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三基题库_第1页
植物保护专业三基题库_第2页
植物保护专业三基题库_第3页
植物保护专业三基题库_第4页
植物保护专业三基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k1-1 初生分节:分节方式与胚胎时期的分节一致的分节。Pk1-2 蜕裂线: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Pk1-3 幕骨:昆虫头部的内骨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 Pk1-4 脉序:翅脉在翅面上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Pk1-5 侧翅突:具翅胸节的侧板很发达,侧沟下方形成顶接足基节的侧基突,为基节的运动支点,上方形成侧翅突顶在翅的第 2 腋片下方,成为翅运动的支点。Pk1-6 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Pk1-7 化蛹:待脱去末龄幼虫表皮后,翅和附肢即显露于体外,这一过程即称为化蛹。Pk1-8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 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Pk1-9 脱皮:幼虫体外表有一层坚硬的表皮限制了它的生长,所以当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形成新表皮,脱去旧表皮,这种现象称为脱皮。Pk1-10 蜕: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Pk1-11 龄期:从卵内孵化出的幼虫称为第 1 龄幼虫,以后每脱 1 次皮增加 1 龄,即虫龄(instar)。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Pk1-12 产卵前期:成虫从羽化到开始产卵时所经过的历期,称为产卵前期。Pk1-13 补充营养:对性细胞的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Pk1-14 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Pk1-15 年生活史:年生活史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卵、幼虫、蛹或成虫) 越冬后复苏起,至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Pk1-16 世代交替: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或世代交替。Pk1-17 世代重叠:多化性的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的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Pk1-18 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 如高温、低温、一定的日照等),暂时停止活动,呈静止或昏迷状态,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这种停育现象是物种得以保存的一种重要适应性。休眠(dormancy)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Pk1-19 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化学物质等) 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Pk1-20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Pk1-21 迁飞性:迁飞(migration)或称迁移,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Pk1-22 假死性: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Pk1-23 保护色: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ation)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以不被天敌发现的现象。 Pk1-24 拟态: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Pk1-25 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Pk1-26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则称为受精(不同于授精) 。Pk1-27 种: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Pk1-28 模式标本:在发表新种时,第 1 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Pk1-29 发育起点:昆虫开始正常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Pk1-30 过冷却现象:昆虫在低温致死温区内,经一定时间亦将死亡。但昆虫的耐寒力较耐热力更强,即昆虫忍受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主要是昆虫的体液内含有大量糖、脂肪、蛋白质等化学物质,这一现象称为过冷却现象。Pk1-30 温湿度系数 :温湿系数 (E)是平均相对湿度(RH,去掉号)与平均温度(T)的比值,即:E:RHT;或用温雨系数(Q) 即温度与降雨量(P)的比值表示,即:Q:PTPk1-31 光周期 :是指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一般以光照时数表示,是影响昆虫滞育的主要因素。Pk1-32 不选择性:是指植物使昆虫不趋向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的一些特性。Pk1-33 耐寒性:指耐受寒冷而能生存的特性。Pk1-34 天敌:在自然界中有很多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它们多以其它小形动物(其中主要是害虫) 为食料,被称为天敌昆虫。 Pk1-35 种群:种群是指一群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它是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单位,也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的稳定性。Pk1-36 生命表:是指按特定的种群年龄(发育阶段) 或生长时间,研究分析种群的死亡率 (存活率)、死亡原因、死亡年龄等的一览表。Pk1-37 空间格局:是由物种的行为内禀特征与栖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状况。2Pk1-38 重寄生:指寄生性昆虫又被另外的寄生性昆虫寄生。NK1-1.综合防治: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产的目的NK1-2.经济阈值:又称防治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NK1-3.经济允许水平: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NK1-4.种群的内禀增长力: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种群,在事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最适水平、并已在环境中排除其它物种时,在任一温度、湿度、光照与事物性质的环境条件配合下所获得的最大瞬时增长率。NK1-5.平衡位置:是昆虫在一个比较长时期内种群的平均密度位置。NK1-6.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 ,积极干预自然生态系统,依靠土地资源,利用农作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物质而形成的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及其周围环境构成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 “迭加”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更高层次上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NK1-7.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NK1-8.完全生活史周期:生活史中有有性世代出现或有性蚜出现,进行两性生殖。NK1-9.干母与干雌:蚜虫具有的多型多态现象。干母,无翅或有翅,大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生,体形较圆、触角、足、尾片、腹管均较无翅孤雌蚜短;干雌,干母产生的下代,多为无翅,营孤雌胎生,生活在越冬寄主上。NK1-10.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等)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亦称土壤害虫。NK1-11.植物检疫:就是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NK1-12.滞育与停育:停育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生命活动出现停滞,以此度过不良环境的现象。滞育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还远未到来之前,就进入停育期,在该停育期内即使给予最好的发育条件也不会恢复发育,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再给予某种刺激才能重新恢复生长发育的现象。PB1-1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PB1-2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 PB1-3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PB1-4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 PB1-5 寄主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或宿主。 PB1-6 专性寄生物 :只能在活体寄主上生活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PB1-7 非专性寄生物:除在活体上寄生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PB1-8 活体寄生物 :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开始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PB1-9 死体寄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 PB1-10 寄生性:病原菌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PB1-11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PB1-12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起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PB1-13 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的开始出现称为潜育期。PB1-14 发病期 :植物外表出现病害症状的时期称为发病期。PB1-15 侵染循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PB1-16 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 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PB1-17 再次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B1-18 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特征性的异常状态。 PB1-19 病征: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PB1-25 异核现象:在同一营养体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的现象。 PB1-26 准性生殖 :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3PB1-28 单主寄生: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它的整个生活史的现象。PB1-29 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这两种寄主植物均称为转主寄主。PB1-30 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 2 种或 2 种以上有性孢子的现象。PB1-31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下的一个分类术语。通常指病原物不同菌株间在品种上的致病力有专化性分化的类群,它们在形态、生化性状上都无明显差异。PB1-32 子囊座: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中,子囊的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内生子囊的子座称为子囊座。PB1-33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有益微生物还能诱导或增强植物抗病性,通过改变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抑制病害发生。PB1-34 病毒: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PB1-35 植物保卫素;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PB1-36 抗病性: 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PB1-37 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PB1-38 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的暂时现象。PB1-39 病毒钝化温度:将含病毒的榨出汁液在某一温度下经 10 分种处理便完全失去活性,不再能引起侵染,这个温度叫做纯化温度。PB1-40 稀释限点:将含病毒的榨出液加水稀释,当稀释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再能传染致病,那最后一个尚能引起发病的稀释度,就叫做稀释限点或稀释终点。PB1-41 体外存活期:将含病毒的汁液放在 2022下,每经过一定时间就取其一部分进行接种,测定其侵染力,其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即为体外存活期。PB1-43 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次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如小麦散、腥黑穗病及玉米丝黑穗病。PB1-44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可以有多次再侵染的病害,如小麦锈病。PB1-45 专化型: 病原菌种内不同的类型,形态无区别,仅生理特性有区别。但是对植物不同的科、属、致病力不同。PB1-46 水平抗性:又称小种非专化性抗病性。寄主对病菌所有的生理小种都能抵抗,具有中等抗性,其反应基本一致,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PB1-47 垂直抗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即植物的某一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能够抗病,对其它小种不能抗病,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PB1-48 真菌: 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PB1-49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PB1-50 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就可以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Nb1-1 大区流行:小麦锈病由于能高空远程气传,其流行发展并不局限于一较小地区。而且,由于其越夏或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象条锈病和秆锈病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的地区间进行规律性的转移,才能完成其周年循环。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总之,对小麦锈病来说,在一个相当广大的区域之内,流行过程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大区流行” 。Nb1-2 流行区系:小麦锈病的流行整体所涉及的空间区域,是由若干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组成的,每个地区在大区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有的为越夏地区,有的为越冬地区(这两种地区是必不可缺少的) ,有的可能起中间桥梁作用,有的也可能只是被波及的地区。不同地区之间则有一定的菌源往返传播或单向传播的规律性联系。这样一组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的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简称“流行区系” 。Nb1-3 TAD 现象;小麦或大麦长期连作,全蚀病达到高峰后,病害就有逐渐自然减退的观象。此现象称为“全蚀病的自然衰退(take-a11 decline,简称 TAD)H1-1 农药与生物农药: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它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也包括来源于生物、天然植物、天然矿物油等,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形状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生物农药是指用于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 包括微生物4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等。 H1-2 毒力与毒性: 毒力:衡量药剂对有害生物毒作用的指标之一,是药剂对有害生物所具有的内在致死能力。农药毒性是指农药损害生物体的能力,毒性产生的损害则称为毒性作用或毒效应,毒性的大小是通过所产生损害的性质和程度来表示 H1-3 药效与药害: 药效:衡量药剂效力大小的指标之一,是药剂在各种环境因素下,对有害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药害:不正确使用农药后,抑制和破坏被保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呈现不正常症状,使其机体的功能受到损害。 H1-6 乳浊液与悬浮液: 乳浊液: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悬浮液:又称悬胶(体)或悬浊液,指以固体为分散相的液溶胶。即由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在液体中因布朗运动而不很快下沉,所形成的分散物系。 H1-7 胶体剂与胶悬剂: 胶体剂: 难溶于水的固体或粘稠状药剂,经加入分散剂加工处理而成的固体制剂。胶悬剂又叫悬浮剂,指用不溶于水的固体农药原粉加表面活性剂,以水为介质,利用湿法进行超微粉碎制成的黏稠可流动的悬浮液。 H1-8 可湿性粉剂与可溶性粉剂; 可湿性粉剂:由不溶于水的农药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剂、填料混合、粉碎而成的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剂型,是专门供加水调制成药液使用的粉粒。可溶性粉剂:由水溶性原粉或与水溶性填料及少量吸收剂经粉碎而成的、有效成分能迅速分散而完全溶解于水中的一种新型剂型。 H1-9 致死中量与有效中量 :致死中量:衡量药剂对生物体毒力大小的一个量,是能使某生物群体的半数死亡所需的药剂用量,用 LD50 表示。有效中量:衡量药剂对生物体毒力大小的一个量,是能使某生物群体的半数产生某种药效后应所需的药剂用量,H1-10 原药与制剂 :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原产物。将原药变成使用形态的过程称为农药加工或农药制剂化。一种剂型可以制成不同用途,不同含量的产品,称为农药制剂。 H1-11 内吸作用与内渗作用 ;内吸作用一般指药剂被植物吸收后传导到各部组织内,使害虫吸食植物体时中毒死亡的作用,能使药效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对植物无害。内渗作用是指有些药剂仅能渗透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药剂从叶片表面渗进叶片内能杀死叶背面的害虫的药剂作用方式。H1-12 触杀作用与胃毒作用 :触杀作用是指药剂接触虫体,通过昆虫体表侵入体内而发生毒效的毒杀作用。胃毒作用是指昆虫摄食带药的食物,通过消化器官将药剂吸收而显的毒杀作用。H1-14 持效期与残效期 :药效期(持效期)是指农药施用后,对防治对象所维持的有效期间,亦既滞留于施药场所的药物能保持有效地防治害物的时间。残效期是指施用农药后,所滞留的药量到其完全小时轻微药效所经历的时间。对于同一药剂,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残效期比持效期长。 H1-15 质量遗传与数量遗传 :质量遗传:由单基因控制的病菌抗药性,其抗性菌在病原茵群体分布中是非连续性的。初用杀菌剂时,抗性菌数量稀少,所以防治效果很好,但药剂对抗性菌往往无效,因为此类抗性茵通常表现出很高的抗药水平。如此连续选择,当抗性菌在群体中占优势时,药剂便失效,即使增加用药量也控制不住病害,此类抗性的产生经常是突发性的。数量遗传:由多基因控制的病菌抗药性,其抗性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不会发生突发性的药剂失效,而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或用药量的提高,防效逐渐降低,药剂持效期逐步缩短。与质量遗传相比,数量遗传的抗性发展较馒,而且可通过增加药量改善防治效果,停止用药可使抗性水平逐渐下降。H1-16 杀菌作用与抑菌作用 ;杀菌作用:直接把病原菌杀死。抑菌作用:仅抑制病原菌生命活动的某一过程。广义的抑菌不仅仅指使真菌或细菌停止生长,还包括了药剂对菌体的各种各样的抑制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抑制菌类的各种孢子的形成。H1-17 死亡率与更正死亡率 ;死亡率(校正死亡率):衡量杀虫剂毒力或药效大小的基本指标。指用药剂处理后,在一个群种杀死个体的数量占群体总个数的百分数。公式为: %10供 试 总 虫 数死 亡 个 体 数死 亡 率%1010生 生生死 死死校 正 死 亡 率 xyxy式中 X 表示对照组,Y 表示处理组。上述公式,只有当自然死亡率与药剂引起的死亡率无关时,自然死亡率在 20以下才选用;如自然死亡率已经超过 20的,处理组的死亡率不可采用。H1-18 化学保护与化学治疗:化学保护:指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把病菌杀死或阻止其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化学治疗:植物被侵染发病后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控制病害的发展,即植物发病或感病后,在植物体使用化学药剂使其对植物或病菌发生作用而改变病菌的制病过程,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病害的目的。 H1-19 除草剂的位差与时差选择性: 位差选择: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上位置的差异而获得选择性。时差选择性: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差异而形成的选择性。H1-20 除草剂的生理与生化选择性:生理选择性:植物的茎叶和根系对除草剂的吸收及其在体内运转差异造成的选择性。生化选择性:植物的代谢和降解能力不同而引起的选择性。大多数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由于生化选择作用,大多数这样的变化是酶促反应。H1-21 交互抗性与负交互抗性 :交互抗性: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有害生物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对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或5几类药剂也产生了抗药性的现象。负交互抗性:有害生物对一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另外一种或一类药剂反而更加敏感(即抵抗力更弱)的现象。H1-22 害虫的抗药性与耐药性 :害虫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耐药性:指昆虫天然具有对某种药剂的抵抗能力,即天生不敏感。 H1-23 农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与农药的最大允许残留量:每日允许摄入量表示(ADI):指将动物试验终生,每天摄取也不会发生不利影响的数量。最大残留允许量(MRL):指按适宜的施药方法规定的在消费食品中可以允许的农药残留浓度,以每千克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mg/kg) 。H1-24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 :生物富集:生物从生活环境与实物中不断吸收低剂量物质,并逐渐在体内积累浓缩的能力(过程) ,又称生物浓集或生物浓缩。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链锁式营养关系。 H1-25 害虫的再猖獗:害虫的再猖獗:指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在化学杀虫剂使用后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的现象。 H1-26 安全间隔期(安全等待期): 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日期。二、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PK2-1 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是什么?1 体躯的若干组成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 3 个体段;2头部具有 1 对触角和 3 对口器附肢,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因而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 3 个体节组成,生有 3 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 2 对翅,因而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 9-11 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因而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5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即变态) ,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PK2-2 昆虫成为动物界最繁荣类群的原因是什么?1,有翅能飞翔。2,体躯小且有外骨骼。3,繁殖能力强和生殖方式多样。4,口器分化的食性多元化。5,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6,适应能力强。PK2-3 简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 有益方面;危害农林生产、危害人和动物健康。2 有害方面;植物传粉,为人类提供工业原料、维持生态环境稳定、食用,药用,饲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PK2-4 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怎样?有何特点?是由 4 或 6 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PK2-5 昆虫的眼有几类?各有何特点?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两大类。1、复眼: 昆虫的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及稚虫一般都具有 1 对复眼(compound eye)。复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大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也有的呈肾形(如天牛)。低等昆虫、穴居昆虫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在豉甲科及眼天牛属中,复眼各分为上、下两个。突眼蝇的复眼着生在头部两侧的柄状突起上。复眼是由若干个小眼(ommatidia)组成的,小眼的表面一般呈六角形。一般地讲,组成复眼的小眼数目越多,复眼造象越清晰。昆虫的复眼能分辨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2、单眼 昆虫的单眼(ocellus)又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1)背单眼 一般把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和稚虫的单眼称为背单眼。大多数昆虫有 2-3 个背单眼,少数种类只有 1 个。背单眼着生于额区的上方,具有 3 个单眼的多排列成三角形。许多种类无背单眼。(2)侧单眼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具有侧单眼,位于头部的两侧,其数目为 1-7 对,因昆虫类群而异。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而不能形成物像。背单眼具有增加复眼感受光线刺激的反应,某些昆虫的侧单眼能辨别光的颜色和近距离物体的移动。单眼的有无、数目和位置常被用作分类特征。PK2-6 昆虫的触角的基本构造怎样?它有哪些类型?了解这些类型有何实践意义?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 3 部分。触角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鞭节部分,其形状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下列常见基本类型。(1) 刚毛状;(2) 丝状;(3)念珠状;(4)锯齿状;(5)栉齿状;(6) 羽状;(7)膝状;(8)具芒状;(9)环毛状;(10)球杆状;(11) 锤状;(12)鳃叶状;了解昆虫触角类型和功能的意义:(1)鉴别昆虫的种类 (2)鉴别昆虫的雌雄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6PK2-7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主要类型?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怎样?口器类型与作物被害状及药剂防治的关系如何?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汁液或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将其吞咽下去。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人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有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常有饮水的习惯,饮水时将舌紧贴唇基内壁,借食窦和咽喉的肌肉交替伸缩形成唧筒进行吸水。PK2-8 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怎样?有何特点?胸部是昆虫的第 2 体段,位于头部之后。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的环,称为颈 或颈膜。颈通常缩入前胸内,其来源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下唇节和前胸的一部分互相结合而成的。在颈膜上具有一些小骨片,称为颈片,背、腹、侧区各有 1 对,其中两侧的侧颈片最为多见和重要。侧颈片由两片组成,互相顶接并呈一夹角。侧颈片前端称为前侧颈片,其前方与后头突支接;后端称为后侧颈片,其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形成关节。侧颈片上着生有起源于头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以及背腹纵肌的伸缩活动,可使头部前伸或后缩,上下倾斜和左右活动。PK2-9 昆虫胸足有几对?它有哪些主要类型?昆虫有 3 对胸足。1、步行足;2、跳跃足;3、开掘足;4、捕捉足;5、携粉足;6、游泳足;7、抱握足;8、攀悬足;此外,蜂类的前足尚有清洁触角的净角器。PK2-10 昆虫翅的基本构造怎样?它有哪些类型?翅的连锁器有哪几类?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具有 3 条边和 3 个角。翅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为前缘;靠近尾部的一边,称为内缘;在前缘与内缘之间、同翅基部相对的一边,称为外缘。前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缘间的夹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臀角。翅的内缘在基部常加厚并皱褶,形成索状构造,称腋索。翅的类型:1、膜翅; 2、复翅; 3、鞘翅; 4、半鞘翅; 5、鳞翅; 6、毛翅; 7、缨翅; 8、平衡棒;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1、贴接连锁 2、翅轭连锁 3、翅缰连锁 4、翅钩连锁 5、翅褶连锁PK2-11 何为假想脉序?它有哪些纵脉和横脉?昆虫的脉序有多种变化,但它们都是由一个原始的脉序演变而来的。早在 1898 年美国昆虫学家 Comstock 和 Needham 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的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翅脉可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种。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脉;横脉是两条纵脉之间的短脉,与早期气管分布无关。纵脉包括以下的翅脉:1、前缘脉; 2、亚前缘脉;3、径脉;4、中脉;5、肘脉;6、臀脉;7、轭脉;横脉(crossvein)多根据所连接的纵脉来命名。常见的横脉有:肩横脉(h) ,连接 C 和 Sc 脉,位于近肩角处;径横脉(r),连接 R1 与 R2;分横脉(s),连接 R3 与 R4 或 R2+3 与 R4+5;径中横脉(r-m),连接 R4+5 与 M1+2;中横脉(m),连接 m2 与 m3;中肘横脉(m cu) ,连接 M3+4 与 Cul等。PK2-12 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怎样?有何特点?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 3 个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消化、排泄、循环和生殖系统等主要内脏器官即位于腹腔内,其后端还生有生殖附肢,因此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腹部的原始节数应为 12 节,但在现代昆虫的成虫中,除原尾目为 12 节外,至多为 11 节,一般成虫腹节 10 节,较进化的类群节数有减少的趋势。腹部多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扁平或细长。成虫腹节均由次生分节形成,后一节的前缘套叠在前一节的后缘内。唯软体幼虫仍保留初生分节。腹部节间膜和背、腹板之间的侧膜都比较发达,因此能伸缩自如,并可膨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脱皮、羽化、交配、产卵等活动。PK2-13 昆虫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怎样?外生殖器(genitalia) 是昆虫生殖系统的体外部分,是用以交配、授精、产卵器官的统称,主要由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ovipositor) ,雄性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雌性外生殖器着生于第 8、9 腹节上。它是由第 8、9 腹节的生殖肢特化而成的,生殖孔即位于第 8、9 节间的节间膜上。产卵器一般为管状构造,通常由 3 对产卵瓣。着生在第 8 腹节上的一对产卵瓣称为第 1 产卵瓣或腹产卵瓣(腹瓣) ,其基部有第 1 载瓣片。着生在第 9 腹节的一对产卵瓣称为第 2 产卵瓣或内产卵瓣(内瓣),其基部有第 2 载瓣片。在第 2 载瓣片上向后伸出的 1 对瓣状外长物,称为第 3 产卵瓣或背产卵瓣(背瓣)。载瓣片相当于附肢的基肢片,第 1、2 对产卵瓣是附肢的端肢节,而第3 产卵瓣则是第 9 腹节附肢基肢节上的外长物。交配器一般发生在第 9 或第 10 腹节上。阳具源于第 9 节腹板后的节间膜,在有翅亚纲昆虫中,此节的节间膜常内陷成生殖腔,阳具陷藏在腔内。第 9 腹节腹板常扩大而形成下生殖板,也有由第 7 或第 8 腹节腹板形成下生殖板的。阳具包括一个阳茎和 1 对位于基部两侧的阳茎侧叶。PK2-14 昆虫有哪些主要的生殖方式?它们各有何特点?7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即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孤雌生殖也称为单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多胚生殖是指 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现象多见于膜翅目一些寄生蜂类。一些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由母体所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少数昆虫在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K2-15 昆虫的产卵方式有哪两种?卵的形状主要有哪几种?昆虫的产卵方式有单个分散产的,有许多卵粒聚集排列在一起形成各种形状的卵块的。有的将卵产在物体表面,有的产在隐蔽的场所甚至寄主组织内。昆虫卵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为卵圆形和肾形,此外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纺锤形等。草蛉类的卵有一丝状卵柄,蜉蝣的卵上有多条细丝,蝽的卵还具有卵盖。有些昆虫在卵壳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脊纹,或呈放射状(如一些夜蛾) ,或在纵脊之间还有横脊(如菜粉蝶),以增加卵壳的硬度。PK2-16 昆虫个体发育分为哪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可分为哪几个连续的阶段?昆虫的个体发育是指由卵发育到成虫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2 个连续的阶段。胚胎发育可以分成三个连续的阶段,即原足期,多足期和寡足期。PK2-17 什么叫昆虫的变态?其主要类型有哪些?昆虫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不同的变态类型:(一) 增节变态;(二)表变态;( 三)原变态;(四)不全变态;(五) 全变态;( 六)复变态。PK2-18 幼虫期有何特点?全变态类幼虫可分为哪些类型?幼虫期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取食,获得营养,进行生长发育,生长速率惊人。对农业害虫来说,幼虫期是主要为害时期,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全变态昆虫种类多,幼虫形态差异显著。根据胚胎发育的程度以及在胚后发育中的适应与变化,又可将其分为以下 4 个类型:(1)原足型;(2)多足型;(3)寡足型;(4)无足型。PK2-19 蛹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其基本类型有哪些?蛹(pupa)是全变态类昆虫在后胚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蛹的生命活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其内部却进行着将幼虫器官改造为成虫器官的剧烈变化。根据蛹的翅和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以及这些附属器官能否活动和其它外形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 3 种类型。PK2-20 成虫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其特点如何?PK2-21 何为滞育?专性滞育与兼性滞育有何异同?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内在因素是什么?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既使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 (1)专性滞育 专性滞育又称确定性滞育。属这种滞育类型的为严格一年发生 1 代的昆虫,滞育虫态固定。不论当时外界环境条件如何,按期进入滞育,已成为种的巩固的遗传性(2)兼性滞育 兼性滞育又称任意性滞育。这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为多化性昆虫,滞育的虫态一般固定。当时的不良环境对滞育具有诱导作用,但其种的遗传性有一定的可塑性。引起昆虫滞育的内在因素是激素。PK2-22 何为昆虫的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试举例说明?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 1 性征) 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 (第 2 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如蚧类、蓑蛾、一些尺蛾雄虫有翅,雌虫无翅;蚧类雄虫口器退化;蓑蛾雌虫呈幼体状的蠕虫型;蚊的雄虫触角发达,羽毛状,雌虫则为环毛状;天牛雄虫触角较雌虫长;多数种类的蝗虫、天牛等雌虫身体显著大于雄虫;多数蛾类雄虫的后翅有 1 根翅缰,且比较强大,而雌虫则有翅缰 2 根以上,通常比较细弱;许多蝶类雌虫与雄虫的翅,在色泽、花纹上多不相同等。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成虫期,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幼虫期。多型现象常有不同的成因。在鳞翅目昆虫中往往有因季节变化而出现变型的,这种现象称为季节变型。如黄蛱蝶有夏型和秋型之分,夏型色泽较深而鲜明,翅缘的缺刻较钝圆。在凤蝶科的种类中,季节变型的现象更为普遍。高粱条螟幼虫也有季节变型,夏型幼虫腹部各节有 4 个排列成方形的黑褐色斑点,冬型幼虫则无,而是在体背面有 4 条紫褐色的纵线。PK2-23 何为体腔?昆虫各内部器官在体腔中的位置如何?昆虫体壁是虫体最外面的一个重要组织,它包围着整个体躯,里面形成一个相通的体腔,所有的内部器官部位于这个体腔内。体腔中存在着血液,各器官都直接浸没在血液中,这不同于脊椎动物的体腔,所以这样的体腔称为血腔(所有的节肢动物都具有血腔) 。昆虫的内部生理系统(器官等)在血腔的位置如下:1、循环系统 主要器官为背血管(主要搏动器,推动血液循环),位于背血窦,所以背血窦又可以称为围心窦。血液充满于整个血腔中。2、消化系统 主要器官为消化道,位于围脏窦的中央。与消化功能有关的唾腺位于围脏窦,在消化道的腹面。3、排泄系统 主要器官为马氏管,位于围脏窦。与排泄功能有关的脂肪体主要位于背血窦和围脏窦中,包围在内脏器官的周围。4、呼吸系统 主要器官为气管,分布于围脏窦中。5、神经系统 主要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位于头壳内;8腹神经索位于腹血窦。因此腹血窦又称为围神经窦。交感神经系统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主要位于围脏窦。6、分泌系统 主要器官为内分泌腺体(如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等) ,位于头部和前胸内(咽喉及气门气管附近)。7、生殖系统 主要器官雄性为睾丸及输精管等;雌性为卵巢及输卵管等,都位于围脏窦,主要在消化道的背、侧面上。此外,肌肉组织中的体壁肌着生于体璧下面、内脏肌附着于内脏器官的表面。PK2-24 昆虫体壁的主要作用有哪些?体壁具有 9 方面的作用:1、起外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形,昆虫的千变万化全是由体壁决定的;2、是一保护器官,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份不外散和外部的水份不进入; 3、运动的肌肉均着生在体壁上;4、昆虫的抗张力,抗压力是由于体壁的作用,否则就象软体动物一样;5、昆虫的体色、保护色是通过体壁来形成的;6、各种感觉器官均由体壁特化而来;7、由皮细胞特化成各种腺体;8、信息素常由皮细胞特化的细胞来散发,如鳞翅目雌虫的香鳞;9、内寄生昆虫是通过表皮,而不是呼吸系统,如气门进行呼吸作用。PK2-25 昆虫的体色按性质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色素色,是由色素化合物形成的颜色,这些物质可以吸收某种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形成各种颜色。它们多半是代谢的产物或副产物,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蝶啶类等。当色素存在于表皮内部时,我们把它称为表皮色。表皮色在昆虫死亡后还能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性,如翅上的花斑。另一类颜色是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的不同结构上而产生折射、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昆虫身体的金属光泽属于结构色,结构色不会因昆虫死亡或煮沸、漂白等处理而发生改变或消失。昆虫的色彩大多是混合上述两种色泽而成的,称为混合色。PK2-26 昆虫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如何?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和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前肠(foregut)、中肠(midgut)和后肠(hindgut)。前肠的功能:接收食物;磨碎食物;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后肠的功能:排除残渣、代谢废物 吸收残渣中水分、无机盐。PK2-27 气管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昆虫的呼吸作用与熏蒸剂的关系如何?昆虫的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依据其构造和生理功能可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 3 个组成部分。既然昆虫的呼吸是靠通风扩散,那么当空中含有毒气时,毒气也就随着空气进入虫体,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使用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同时毒气进入虫体与气孔关闭情况关系密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昆虫愈活动,呼吸愈增强,气门开放也愈大,施用熏蒸杀虫剂效果就好,这也就是在天气热,温度高,熏蒸害虫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此外,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情况下,也会迫使昆虫呼吸加强,引起气门开放。因此,在冷天气温低时,使用熏蒸剂防治害虫,除了提高仓内温度外,还可采用输送二氧化碳的办法,刺激害虫呼吸,促使气门开放,达到熏杀的目的。昆虫的气门一般都是疏水性的,水湿不会侵入气门,但油类却极易进入。油乳剂的作用,除能直接穿透体壁外,大量是由气门进入虫体。因此,油乳剂是杀虫剂较好而广泛应用的剂型。此外,有些粘着展布剂,如肥皂水、面糊水等,可以机械地把气门堵塞,使昆虫窒息而死。PK2-28 昆虫的外激素主要有哪几类?PK2-29 昆虫分类检索表主要有几种?编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单项式(连续式) 和包孕式(退格式)3 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中仅含 1 项,与其后括号中序号指示的特征相对应;所鉴定的对象的特征若符合,就连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括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的 2 倍减 2(即 2n2)。包孕式检索表一般仅在包含种类数较少时应用,且具有层次清晰的优点。但在种类数较多的情况下不宜应用。无论是哪一种检索表,在使用时都必须从第 1 条开始查起,绝不能从中间插入,以避免误人歧途。另外,由于检索表受文字篇幅限制,其中只列少数几个主要特征,还有很多特征不能包括,所以在进行种类鉴定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检索表,必要时须查阅有关分类专著与文献中的全面特征描述。PK2-30 何为双名法和三名法?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命名,即一种昆虫的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两个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属名在前,第1 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在后,第 1 个字母小写,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命名人的姓,第 1 个字母也要大写。学名中若有亚属名,可放在圆括号中置于属名与种名之间。若是亚种,则采用三名法 (trinominal nomenclature)命名,即将亚种本名直接放在种名之后。PK2-31 温带地区昆虫的温区是怎样划分的?昆虫在各温区中的反应怎样?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对温度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不同种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不一样的,按多数昆虫对温度的适应情况,可将温度划分为5 个区域:()致死高温区。一般在 4560。在此温区内,昆虫体内部分蛋白质凝固,酶系被破坏或细胞内线粒体被破坏,昆虫在短时间内死亡,9即使将其移入适温区也不能复苏。()亚致死高温区。一般在 4045。在此温区内,昆虫的新陈代谢失去平衡,持续时间长时昆虫会热昏迷或死亡,持续时间短而再将其移入适温区仍可恢复正常生活状态。()适温区。一般在 840。在此温区内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因此称有效温区。接近适温区上限时发育速率下降,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适温区的下限称最低有效温度,温度低于它时昆虫发育停止。昆虫开始发育的最低温度叫做发育起点温度。适温区中还可划出最适温区,一般在 1827。在此温区内昆虫发育速率适中,寿命较长,繁殖力强。()亚致死低温区。一般在-108。在此温区内代谢水平急剧下降,处于冷昏迷状态或体液开始结冰。昆虫在此温区停留时间短且而后被逐渐移入适温区时仍能恢复活动,停留时间长时可能会致死。(5)致死低温区。一般在-40-10。在此温区内,昆虫体液冻结,原生质失去活性,以至死亡。PK2-32 什么叫有效积温法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