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研究与分析_第1页
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研究与分析_第2页
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研究与分析_第3页
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研究与分析_第4页
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研究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自认构成及其证据价值与规则研究下三、自认的举证、质证和认证规则设计(一)自认证据的举证规则自认证据的举证, 是指当事人向法庭提出对方自认证据以证明自己所主张的案件事实的活动。自认勿须举证,作为民事、行政诉讼中一条重要证据规则,已为我国证据学界普遍接受。但司法实践中,对这一规则的理解存在分歧。 有的同志将这一规则绝对化,认为自认一律不须举证,法官可以径行认证。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自认的载体, 即记载自认证据的外在物质形态。自认载体作为自认证据事实的一部分, 其与自认证据事实所证明的案件事实是证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自认无须举证规则, 仅适用于民事和行政诉讼中自认主体自认的案件事实。而对于自认该案件事实的自认证据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被告人自认的案件事实,仍须经举证、质证,方能作出认证。自认勿须举证规则也不适用于刑事被告人的自认。 自认证据的举证应遵循以下规则。自认证据举证主体规则。 自认证据的举证主体与自认主体不属同一内涵。举证主体均属自认主体,而自认主体不一定都是举证主体。 自认主体是一个实体法上的概念,而举证主体是程序法上的概念。举证主体仅限于案件当事人,即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和刑事诉讼中的公诉人、自诉人、被告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或受害人。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 代表人,虽可在实体上为自认行为,但其不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因而不属举证主体。自认证据举证范围规则。 自认举证范围仅限于审判法庭外正式或非正式的自认证据事实,包括自认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等事实。 已采信的自认证据所确认的案件事实和审理本案法庭上形成的自认证据事实以及该证据事实所确认的案件事实于本案中均无须举证,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自认除外。自认证据举证时限规则。举证时限制度是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受德国传统民事证据规范影响,举证采取随时提出主义, 在裁判宣告前甚至宣告后,当事人随时都可以举证。 没有时限控制的举证穿插于多次庭审之间,给已进行的质证、认证,甚至已宣告的裁判带来很大的冲击,降低了司法效率。自认的举证尤其需要时间上的限制, 因为自认应属重大证据事实。举证时间过长,不利于法律关系的稳定。 自认证据的举证一般应限定于庭审结束以前。自认证据举证责任与标准规则。自认证据事实的举证责任, 由主张自认案件事实的一方当事人负担。 履行自认证据举证责任的标准是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的自认构成,即必须具备自认的主体、客体、主观和客观四个方面要件。(二)自认证据的质证规则质证,在美国被称为(cross examination), 是指一方当事人在法官主持下对对方证人所作的盘问21 。亦即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提供并在法庭上展示的对方自认证据事实的客观性、 合法性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表示。质证的价值在于提高自认证据的可采性, 寻找可定案证据为认证作准备。有一种观点认为,自认无须质证。笔者有不同看法。 自认作为一种独立证据形态,它同样存在一个证据的可采性问题。 自认证据必须与其它证据一样,经庭审质证方能作出认证。当然, 自认证据所确认的案件事实无须质证, 但其它有效证据确认的案件事实与自认证据确认的同一案件事实不一致的除外。自认证据的质证应遵循如下规则:自认证据展示规则。证据展示与展示证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展示证据是美国证据法中与实物证据、书证相对称的另一类有形物证。包括图形、 投影及鉴定人的实验等22。 证据展示是指当事人将其所举证据在法庭上出示,是质证的预备。自认证据展示规则是:(1)以书证为载体的自认证据, 应展示书证的原件;外文书证应附中文译本,无法出示原件的, 经法庭许可可以出示复印件或抄录件;(2)以视听资料为载体的自认证据应当庭播放; (3)证人证明自认证据事实的,应出庭作证;不能出庭的,经法庭许可, 可以出示经证人亲自签名、捺印的证言或询问笔录; (4)自认主体当庭所作自认意思表示,应记入法庭审判笔录,并由自认主体签名确认。自认证据质证内容规则。(1)自认的书证由谁制作,如何制作, 有无伪造、变造、涂改、增删;形式是否完备、内容是否真实,是否经公证、 鉴证等确认其效力。(2)自认的视听资料有无伪造、伪装、删节、剪辑、篡改,其形成是否合法。(3)自认的证人证言应就证人与当事人及自认主体的关系、证人的身份、精神状态、心理素质、感受能力等内容进行质证。 (4)自认主体当庭自认的,应由法官依职权按自认构成主动进行质证。自认证据质证主体规则。关于自认证据质证主体, 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法官能否成为质证主体。肯定说认为, 当事人和法官均是质证主体。主要理由是(1)法官是证据事实和案件事实的认定者,不参与质证,认证就失去了基础;(2)法官虽不是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但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而质证又是诉讼的主要程序,因此法官是质证活动的当然参加者;(3)法官调取证据和对当事人举证的主动质询,就是一种质证活动。 否定说认为,法官不是质证主体。理由是:(1)与人民法院在诉讼中的中立地位相悖;(2)没有法律根据;(3)质证与举证主体应相一致, 质证以举证为前提,法官不参与举证,因而没有质证的基础。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但同时也认为,法官的质证与当事人的质证是有区别的。主要是质证目的不同。 当事人质证是为了否定对方证据效力,维护自己诉讼主张与合法权利。 法官质证则是为了核实证据效力,为客观科学地认证做准备。民事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以及刑事被告人的辩护人均应是质证主体。自认证据质证模式规则。自认证据质证模式是质证的程序和方式。 从总的质证观念上讲,自认证据有以下质证模式:(1)当事人主义模式。 这是英美法系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的诉辩式庭审结构中的质证模式。 主要适用于当事人法律知识全面,经验较为丰富,具有一定法学理论基础的案件。 庭审中的质证,一般由诉辩双方以交叉询问方式进行。(2)职权主义模式。 这是大陆法系纠问式庭审结构中的质证模式。 法官直接对当事人所举证据效力进行质证,并依职权主动查明证据真伪、合法性及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 适用于当事人文化水平低、 法律知识特别是诉讼知识严重欠缺或因经济状况等原因未能聘请律师的案件。(3)混合质证模式。即以当事人主义为主、 职权主义为辅的质证模式,是对前两种质证模式的折中。从我国目前法官之素质、 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加人水平、以及诉讼环境等因素考虑,混合质证模式, 当属首选的质证模式。此种模式下,质证主体能动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其质证的质量与效益都有明显优势。从具体的质证方法上讲,自认证据的质证有以下几种模式:(1)一证一质模式。一方当事人每出示一个自认证据, 另一方当事人就对该自认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作一次是否认可的意思表示。该模式适用于案件简单、 法律关系单一、证据不多的案件。(2)分段质证模式。 根据案情将案件事实进行分段,按事实段出示自认证据或其他证据,然后再由对方质证。 此种模式适用于案情复杂、证据较多、有数个法律事实的案件。(3)整体质证模式。 一方当事人围绕一个诉讼请求或一个主张一次性举出全部证据包括自认证据, 然后一次性交由另一方质证。这主要适用于诉讼请求较多, 且每一请求涉及不同法律事实的案件。(三)自认证据认证规则自认证据的认证,是指法官依法定程序和规则,对自认证据的客观性、 合法性以及与审理案件的关联性,在质证基础上所作的综合审查判断。自认证据的认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证据事实的确认,二是对证据事实所证明的案件事实的确认。 其应遵循如下规则:自认证据认证阶段性规则。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 认证特别是当庭认证问题,已成为困拢法官的一大难题。为此, 有必要创立证据的采用和采信两个概念,将认证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只对自认证据的“可采性”(Admissible ability of Evidence),即证据资格和能力作出判断,就自认证据的形式要件作出认证,决定证据能否采用,这可在当庭作出认证;第二阶段再对证据的“可靠性”(Credibility)作出判断, 就自认证据的实质要件作出认证,决定证据能否采信、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这个阶段主要对自认的目的性、合理性、 合法性以及与其他证据包括自认证据所证明的案件事实的一致性,进行综合审查并作出认证。自认证据认证一般规则。 (1)法庭对经过质证的自认证据应当作出可以或不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认证结论。能当庭认证的应当庭认证, 不能当庭认证的可以在休庭合议后认证。合议庭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调取证据的, 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认证。(2)自认一方对举证方所举自认证据表示异议, 但理由不成立或不能提供反证的,认定举证方的自认证据效力; (3)诉辩双方就同一事实分别提供对方自认证据,但均无足够理由否定对方证据的, 负举证责任一方的自认证据效力不予认定; (4)对庭审质证时已认可的自认证据,庭后反悔的,不能否定庭审所质自认证据的效力; (5)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只有陈述,而无证据证明的,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但对方当事人当庭自认且不违法的除外;(6)自认不利于己的案件事实后, 又称该事实因其他事实和行为而消灭的; 自认证据与其他有效证据各自所证明的案件事实不一致或相冲突的;由法官结合其它证据认证。其中, 自认证据所确认的案件事实在“不利于己”程度上有轻重差异的,认定最不利于自认主体的证据。 (7)对同一案件事实有多种自认证据形态的,采当庭所作的正式自认。 对同一案件事实前后多次自认且存在差异的, 时间上采最近的一次自认证据或当庭所作的正式自认。自认证据认证排除规则。下列自认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应予排除:(1)自认证据形成的时间、原因、取得方式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2)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照片、抄录本等且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不能排除其他合理怀疑的自认证据; (3)行政诉讼被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 复议或诉讼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用于证明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自认证据; (4)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作的与其年龄、智力、生理状况不相当的自认证据; (5)与一方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所作的有关该当事人自认的证言; (6)证人根据传闻或自己的经历对当事人的自认所作的推测、判断;(7)未经自认主体同意, 私自录制的自认视听资料;(8)代理人未取得代理权、 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所为的自认证据; (9)调解及和解中的让步意思表示以及其它不具备完整自认构成的证据材料;(10)以暴力、胁迫、 利诱等不正当方法或其他不符合法定形式和程序收集的自认证据。自认证据效力限制规则。对部分事实的自认不扩及全部,仅及于该部分事实。共同诉讼当事人中,各诉讼主体对同一案件事实所作的自认意思表示一致时,对全体共同诉讼人有效,不一致时仅对自认者有效。 当事人过去案件中的自认,可作为现在诉讼中的自认证据,但必须基于同一案件事实。 其它案件中的自认证据可用于本案中对同一案件事实的证据。 自认以不利于已为特征,但并不以该特征为结果,自认并不必然败诉。共同债务人中, 一人所为关于其债务的自认,对其他债务人有约束力;但其它债务人提出相反证据的除外。 在以夫妻为共同原告或被告的诉讼中,夫或妻一方的自认效力及于对方; 但在夫与妻的对立诉讼中,夫妻一方的自认不及对方。共同犯罪或集团犯罪案件中,同案犯一人的自认效力不及于其他案犯;仅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认而无其它证据印证的,该自认证据效力待定。四、对我国自认证据立法的修改与完善(一)系统比较分析,大胆引进国外科学的自认证据制度和理论诉讼证据理论研究,近年虽有非常发展, 但有关自认证据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研究自认证据的理论文章不多。 近几年出版的法学刊物中,有关自认证据研究的文章非常少。 许多证据学专著只是在相关章节中,将自认视为当事人陈述作了极为有限的阐述。 (2)有限的研究文章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在介绍国外有关自认证据制度时援引的资料相当陈旧,而且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 (3)整个证据学界对自认证据特有的价值和功能重视不够, 始终未将自认证据作为一个专门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建议理论界, 特别是专业理论研究人员能够站在时代高度,系统的研究和介绍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正在适用的自认证据制度和相关理论,把科学的、先进的、 真正合乎我国国情的自认证据制度和理论,引进到我国的证据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来。(二)尽快确立合乎我国国情的自认证据证明模式有的学者研究后认为, 古今中外的司法证明制度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规范证明模式,亦称法定证据制度;一种是自由证明模式, 亦称自由心证制度。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法律事先规定出收集、 使用各种证据的规则和审查评断每一证据的标准。 后者则是由司法人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个人良知去自由收集和评断证据。有一种观点认为, 规范证明模式是公正裁判的基础,自由证明模式容易成为司法任意性的阶梯。其实这也不尽然。 崇尚法定证据时代不乏司法黑暗的丑闻;偏爱自由心证的社会也存在公正司法的典范。特别是在两大法系日趋靠拢的当今世界23, 很多国家都是前述两种证明模式的结合。我国以往的证据理论教材中, 把法定证据制度视为封建专制的产物,把自由心证制度看作唯心主义的东西一概予以否定是有失偏颇的。 纵观我国证据制度发展的历史,每一社会形态所选择的模式并不都是完全单一的。 神示制度于虚幻中也显现有法定证据的影子, 法定证据中也往往闪烁着自由证据的智慧之光。如我国周朝既有“有狱讼者,则使盟诅”的神示证据规范, 又有“凡民讼,以地比之;地讼以图正之”的法定证据规范24。 有的学者把我国目前的证据制度模式概括为事实求是证据制度,以与法定证据、 自由心证相区别。但笔者认为,“事实求是”作为一个通俗哲学概念, 并不能反映我国诉讼证据制度的实质。事实上, 我国目前的诉讼证据模式仍是法定证据模式与自由心证模式的综合,是以自由心证为主,法定证据为辅的证明模式。但这种模式与我国现有法官素质、当事人和整个社会法律意识是不相适应的。鉴于我国当前法官素质不高、当事人法律意识差、关系诉讼严重的实际情况, 笔者建议我国应尽快从立法上确立以法定证据为主,自由心证为辅的证明模式,以扼制司法实践中的超职权主义倾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