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论文_第1页
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论文_第2页
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论文_第3页
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论文_第4页
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大学生违法犯罪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现如今的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离不开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作为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最高的特殊群体,既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但他们中间也存在令人遗憾的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暴力犯罪更是频频发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类人,其犯罪案件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案件的影响力上都不断升级,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且持续的关注。人们在追问这些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为什么会犯罪的同时,也对该如何拯救我们的未来希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做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关键词:大学生 违法犯罪 预防 立法建议引言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暴力、自杀事件,杀人等犯罪事件屡屡见诸与报端,从早些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到清华大学刘海洋“烧熊”案,再到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的故意杀人案,等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杀人伤人案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群体不断的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对大学生犯罪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尽全力根治这一不正常现象。一、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一)定义概述1、犯罪犯罪一般指危害社会、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大学生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最古老的犯罪类型之一,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胁迫等手段,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在校学生实施的,以其他在校学生或老师为实施对象的暴力犯罪行为,他是校园暴力犯罪现象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形式。(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2003 年 4 月某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该校高一班 11名同学被同校初中生打伤。2004 年云南大学引发全国轰动的马加爵宿舍杀人案件。由于打牌而与同学发生不快因而心生杀机,遂将四名同学着一杀害。2010 年十月,某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肇事后杀害被害人后逃逸,逃逸途中再次肇事,最终被抓获。这一起又一起的大学生暴力杀人案件,让无数大学生内心忐忑不安。因此,弄清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十分重要。1、违法主体多样化近年来,犯罪大学生不仅在普通大专院校常有,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也有明显增多。据有关报道表明,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既有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也有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犯罪者中以男生居多,但女生也占一定比例。与此同时,在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犯罪的比例也较以往有所上升,并且其犯罪的性质也较以往更加严重。2、犯罪动机的多样性犯罪动机多样性不同于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即一个犯罪动机, 追求一个犯罪目的, 如为了图财进行盗窃, 为了报复行凶杀人。而是在追求一个犯罪目的时, 伴随多种动机。比如, 盗窃钱财不仅是出于贪图享受, 而且又是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一方面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 从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违法犯罪大学生教育改造工作的艰巨性。3、犯罪行为的轻妄性现实表明, 这类违法犯罪学生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感情容易冲动, 缺少理智、抑制力弱、显示欲强, 道德观念十分浅薄, 是非不分, 目无法纪, 不愿受法律约束。他们的行为好走极,端, 往往咨意妄为, 不计后果, 酿下大祸。例如, 四川一所大学的一个学生因为在洗脸间拨洗脸水溅到另一个同学的身上, 为此发生争吵, 其中一个就拔刀相见, 把对方捅了十二刀, 造成死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轻妄性, 不仅给行为人本身造成严重的恶果, 使之一失足成干古恨, 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治安,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必须引起严重注意。4、作案手段智能化大学生犯罪手段与一般犯罪相比,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的特色。如利用计算机获取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非法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中、伪造银行信用卡进行诈骗、利用掌握的医学知识制造毒品等。其犯罪的智能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所掌握的信息从事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犯罪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从而给案件的侦查设置了障碍,严重危害了公民的权益和国家安全。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使破案难度增加;5、犯罪手法残酷性与社会上一些恶性犯罪一样,大学生犯罪也沾染了暴力、残酷的色彩,不乏捅刺数十刀之徒,或者虐杀、分尸、抛尸;在杀人后,有的自杀,有的在逃亡途中继续杀人等。6、爆发性。大学生犯罪中,有不少是因琐事引起争执, 由于不能和平、理智地解决,以致矛盾升级, 几分钟之内即可能转为杀人悲剧,由同窗好友变成生死仇家;也有的是积怨已久,酝酸多时, 但周围的人浑然不觉,犯罪嫌疑人点燃导火索或者待时机成熟就痛下杀手。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探索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愈演愈烈,犯罪发生率不断提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一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何在?(一)主观原因1、人格特征人格是行为的基础,有人格障碍者一般个性不稳定、不协调,不易于人相处,情感冷漠,易走极端,行为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差,自我中心性强,这些人格上的缺陷容易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暴力犯罪手段解决。2 、认知偏差暴力犯罪者大多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低,尽管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以及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认识的直观性和局限性,思维简单,考虑问题片面,在对事件或信息进行加工时容易采取偏激的态度,形成错误的分析和判断,他们缺乏合理信念,容易在这个正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产生消极的认识,如采取暴力方式对待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形成了定型化的暴力反应习惯。3、 情感冲突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其情绪、情感发展正处于从波动到稳定,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个情绪还不够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生活缺乏目标等很多问题都对他们造成情绪上的困扰。部分大学生自尊心强,同时又有明显的自卑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厌学、厌世的消极情感。还有一些大学生会产生激烈、亢奋的情绪,情绪容易爆发,还可能迁移到不相关的人或事上。这些不良情绪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暴力犯罪行为。4 、意志薄弱大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多,年轻气盛,缺乏承担责任的认识,又没有相应的意志锻炼,自控能力差,容易动摇和冲动,在遇到困难或矛盾时,很难理智的处理或采用恰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研究发现,实施暴力犯罪的大学生意志特征一般表现为控制力较差和实施犯罪的坚决性。暴力犯罪者意志活动常常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行为易受情绪的控制和支配,冲动性强。作为犯罪主体的大学生,一般会轻率地作出犯罪决定,一旦产生决定就必须执行,很难控制冲动或思考行为的后果,即会发生暴力犯罪行为。另外,大学生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时有表现出坚定性,为了达到目的,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排除障碍,实施犯罪行为。5、贪恋享受从大量的刑事案件中发现, 追求物质享受是大多数违法犯罪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的、主要的思想基础。于是, 他们不惜挺而走险, 以身试法, 害人害己, 危害社会。可以说, 贪恋拿受是违法犯罪的罪恶之源。正如一个犯罪学生所交待的: “ 由于我们整天跳舞、吸烟、喝酒, 从此, 我失去了一个令人奋进、激励人前进的美好环境, 陷人吃喝玩乐、庸俗度日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泥潭。自己花钱越花越多, 越用越凶, 只得去想歪门邪道, 弄钱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6、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在违法犯罪学生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唯我意识的支配下, 他们把个人利益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绝对对立起来, 一切以“ 我” 为出发点和归宿, 导致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走向犯罪。(二)客观原因1、宏观社会因素(1)贫富差距 一般来讲, 家长的收入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其子女在学校里的境况。在学校里, 家庭较为富裕的学生可以穿流行服饰、用高档文具、配名牌手机, 而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的衣着用品则相形见绌。这种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往往会导致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心理失衡并且产生强烈的嫉妒甚至是憎恨的心理。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同时也为消除这种差距, 一些学生选择了较为极端的方式: 女同学往往会实施盗窃、毁坏财物等非暴力性侵财行为, 而男同学往往选择实施抢劫、抢夺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勒索等暴力性侵财行为。通常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大, 上述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 (2 )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群体保持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 生活于这一群体的成员都遵守着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早在 20 世纪中叶, 美国犯罪学将亚文化理论引入犯罪学研究发现, 存在一种暴力犯罪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群体的成员主要是青少年。他们认为在暴力亚文化中, 有一个强有力的暴力主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化过程以及人际交往, 特别在男性青少年中, 暴力是暴力亚文化的准则。他们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暴力行为能够为他们赢得同辈的尊重以及异性的关注。事实上,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着这种暴力亚文化。在学校里,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使用暴力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发生的矛盾, 而选择求助于家长、老师抑或是学校保安人员都被视为“懦夫”之表现。暴力亚文化对学生影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校园里时常发生的群体殴斗现象, 这是暴力亚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的凝聚力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为暴力亚文化的成员都会对其所处的集体及其他成员表现出一定的忠诚, 这种忠诚不仅会将成员聚集起来实施群体暴力行为, 时也会削减甚至抵消其实施暴力行为所产生的负罪感, 从而使学生暴力犯罪行为更具破坏力。除此之外, 暴力亚文化还具有相当的扩散性, 极易得到所谓的“差生”、 “后进生”们所认同, 这更增强了暴力亚文化对学生暴力犯罪现象的影响力。2.微观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学生实施暴力犯罪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长的不良示范以及不适当的教育。学生的暴力行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家庭示范。 “家庭研究显示, 倾向于运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儿童, 他们的父母也具有类似的倾向。 ”的确, 基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其攻击性行为会塑造和强化其子女的攻击性行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伊斯教授在对印度尼西亚东部土族阿洛人的研究中发现, 儿童在受到父母, 尤其是母亲的忽视或没有父母的慈爱对待时, 往往会更具有敌意和侵犯性。不仅如此, 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也会引起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溺爱往往使子女养成自私、狭隘、为我独尊的品性, 这会使他们不善于忍让, 易与他人产生冲突。(2) 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学校过分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学生暴力犯罪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应试教育的继续推行, 学校越来越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与训练。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学校视为通向学生成功的惟一方法, 同时也是升学率的重要保障。这使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照和重视, 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他们经常会被家长、老师以及同辈轻视甚至责难, 从而在家庭、学校和其它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卑、沮丧、压抑。然而, 由于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 教师又对学生的情绪少有关注, 这使得这些学生的上述情绪长期积压而得不到排解, 许多学生便选择借助暴力行为排解心中的不满, 找回失去的自尊。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3.学生暴力犯罪的生理因素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外型发生改变, 体内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身体机能进一步健全, 这些身体上的变化对其外在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内分泌不平衡, 神经系统兴奋 , 这使得他们精力充沛, 兴奋活跃, 对微小的刺激反应强烈, 好激动,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基于这种生理特征 ,学生暴力犯罪的高发现象便不难解释。另外, 学生暴力犯罪有着极为明显的性别差异, 体现为男学生居多。这主要是因为男学生在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上比女同学要强。但是, 近年来发生在女同学之间的暴力犯罪也时有发生并且性质也日益严重。有研究表明, 很大比例的女性暴力犯罪发生在经期前四天和经期这段时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情绪容易抑郁、烦躁、焦虑、恐惧或发怒, 再加上女性情绪中固有的敏感、妒嫉心强、意志薄弱、对刺激的反应亢进等特点, 极易导致犯罪。4.被害人因素德国犯罪学家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曾提出,“无被害人即无犯罪”的著名论断, 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出了被害人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学生暴力犯罪现象的观察, 我们发现犯罪被害人的个性、言语以及行为举止往往会成为诱发甚至促进暴力侵害的重要因素。当被挑衅者忍耐度超过极限时,暴力行为随即发生。一些西方学者将上述现象称之为在被害者推动下的暴力冲突。他们认为在这种暴力冲突中, 参与者进行了所谓的“个性竞争” 表现为, 冲突双方的相互报复行为。这种报复可能是试图挽回面子, 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报复通常以对手认为受到侮辱而进行攻击开始逐步由言语冲突上升到身体攻击。显然, 这种由被害人诱发的暴力犯罪形式在我们的校园中是相当普遍的。另外, 学生被害人在受到侵害后表现出的消极回避的态度往往会导致侵害人暴力的升级或者伤害的加重。5、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以及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人们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容易造成人们心理不平衡。目前, 一些有钱人及有权人的高消费已经远远脱离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这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诱惑, 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少数大学生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6、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少数学生现代意识、道德观念比较薄弱,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价值观方面,少数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功利性和自私自利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在法制观念上,很多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日益淡薄,违反校纪校规现象屡有发生, 大学生法盲在全国各大院校也屡见不鲜。很多学生在犯了罪被抓以后竟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7、不良文化的影响(1)国外不良文化的冲击。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样性的多元文化并存现象。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造成了激烈的冲击。西方的一些思潮在大学校园里不断激起层层波澜。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文化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思想在校园内已成为不少学生的人生追求目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等在校园内不断滋长,而较之我们的雷锋精神、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等高尚的价值观已被少数同学抛之脑后。(2)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电脑技术的普遍使用, 懂电脑会电脑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所接触的传播媒介除了报纸、电视、书籍接触使用最多的就是电脑。大学生活没有高中时那样紧张,学习压力也远远不如中学, 许多大学生因此思想松懈迷恋于网上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良东西对正处在文化需求高峰期而又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大学生来说, 直接或间接地起着诱发不良心理及犯罪心理的滋长。有些同学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天天以游戏为乐, 在他们心中游戏就是他们生活追求的目标。一些学生就因为玩游戏而荒废了学业,考试门门不及格最终被学校开除学籍,然而世上无后悔药,当他们醒悟时已经晚矣!甚至有个别同学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一)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学校是传授知识、学习文化、塑造人格的圣地, 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并且学校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大, 情绪反应强烈, 精力充沛的时期。这个阶段, 是学生各种思想观念的形成时期。所以, 学校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预防、减少在校学生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学生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 学校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 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工作在学校,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担起教育预防的重任, 抓好预防在校学生犯罪工作。1、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 筑起第一道防线 道德教育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最高层次,纪律约束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有效方法, 法律制裁是强制性的必要措施。预防在校学生犯罪,应该首先抓好他们的道德教育, 因为, 道德教育约束是发自内心自觉的约束, 它能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调节清绪, 净化心灵, 提高道德修养, 指导学生自觉行善。道德教育是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的基础, 道德教育抓好了,就是抓好了预防在校学生犯罪的第一道防线。道德教育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 能辨明是非, 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需要, 充分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自己和社会的危害, 自觉克服不良习惯, 避兔违法犯罪。2、通过以案释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为巩固第一道防线打好基石出。进一步做好学校与政法部门挂钩工作,加大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聘请法制教育辅导员到学校为师生开设法制讲座。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剖析, 向师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 通过以案释法, 让学生真正懂得: 不良习气必须克服 , 公共秩序不容扰乱 , 不义之财不可取, 哥们义气不可讲,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不可信, 法的禁区不能闯。3、抓好法制课堂教学, 丰富学生法律知识要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和理解法律知识, 课堂教学是法律知识教育的主阵地。法律知识的吸取, 法律意识的提高, 最主要的途径在于课堂教育。因此, 学校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保证教材、教师、课时三落实。4、重视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保障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校联系梁道的通畅。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育人网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如何, 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关系和睦、家长行为文明和教育方法的科学会使子女养成健全的人格; 学校应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 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家教水平。学校要畅通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渠道, 除了要求教师有家访、电话联系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热线服务、校报等途径保证与学生家长联系渠道的畅通。 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并使家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获得正确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另外, 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和条件建立一些特殊宿舍, 帮助那些因为家庭解体或其他原因导致无家可归的学生度过暂时的危机, 避免他们走向社会的对立面。(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1、法律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1)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认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或素质,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理论基础。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从法律知识层面上作出的要求。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等要素构成,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能力。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必然体现在法律能力上,这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落脚点。(2)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其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化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曾经辉煌,但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从世界先进国家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的成功在于法治,中国的落后在于体制,在于人治色彩浓,人情关系重,法治是中国必然的选择。但法治社会的实现不是国家制定了法律和政府下发了文件就可以解决的,国民法律意识不强,国家就不可能实现法治。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是否能够实现法治; 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在于青年大学生,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非常重要。其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手段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秩序要靠法律来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要靠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要靠法律来进行规范,市场经济的管理也需要依靠法律来进行。因此,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市场经济,大学生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对于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转至关重要。其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需要。在每个国家中,大学生都因其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且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阶层,其言行举止对社会风气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成为社会中遵纪守法的楷模,成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最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如果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修养,则既不会随意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因此,良好的法律修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2、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1)提高法制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只有任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从教学模式等方面得到创新。作为法制教育的教师,更要求做到具备专业的法制素养,只有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才能确保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是被保障,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法制课程的培训,或者鼓励教师参加法学的专业考核。通过加强教师团队的整体师资力量,即提高了高校的师资配置又为学生法制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2)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法制教育是一门讲究深入浅出,抽丝剥茧的学科,同时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来进行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意识到法律以自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大家进行实践活动,或带领学生到案件的审理现场进行参观,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3)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感染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的氛围,对于学生法律观念的深入尤为重要。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学校的管理做到有规可循;其次,对于规定的执行进学校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凸显出法律的公正性。只有让学生不断的接触法律法规,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提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四、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立法思考和司法建议(一)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犯罪大多都是在冲动或受到突然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处理大学生犯罪问题时要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对少数顽固不化的学生要严惩不贷,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防止其他大学生对犯罪行为心存侥幸而实施犯罪。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对犯罪大学生进行挽救,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要根据其行为性质、社会危害性的不同来区别对待。一般的,社会危害性小的违法行为,我们可以对其加强教育, 促其改正。对已经犯罪的大学生应该给予机会, 防止出现犯罪大学生破罐子破摔, 再度犯罪的恶性循环。总之,要想达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多方努力,社会为预防犯罪提供一定的物质环境及法制健全的人文环境,学校为预防犯罪提供教育、管理,大学生自身提高修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最终抵制犯罪。(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全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是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犯罪的根本所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但它的正面效应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根本出路。从目前调查来看,大学生财产型犯罪占了所有犯罪的 80%以上, 其中农村家庭的学生犯罪占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能够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高度物质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财产型犯罪。(三)完善我国的立法司法工作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在立法方面,立法工作尚未跟上改革的步伐, 不能做到有法可依;在执法方面, 有些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如,我国现在公务员招聘工作中, 一些有权有背景的低素质人充塞进去,一些优秀无背景关系的大学生因此被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大学生的反社会心理。相反如果执法者、司法者,公正执法、司法, 不仅会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法律的益处,提高大学法律素质,而且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致谢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王镭老师的指导,王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得我受益匪浅,在他的帮助和指引下,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参考文献1犯罪原因的主体分析 张邵彦著2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要 吴殿朝著3大学生犯罪案件特点与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适用 陈光邵著4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预警机制建构 马方圆著5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莫洪宪著6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毕少飞著7校园刑事案件的法律关系与法律救济 李婧著8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分析 林丽拉著9大学生违法犯罪浅析 袁纯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