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_第1页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_第2页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_第3页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_第4页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考试复习题-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远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 ,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 ,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唐代最杰出的画家吴道子(约 685785 年) ,被中国古代的评论者和收藏家公推为空前绝后的巨匠中国“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 ;与其同代的文人张彦远(815875 年)在著名画论历代名画记中给予其极高评价:“国朝吴道玄(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意为超越了六朝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后无来者。 ”宋代大诗人和画家苏轼认为:“诗至杜子美(杜甫) ,文至韩退之(韩愈) ,书至颜鲁公(颜真卿) ,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后世所有画史及画论,几乎无一不尊其为“百代画圣”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工笔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工笔画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鸟类王敬平(1946.52009.8.6) ,男,号虎啸堂主,1946 年 5 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 。另有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以画的形式或颜色分类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1 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 、“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所谓“五色” ,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2、青绿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3、金碧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 ,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4、浅绛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 ,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以画的技巧分类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 、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 3、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中国画的颜料可分为矿物色类和植物色类。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 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 衰退的倾向;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 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 分为头绿、二绿、 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 渐细渐淡。 (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 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 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 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如今赭 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 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 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 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 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 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 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 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如今多以西洋红取代。矿物色也称石色,为天然矿石研磨而成的粉末状。使用时放在乳钵中渐渐加胶研磨,加胶要适度,以干后不脱落为好。胶大则色泽灰暗,矿物颜料具有覆盖能力,但大多没有渗化的性能。真石色虽然贵些,但很稳固,不会变色。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 ,简称“国画”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然发展了数千年,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曾以其自成体系的美学特色光照。辉映千古,中国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变革传统,通过这种继承与变革、演变与发展,比较与鉴别,消化与吸收的历史过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民族艺术精神的无比可贵,进一步明确了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坚定信念。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 中国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 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秦汉绘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题材和领域,发展了中国绘画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通过对战国绘画的综合与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汉绘画为形成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秦汉绘画具有空前规模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传神论为美学核心、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才得以发展起来,而灿烂的外来佛教绘画艺术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开花的丰厚土壤。 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 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顾恺之(348 年 409 年)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关于洛神赋图的本子 洛神赋图 画卷现存世有 5 本,4 本为绢本 ,1 本为白描 (其上有东晋陆探微题写的画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 2 本 ,辽宁省博物馆存 1 本,美国弗利尔美 2 本 (其中一本为白描),皆为唐 、宋时的摹本。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的 “洛神赋图”被专家认为是最接近于原作真迹风格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存的与故宫博物院存本相近 ,但首尾有残 ,并做过修补补画。这也就是邮票所采用的摹本。 乾隆皇帝在御览 “洛神赋图”后 ,钦定了故宫所藏 “洛神赋图”为第一卷,而将现藏辽 宁省博物馆 的“洛神赋图 ”定为第二卷。这二者不仅图案不同 ,尺寸也各异 。故宫本尺寸纵 27.1 厘米 ,横 582.8 厘米 ,辽博藏本尺寸纵 26 厘米,横 648 厘米 。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隋唐两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唐帝国的前期阶段,版图广阔,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王朝采取种种措施,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并与中亚、印度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国家有着密切联系,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1 隋代国祚仅 38 年,但绘画成就显著。由于国家统一,南北地区的名家巨匠如杨子华、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孙尚子、阎毗等人,云集京洛,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隋代统治者复兴佛教,使北周灭法中遭受 展子虔 游春图打击的佛教又得以抬头和传播。隋文帝下诏修建寺院,宗教美术又重新活跃,并有大规模创作活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寺庙都有名家手笔。敦煌莫高窟现有隋窟 70 余座,题材和风格都在进行新的探索。自南北朝兴起的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风俗的绘画也有较大发展,以描写山川风景为主的山水画则开始脱离稚拙而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隋代统治者对古书画的收藏也比较重视,隋灭陈时即将其宫廷收藏尽数收纳,隋炀帝时又于洛阳观文殿后建妙楷台、宝迹台,分别收藏法书名画。隋代绘画的发展为唐代绘画艺术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展子虔(约 545618 年) ,隋代杰出画家,汉族,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文物简介长卷,绢本,横 805 厘米,设色纵 43 厘米。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 ,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从隋代到唐代,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玄(又名吴道子) ,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 ,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玄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即凹凸法) ,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步辇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 ,真实地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 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 qi rn zh h 者,当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拱手肃立者,是吐善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人当是朝中的翻译官。画的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有的打伞,各具姿态。 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作者阎立本(?673 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他的画多重大题材,除步辇图外,还有历代帝王像 、职贡图 、 凌烟阁功臣像等。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描绘的是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谒天神的情景。作者吴道子(约公元 685758 年),又名道玄,河南阳翟(禹县)人。他在当过一段县小吏和县尉以后,便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过着浪迹涂鸦的生活。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创作甚多,可惜现仅存这幅送子天王图 ,可能是宋代临本。 送子天王图 现藏日本国大阪市立美术馆。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作者想象奇特,以释迦降生为中心,使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画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怒视着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神兽的缰索,另一卫士则拔剑相向,意欲将其制服。在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似在将此圣迹记入史册。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情节:净饭王小心翼翼地抱着初生的释迦稳步前行,王后紧随其后,侍者扛扇在后,诸神则张皇跪拜。这一场面烘托出释迦具有无上的威严。就这两部分来看,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高贵与卑微,动与静,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送子天王图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 “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 。他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在当时“唐尚新题”风气的影响下,画家采取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创作出主题如此突出的杰作,与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史诗交相辉映,有其深远历史意义。公元 723 年(玄宗开元十一年) ,与杨畀、杨宁同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与周昉不相上下。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构写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传世作品有捣练图 、 虢国夫人游春图 。 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生活奢侈豪华。画面表现虢国夫人一行九人穿轻薄鲜丽的春衫,骑马游春的场面。右半幅图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乘浅黄色骏马,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第三人是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左半幅图中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妹。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与其并行的是韩国夫人,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两侧是从监和少女。这是一幅高 518 厘米,长 148 厘米的画卷,画在极其细密、平滑如纸的宫绢之上。作者是盛唐画家张萱,京兆(长安,今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婴儿画。特别是所画仕女,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画风。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 52 厘米 横148 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五牛图,被元代画家称为“稀世名笔”的五牛图 ,是唐代画牛名家韩滉hung 的作品。它为纸本着色画卷,以传神之笔,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或踌躇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在风格上具有浑厚朴实的特点,标志着唐代绘画技艺水平的显著提高。作者韩滉(公元 723787年),字太冲,西安人,是一位出身官僚家庭,做过宰相,死后又被封为晋国公的宫宦画家。据记载,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 ,以“牛羊最佳” ,而“牛图是其所长”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这幅五牛图 ,是韩滉的存世真迹。 簪花仕女图,是唐著名画家周昉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游乐的场面。唐代仕女的装束有一个特点,就是袒胸、露肩。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采用了以透明的纱衫,半罩半露的手法,表现了仕女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臂膀,颇有白居易杨柳枝词中所形容的“罗薄透凝脂”的真实之感。这在绘画表现技巧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效果上也是独到的。周昉笔下的仕女形象,脸颊丰腆 tian、圆润。这种“浓丽丰肥之态”的“罗统人物” ,就是周昉笔下创造的唐代仕女典型形象。周昉的这一创造,在我国绘画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 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 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 53 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 5 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 10 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卷(上两图为作品局部) ,出自五代南唐顾闳中之手,且是他的唯一传世作品。此卷为绢本设色,纵 28.7 厘米,横335.5 厘米,是一幅反映当时贵族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卷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所作。李煜听说中书舍人韩熙载生活荒纵,便派画院待诏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察其纵情声色的场景。顾闳中对此目识心记,回家后,绘制了这幅精品佳作。此作如实地再现了当时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场景,将宴会上弹丝吹箫、清歌艳舞、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上下延续了 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中国宋朝延续 300 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图宽 25.2 厘米,长 528.7 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 814 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 73 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笔墨章法都很巧妙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清明上河图现在有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前者直线小部分,而后者由蒋介石从大陆带回来的真品大部分。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