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11项目名称1112承办单位1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212项目概况9121拟建地点9122建设规模与目标9123项目建设条件10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13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1313建设的必要性14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4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7133该项目的建设是XX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0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兰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战略部署的需要2414研究结论与建议25141研究结论25142建议262市场分析与预测2621兰州市城乡统筹现状2622兰州市城乡一体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3423兰州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现状3524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3925国内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分析和预测4526XX景区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4926兰州旅游发展SWOT分析563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6431建设规模6432建设内容654建设条件6541建设地址现状65441地点与地理位置6544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66443土地利用现状6642场址建设条件6642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664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675、建设方案76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7652项目总体建设方案77521建设目标77522建设原则77523功能定位7753设计依据78531依据规范标准78532自然条件8053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8054项目建设方案84541农家乐居住区84542温泉会所87543明清街90544养生四合院92545沿街商铺安置房95546桃花源95547XX广场改造9555景区供水系统96551水源及用水量96552管网布置及水压要求96553管材选用97554工程量9756景区排污排洪系统97561排水量97562管网布置98563管材选用98564排水方案9957景区供热100571供热热源100572供热外管设计10058景区供电系统101581供电负荷及电源101582供、配电系统101583配电线路设计101584主要设备及材料的选择101585照明设计102586供电外线103587通信工程103588景区亮化工程103589景区停车场1045810景区垃圾回收站1045811景区游客安全防护措施1055812景区住户搬迁安置1055813景区三星级公厕1056环境影响评价10661环境保护标准10662主要环境影响10662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07622对声环境的影响107623对水环境的影响10762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863环境保护措施108631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108632对声环境的保护措施109633对水环境的保护措施11063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116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127消防及无障碍设计11271消防设计112711设计依据112712消防设计11372无障碍设计1158安全卫生与节能、节水和节地11681安全卫生116811设计依据116813主要防护措施11682节能和节水117821设计依据118822设计采用的节能标准118823节能措施119824节水措施120825雨水措施12283节地和节土1229组织机构12391设立组织机构的作用12392组织机构12393人力资源配置124931配置原则124932人力资源配置124933管理制度及措施125934人员培训计划12510项目实施进度126101建设工期126102实施进度安排126103项目实施进度表12611工程招投标127111依据的法规127112招标范围127113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128114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1291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29121工程概况129122估算依据129123估算说明130124资金筹措13013融资方案130131资本金筹措130132债务资金筹措131133融资方案分析13114财务评价131141编制依据131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1311421经营用房销售价格1311422销售进度及付款计划1321423税费率132143盈利能力分析133143清偿能力分析133144敏感性分析13315社会评价13415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34151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34151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351513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1351514提高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1351515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1351516提供休闲娱乐场所13615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136152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136152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137152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138153社会风险分析139154社会评价结论14016风险分析14016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401611管理风险1401612政策风险1411613工程风险1411614资金风险141161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141162风险程度分析1421621确定各指标权重1421622确定评分标准1421623确定指标分值143163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1431631管理风险的降低1431632政策风险的规避1441633工程风险的规避1441634资金风险的防范144163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的防范14517研究结论与建议145171研究结论145172建议146附件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XX区XX旅游风景区管委会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项目建设性质新建2项目法人邢磊XX区XX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主任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3月27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12月31日)、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7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8、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9、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年)11、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2、兰州市新城区规划(2006年)1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2008年)14、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2009年)15、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概念规划(2006年)16、兰州XX文化风景区项目规划方案(2008年)17、XX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18、兰州市XX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立项批复19、兰州市XX城乡统筹旅游服务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建设单位提供其他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其二,我国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目前尚未达到小康或者刚刚进入小康、收入还不稳定的人口也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很大。其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而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巩固相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道路上,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树立城区和郊区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要跳出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定式,把新农村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和支持;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推进经济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二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要遵循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理念,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类别、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等内容。要加强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设。要按照“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构筑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推动“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三化”工业集群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三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品”,整体推进。对条件相对富裕的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富裕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贫困村,以结对帮建和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脱贫致富。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分层推进示范村、达标村和移民搬迁村建设。四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化的理念,财政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当前,要集中搞好“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整合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加大社会帮建力度,打一场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的“漂亮仗”。五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横亘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除制度“藩篱”,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立足我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加快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投入机制,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地、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进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快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就兰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通知明确,今后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在未来发展中,兰州将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作为城乡产业对接平台,推进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形成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并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兰州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工作刚刚起步,城乡二元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任务十分艰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前,兰州市已基本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了12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启动农民新居工程10个,完成农民转市民3万人以上。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XX区XX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该项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建设的。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XX区XX堡,刘沙公路以北,XX南大门左侧。XX区地处兰州市西北部黄河之滨,位于东经10334至10347,北纬3604至3610之间。东起九州台与城关区接壤,西至虎头崖、大坪山与西固区毗邻,南濒黄河与七里河、西固区隔河相望,北靠群山与皋兰县相接。全区总面积86KM2距市中心5KM拟建物沿XX公园内道路呈“U”型布置,均为3层仿古建筑群,砖木结构。XX堡街道是XX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XX堡街道管辖桃林路1个社区居委会,桃林、河涝坡、东街、西街、南门、黄家滩、东门、红艺8个村民委员会。122建设规模与目标1建设目标(1)在兰州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XX区被确定为全市两个市级一体化示范县区之一。根据XX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XX区确定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推进全区由人口转移型城乡一体化向结构转换型新型城市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全区城市化。到2012年,XX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0元,实现两位数增长,提前8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今年开始,XX区将开始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与居民共享。为了确保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成效,XX区将重点实施都市休闲旅游业优化提升工程等8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项目区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XX风景区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主要的内容,集“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综合性生态园区,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兰州的城市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2建设规模项目区占地586亩,总建筑面积4448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家乐居住区9450M2,温泉会所3700M2,明清街21000M2,沿街商铺安置房7400M2,养生四合院2930M2,桃花源道路3000M2,桃花源景观绿化108400M2,XX广场牌坊移位,广场铺装32800M2,停车场20000M2,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等32000盏,垃圾回收设施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景区警示牌300个,景区三星级公厕(四处)200M2。123项目建设条件1区位条件XX堡街道是XX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XX堡是一个具有500年文明史的古堡,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百年古树随处可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有XX、天斧沙宫等自然景观;XX堡是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种植桃树近6000亩,年产量530万KG,现有桃子品种240个,其中早熟品种52个,中熟品种92个,晚熟品种63个,通过重点筛选对35个品种进行了推广,如筑波88号,白凤、京红、雨花露、岗山白、绿化九号等,其中白凤桃以其个大、汁多、味甜而文明省内外。XX堡土地总面积134KM2,耕地面积8500亩,总人口9575人,其中4350人从事农林牧业,1100人从事工业,1234人从事第三产业,人均耕地073亩。现辖桃林、黄家滩、红艺、南门、河涝坡、东门、东街、西街八个行政村和一个城市社区(桃林路社区)及1个农业事业单位。街道已被纳入“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土地面积2180亩、生态农业园规划总面积6078亩。辖区内有兰州师范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68117部队等多家单位。刘沙公路和即将修通的北滨河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极为优越。2XX景区条件XX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XX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5KM。公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坡上塑一长27M的青龙,似腾空跃起,怒目奋爪。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XX周围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开之际,这里隆重举办桃花会,观者如潮。3项目区旅游现状条件都市休闲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政府扶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XX堡街道是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素有“十里桃乡”的美誉,特别是“白凤桃”有贡桃之称。绿地面积6000多亩,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新城区的“后花园”。其中保留百年以上枣树3万余棵,并拥有人文气息浓厚的XX风景区及气势宏伟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旅游资源。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在XX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引导扶持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都市休闲游得到了快捷的发展。现已建成运营的农家乐有104户,精品园8个,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造后的明清民俗文化街开发中的明御街以其仿古的特色以及作为旅游景点的定位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商机村民们开办农家乐,游人在村民家中饮茶赏景,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曾有时人叹曰“我忆农家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XX堡利用小番台已造1000亩土地,充分利用万亩桃园和3万余棵百年枣树等优美自然环境,建设了2400M2的植物“寿”字。全国最大72000M2的植物八卦图以及以福寿山为底座高195M的寿星像,打造了寻福祈寿的圣地福寿文化园。XX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植被相对茂盛,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条件。应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服务设施,改善园区内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区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景观条件,提高园区容量,完善环保设施和必要的管线基础设施,保持其特有的生态旅游氛围,形成有别于周边旅游项目,同时具有森林公园特色的旅游场所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项目在计算期内销售收入30894万元,可获利润总额597033万元,应缴所得税149258万元,经营税金及附加为169917万元,土地增值税为230685万元,合计缴纳税金54986万元。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249,财务净现值(I6)1164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48年,投资利润率为2573,资本金利润率12631,投资利税率4943。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建设项目名称单位指标一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1农家乐居住区M294502温泉会所M237003明清街M2210004沿街商铺安置房M274005养生四合院M229306桃花源道路M230007桃花源景观绿化M21084008XX广场牌坊移位9广场铺装M23280010停车场M22000011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盏3200012垃圾回收设施个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13景区警示牌个30014景区三星级公厕(共四处)M2200二总投资万元2320451工程费用万元8080282工程基他费用万元1331453预备费万元1069744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62085建设期利息万元4779三资金来源万元2320451银行贷款万元1847792自有资金万元47266四主要财务评价指标1项目总收入万元308942项目总成本万元2325453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1699174利润总额万元5970335上缴所得税万元1492586税后利润万元217097动态投资回收期年3488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11649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4910投资利润率257311投资利税率494312资本金利润率1263113贷款偿还期年313建设的必要性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兰州市目前总人口330万人,地域总面积131万KM2,农村面积近90,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兰州市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但农村人口将近占全市总人口的40,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兰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因此,兰州经验将对全省其他市州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三个层次推进”概括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思路,即主城区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以城带乡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城郊和小城镇实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腹地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对接城市带动的能力。“分三步走”确定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时间表。第一步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健全,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加快五个一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确定了工作重点,为兰州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了有力支撑。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运用“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注重凸现兰州在全省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编制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突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继续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出城入园”,调整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用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集中实施榆中北山等“四大贫困片”扶贫开发,力争2014年稳定解决144个村、20万人的温饱问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优先规划实施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卫星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和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拉近兰州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距离,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工作重点和财力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保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均衡配置,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当前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财政体制、金融体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管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八项制度建设,用健全的制度体制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XX、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为此,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XX区XX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世界旅游热点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占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年入境游客总量逾13亿。与此同时,国内旅游随着人民收入增长,生活闲暇化,也日益发展,近3年来,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国家、各省、县(州)、县均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产业来抓。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县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值得庆幸的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经济为杠杆,带动第三产业,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篇值得大做特做的大文章。2010年4月23日上海召开的2010上海国际旅游博览论坛上,兰州市获得“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的称号,但兰州的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着规划滞后、缺少精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旅游人才等突出问题,因此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科学规划,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依据。要把城乡旅游规划放到兰州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框架中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建议市政府尽快编制完善兰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黄河兰州段梯级旅游开发规划,并根据旅游规划通则等法律、规章,进一步编制好旅游景区(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进一步明确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本着“古今结合、自然与人造并举、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山水做足旅游文章,大力发展兰州市特色旅游项目,分期分批、有步骤、有重点的形成兰州市旅游的“拳头”项目,最终形成南北两山和黄河风景特色明显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二是非曲直夯实基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建设好旅游基础设施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1、加快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2、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有效措施,以街头绿地为点,道路绿地为线,旅游景点为面,加快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绿地、生产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使之与旅游景点贯通成片。同时,实施城乡道路夜景亮化工程,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3、大力整治城乡环境。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持续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特别是对全市各旅游景区(点)周边及道路沿线的违法建筑和垃圾进行集中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旅游日益兴起,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使其成为兰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以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五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应当突出“人文兰州、山水兰州、文明兰州、现代兰州”的主题,多元化开发兰州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区内现有的旅游资源,调整布局,由点到面,完善功能,着力打造黄河农业旅游风景区和南北两山绿化旅游风景区是提升兰州市旅游景区品位的当务之急。1、立足现有资源,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积极创建国家级景区(点)。2、整合南北两山绿化带各景区(点),形成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旅游度假带。3、着力打造和培育兰州市“一日游”、“二日游”旅游产品。开发各类能够充分体现出兰州市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充足的旅游商品。该项目所依托的XX风景区位于XX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5公里,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XX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XX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XX公园位于植物园东南侧XX的南部,与里东山弄、灵隐路相接。XX海拨约405M,山不高,但枫香、山玉兰、荷花玉兰、含笑、杜英等诸多知名观赏树种以及百年香樟随处可见。行走其中,只见林木参天,绿荫浓郁,修竹挺秀,花香四溢。每到春天,樱花胜雪,桃华灼灼,绚烂若云霞,是赏春踏青的好去处。XX堡街道依托XX景区布局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业初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以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餐饮业的发展,实现收入600万元,为XX区餐饮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模式。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33该项目的建设是XX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需要2008年,XX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00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万元,同比下降1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682万元,同比增长39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135万元,同比增长9。人均GDP达到21994元,比去年增加5894元,同比增长1203。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区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174678万元,同比增长212,占GDP比重达3493。其中商贸餐饮业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29097万元。工业和商贸餐饮业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的比重达5304。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XX区以两区建设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多业态、多功能的商贸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商贸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1、发展现状(1)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2008年,全区纳入商贸、餐饮业统计的单位共有4029户,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9户,限额以下企业220户,个体户3790户。全区商贸、餐饮业累计完成销售额7572770万元,同比下降1427,其中实现批发额5405358万元,同比下降2291;实现零售额2167412万元,完成年计划10259,超计划25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0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实现销售额7221308万元,同比下降1616,实现零售额1815950万元,同比增长1833;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51462万元,同比增长2263。(2)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新型业态彰显优势。XX区在做大做强零售企业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商业理念,新的业态、新的交易方式。以国美电器、欣大烟草、华联超市、金穗康、金阜康4S汽车销售店等一批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超级市场、连锁店、专营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大份额,已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业态。尤其是以国美电器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2008年累计实现销售额4794亿元,带动全区商贸业销售额呈现稳步增长。(3)流通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大企业、大发展、大流通格局。近几年来,XX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先后有金穗康、金阜康、众友药业、国美电器、欣大烟草等大型商贸企业入驻XX区,给XX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XX区限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以经营汽车、烟草、家用电器、医药为主。截止2006年底,累计实现销售额3591亿元,较2003年增长230倍,实现零售额688亿元,较2003年增长94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4654924462,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载体,符合我国控制工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控方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5)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XX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621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2元,增长1728。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7542元,同比增长164;消费性支出为992322元,同比增长21。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158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达6063元,同比增长1213。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度。(6)现代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业初步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以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农业旅游方式,在XX区初具规模,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餐饮业的发展,在XX区打造“生态新区”的构想中,在刘家堡培植了都市春天、梨韵园、梨景园等一系列生态园,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万元,为XX区餐饮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模式。2、存在的问题(1)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特色没有形成,主导型、支柱型的企业不多,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还没有形成适应高中低档次消费的商业网络体系和大商贸格局,经营的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购买力外流。(2)餐饮业发展缓慢,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加之餐饮企业的旺盛期较短,制约了餐饮行业的整体发展。餐饮行业应不断在菜系、品质、服务、环境上有所创新、改进,树精品,推新品,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将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数据显示,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从世界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快速发展,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国内旅游规模巨大,国际旅游高速增长,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游过渡,休闲旅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国际旅游高度发展,休闲旅游已成常态,并且休闲旅游开始向度假旅游过渡。XX区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有待发挥,该项目的建设项目可能带动XX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原有60户农家乐进行整造提升,引导广大农户投身非公经济,因此,是发展项目区第三产业物非公经济的需要。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兰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战略部署的需要根据推动兰州科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情民意、集体研究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1355”总体发展思路。为此,XX区提出今年有建设和发展将紧紧围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各项安排部署,按照“全域统筹,率先发展,打造兰州现代都市核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生态人文宜居区”的总体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两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域统筹”就是对全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工作领域进行立体化、多层次、多视角的部署,统筹开发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整区覆盖,依托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在土地、财政、项目准入等方面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