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精神_第1页
优秀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精神_第2页
优秀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精神_第3页
优秀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精神_第4页
优秀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 “和合” 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 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 ,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 ”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 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 “具有强 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 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 大学精神 ”,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4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是应该有精神的。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他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582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普及化、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 杂化” 背景。在“计划”与“ 市场”体制转轨时期,大学“ 社会化” 的状况日 趋严重。大学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职能,各种职能又被高度整合,使大学不堪重负。 “比较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为契机,在质与量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时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功利化色彩。 ”6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世俗化、庸俗化、行政化、功利化之风吞噬着清新自由的学术空气。今天的中国大学什么都关心谈经费、谈机构、谈级别等,但是谈的最少的往往却是教育和学术本身,大学似乎淡忘了对真、善、美的心灵渴求。大学精神逐渐黯然失色甚至悄然失落。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1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精神追求“善” ,科学精神 讲究“真”,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 ,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由于大学的教育对象是作为个体的、有生命的学生,所以大学精神中要强调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 7。人文精神是整个人 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的价值与存在为内核,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 8人文精神的缺失,只能使大学教育成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功名利禄之钓饵,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知性的巨人和德性的侏儒。这完全背离了大学所应承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是对大学理想的亵渎和嘲弄。2轻理想重利益大学以其学问高深,胸怀宽广,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恢弘而昭示于人类社会。大学教师的理想亦应是弘扬大学之精神,教会学生认识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来影响学生,追求真理,获取广博的知识,进而弘扬德行,影响社会,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然而,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师学历职称“大跃进” 现象,加速了大学教师的功利化。在高校把评定职级,甚至是工资、奖金都与教师的科研论文数量直接挂钩,学术领域已经不再是思想的交流,而成了利益的代名词,致使一些大学教师热衷于教育的实用追求,对教学、教书育人轻描淡写、马马虎虎。利益的追求已经远远胜过了精神领域的追求。中国目前“博士乞丐 ”的现象正说明大学教 师在促成学生“学历成人” 时 ,忽 视了“ 精神成人 ”的教育。其恶果正如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 斯朗教授 说:“大学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 ”93大学缺乏信任大学普招,学生人数增加,素质明显下降,致使优秀教育资源短缺,学生不能接受高水平教育,对大学的信任度降低;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互不信任;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功利主义的增强,致使大学存在着浮躁之风,浮夸之风等现象。大学缺乏信任面临的更是精神与文化的恐慌。一些学子认为,在大学这所青春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像趴在玻璃上的苍蝇一样,自觉前途一片光明,却仿佛无路可走,真是死读书活受罪,以致出现了王小波毅然离开丧失精神家园的大学当自由撰稿人;陈丹青在痛惜在大学信任的丧失的哀叹中决然辞职。尽管这类负面现象不多,但它却足以反映大学信任的危机。三、寻找缺失的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大学既是传统又是未来。一所大学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老楼旧屋,但代代相传的先哲精神和大学文化使它依然充满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依然使人们对这所大学始终怀持一种敬仰和想象。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层次不断扩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精神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更在不断急剧增大。因此,明晰当代大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当代大学精神应包括以下几种:1科学人文精神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 的精神,其追问的是“是什么 ”和“为什么是”,它是客 观、求实和无私利的精神。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求真” 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种“ 求善” 的精神,它追 问的是“应然”和“ 应当如何”,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给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和为人的基本原则。是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大学是“育人” 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问方式和取向的不同,在现实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产生了矛盾和分裂。但二者的根本精神和目的又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服务于人性的养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大学“育人启智”的这 一根本性任 务决定二者之间必须做到整合与协调,必须将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统一于达至人性境界提升的目的之中。人文精神追求“善” ,科学精神讲究“真”,科学与人文 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 ,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 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2独立与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就大学而言,独立是指品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自由则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的自由。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则是独立精神的标志和体现。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接受、自由地判断、自由地探索和思考,使他们可以完整地独立在这世界上。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人才,大学自身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必须具有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大学又是“ 研究高深学 问 ”的场所,学术研究的客 观、求实、无偏见的要求决定了学术领域必须相对独立的特性,决定了学术应当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当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应当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应当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主动的、独立的、自由的、无禁区的,学术研究一旦屈从于某种异己力量,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这样的学术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大学是人类最先进思想的集散地。社会上各种鲜活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大学,同时又通过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其必须洋溢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氛围。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也是大学其他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吁,大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3包容与批判精神尚书君陈曾言:“ 有容,德乃大”,蔡元培先生也曾 说过:“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广泛吸纳的勇气和广泛包容的能力,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学科内容、价值观念和各种学术人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交流、融合和会通中博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使大学不断获取更新发展的动力。大学中的吸纳和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接受,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和批判精神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同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会,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提升人性的同时还固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屈从于政府或社会的机构,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对社会现实作出反思和价值构建。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 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这就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精髓所在。4创新与时代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大学是孕育人类理想与传承文化的殿堂,理想的孕育、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要求大学要有一种创新精神。没有创新,传承就会因循守旧,保守僵化,失去生机与活力;没有创新,理想也会逐渐枯萎。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就是发明、发现和创新。大学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之中,就是要有开拓性精神,敢于冲破旧有传统的桎梏和束缚,敢于打破学术研究中的各种禁区,勇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以新的思想引导社会,以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大学是“育人” 的机构,创新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就大学自身而言,大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它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创新精神体现在大学自身发展上,就是要与时俱进,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形成这一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所谓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虽然大学应该有它的独立、自由,但大学却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作为时代的智者,大学应自觉把脉时代,从现代人类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的源泉,考察凸显出的新的时代课题,以时代精神作为建构自己理想的基础,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出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以自己超前性的科学预见来引领时代潮流。只有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大学的精神大厦,实现大学的历史使命。 105“和合 ”精神“和合” 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生命智慧。 “和合”的“ 和 ”是指和平、祥和、和谐,是儒家道德体系中普遍 认同的理念。孔子说:“ 礼之用,和 为贵 。”(论语学而 )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 孙丑下)“ 合 ”是指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合。 “和合” 的过程,就是矛盾的 转化和融合的过程。它提倡不同性质的因素融合与凝聚,融会贯通,兼容并蓄,体现了和二为一的辨证思维观念。在构建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大学之间的特色进行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