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1.2.3大气环境第1课时_第1页
高三地理1.2.3大气环境第1课时_第2页
高三地理1.2.3大气环境第1课时_第3页
高三地理1.2.3大气环境第1课时_第4页
高三地理1.2.3大气环境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大气环境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第一部分: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 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 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 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第三部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第四部分: 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教学重点1.2.34.5.教学难点1.2.3.4.教具准备 课本课时安排5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3.二、过程与方法1.2.

3、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3. 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第 1 页共 8 页第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 情景导入 )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 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 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生师 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三节大气环境推进新课师师生师 (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投影:第

4、 2 页共 8 页师生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 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师( 1( 2师 (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因此,该( 2)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表现,下面,

5、我们就来学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师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投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总体波长范围:0.15 4 微米太阳辐射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第 3 页共 8 页占 太 阳 辐 射 能7%(包括 x 射线)50%43%的比例波长(微米)小于 0.750.175 0.400.40 0.76大于 0.76对 流 层 大 气 中 的几 乎 完 全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经 过 大 气 层 时绝大 部 分被 臭二氧化碳、水汽、被 上 层 大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发生的情况氧层吸收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云和浮尘, 可直接气吸收绝

6、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吸 收 相 当 数 量 的红外光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 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 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 0.40 0.76 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 微米。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

7、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师问题探究:( 1( 2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 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投影:生(观察图后回答)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师 (激励性评价并出示巩固训练)1.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b.c.d.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吸收相当数量的光,波长较短的光易被大气分第

8、 4 页共 8 页参考答案: 1. d2. 略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被削弱后,仍有47%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在增温的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 大气增温后也要向外辐射,下面我们就板(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师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就越长。因此,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生师 回答得很好。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投影:生 (自主学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

9、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师 非常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 75% 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 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师 (承转)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程度是不同的,请同学们分析探(问题探究):(1)深秋至第二年( 2)每年秋冬

10、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生 (合作讨论并回答) ( 1)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因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就弱, 进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弱,所以,容易出现霜冻。( 2)用人造烟幕,主要是为了增加大气中的烟尘,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大气的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出示巩固训练)第 5 页共 8 页投影:(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辐射名称:a, a1, b, c。( 2)图中的和( 3)图中 a2 仅占 a 的很少部分,是因为大气对a 的吸收具有( 4)图中 a1 要比 a 少的原因是。( 5)图中 c1 比 a2 大的原因是。

11、师 (承转)地表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陆地和海洋之板书:(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师生师 回答得非常好。“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 下图)师生师 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 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这样,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强。投影:第 6 页共 8 页师生师生下 面不同, 其地表性 就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 射比例也不同,下 面的 力状师 非

12、常好。由于下 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 射的比例不同, 就使得世师生师 激励性 价后,布置学生完成以下 。投影:( 1) 是指气温的 化,它体 了之 出 气温 和 。( 2) 种 化是由于( 3)比 中两条曲 :a 表示, b 表示( 4。 堂小 今天我 主要学 了 流 大气的受 程, 分析了大气 太阳 射的削弱作用, 其中大气 太阳 射的吸收、 散射作用具有 性, 而反射不具 性, 大气逆 射 地表能起板 活 与探究探究 :探究内容: 1952 年 12 月 5 9 日,英国 生了震惊全球的 敦烟 事件,整个城市 罩在一片 烟之中, 成了四五千人死亡的“世界悲 ”。1955 年美国的洛杉 生了 重的光化学烟 事件,当地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