚。然:可是。去:距离。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愿:希望。察:观察,仔细看,明察。反:通“返”,返回。得:能够(得到)。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拓展:成语:三人成虎启示: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28、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

49、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注释初:开始时。执:握,持,拿。亦:也,仍然。计:计谋,办法。俄:一会儿,不久。老父(f):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吾:我。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矣:了。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以:用。遂:于是,就拓展:鲁

50、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29、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咱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

51、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这样的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三军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注释昔:从前。故人:老朋友。期:约定。明日:第二天。令:命令,派。方:才之:代词,指“老朋友”俟(s):等待恐:恐怕;担心可:行;可以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讲信用。欤:语气词,吧.宜:应该拓展:成语:自食其言启示:做人要讲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30、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

52、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的行为呢?” 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

53、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注释疾:病。值:正赶上。语:对说子:尊称,相当于“您”去:离开败义:毁坏道义岂:难道既:已经,在之后。一:整个止:停留委:丢下;舍弃遂:于是班军:调回军队,班:撤回还:回去并:都拓展: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31、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

54、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养的猴成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们的心意,猴们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们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们的食物,害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足够了吗?”众多猴子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注释狙(j)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猴子。 解:了解,理解,懂得。意:心意。得:懂得。损:减。口:口粮。充:满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恐:恐怕。驯(x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诳(kung):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与:给。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芧(x):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朝:早上。足:够,足够。众:所有的。皆:都。拓展:成语: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32、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