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葛雅琦论文浅谈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论语在教学中的价值观阳泉市第二十中学校 葛雅琦论文摘要: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现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有:“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诸方面。 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学习观主要有: “学思问”、 “学以致用 ”、“终身学习”诸方面。这与当今社会呼吁的 “教育公平” 、“创新思维”、“ 师生互动”、“ 资源整合” 等不谋而合,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观 学习观正文:一 论语概述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字面意思讲就是语言的论篡。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成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也! ” 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许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往往忽略了它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到意义。在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波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论语的教育精华,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是大有裨益的。3论语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博,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函盖了教育、学习、君了、小人、天命、神鬼、义利等多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亦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理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论语自成书以来,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就有着广泛的读者。入汉以后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 ,地位日益尊显。无延裕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是“ 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 ,成为悬诸日月而久刊的金科玉律。论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范式,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论语涉猎广泛,内容博大精深,笔者由于所学浅薄,故在这里只谈论语中关于教与学的话题。做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精辟论述,历时几千年而仍旧熠熠生辉,引人深省。二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曾有“如我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己,三年有成。”这样有志于4恢复仁义王道的抱负与慨叹,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主张。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重视教育。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周王文武时代的天下为公,近者悦之远,远者怀之,四方百姓向往归顺的理想境界。孔子不仅提倡教育,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而且身体力行,首创私人讲学,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其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论语中重教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宋代朱熹更是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曾说“教明于上,俗美于下” 、 “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2、 有教无类。5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 就是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地域之远近悉数给予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论语中有言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只要愿意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束修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孔子自称“ 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 贱人” 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有人讥讽孔子招生 “何其杂也”,说孔子收徒不定条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这种议论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正是老师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也是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的表现。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匠之家多曲木” ,孔子就像能治百病的良医,所以有各种患有疑难杂症,旁人难以医治的病人都慕名上门来求医;孔子又像位高明的木匠,能把各种弯曲的木头加工成材。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学生中,从贵贱而言,地位显赫的有孟懿子,南宫适,地位底下的有的曾被判过刑,而做过牢,公治长,卞野之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从贫富而言富有如子贡,“家富千金,结连驱马”,贫困如一饮,一担食而不改其乐的颜回。鲁钝一点的如曾叁,愚笨一点有如高柴。年长的、年幼的各种学生都有。6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官之学,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只有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但到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官央其职,学在四夷。“有教无类 ”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3、 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名胜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喜曾经归内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也真是孔子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性和特长,固势利异,使弟子各有所长,各归所处,各有所发展。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三人问的同样是“仁 ”,孔子却根据三个人不同的学业造诣作出了不同回答,“克已复礼为仁” ,“出门如见大宾,7使民承大祭,已所不于人”, “仁者,其言也忍 ”,三种深浅有别的答案,可以使三人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将仁付诸实践,这比哪些不切实际的死板教育更能收到成效。当私人讲学变为现代教育的时候,当学校教育如流水线生产而使教育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活泼与青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招这远古而历时弥新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学生差异,新生学生差异引导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每个个体得到解放与发展。4、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到参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国学的载体,是学习国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国学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础。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论语里记载的故事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现不足,受到启迪,继而使自己的道德,学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也不8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建构自己的知识。三 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思考和主张。孔子不仅重视教育,而且更加重视学习。他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爱教善教,而且爱学善学。论语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其子伯鲤的一次教育:“不学待,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言。”认为不学习 诗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无法立足。从这里就可窥见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多么重要。孔子自称:“十有五专于学” ,他的术学范围很广,传说 “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子师襄。” 以至于子贡说:“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 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寻找合适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孔子一边学而不厌,一边诲人不倦,从中总结了许多如何学习的方法,在论语一书中就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考和主张。1、 学思问相结合。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思、问并重,把学习、思考和问人请教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孔子重学,曾说过“好仁不9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仍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又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排斥思考。相反更重视学思的结合。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是对学,思之间密切关联,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怡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论语季氏中曾写道:“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思考的。孔子不仅善学、善思更加善问。论语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问是获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论语中有着大量的弟子向孔子问仁、问孝、问政、问礼的记载。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学习途径有三:曰学、曰思、曰问。2、 学以致用。孔子治学的内容设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之道,而是着眼于论理道德政治社会的实际,其治学就为“务实致用”。就是服务与社会,有肴于社会。现今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并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只有边实践边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国学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国学精髓。子曰:“诵诗三10百,授益之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以为?”意为熟读了诗经,派他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处事交,读诗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也是这样实践的。孔子生学而不厌,以博学闻名于世,但其所学并不是一般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着眼与社会实际,致力于恢复仁义道。而且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孔子五十一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掌握地方的行政事务,颇有改质。五十岁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其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整顿社会秩序,使百姓各守礼法,路不招遗,四客都列照顾,仅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的有声有色。可见孔子是力行学以致用的。不仅这样,他门下的弟子在他的指引下,大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德行、颜渊、闵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