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PPT演示课件_第1页
体温监测PPT演示课件_第2页
体温监测PPT演示课件_第3页
体温监测PPT演示课件_第4页
体温监测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体温的监测,.,2,学 习 目 标,1 掌握体温正常值2 掌握发热的热型和处理要点3 掌握体温过低的护理4 熟悉测温的部位和方法5 了解测温计的种类,.,3,复习相关知识,(一)体温的形成,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调节,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产热,散热,.,4,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产热,1.产热,增加产热因素,故:热主要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 肌运动产生。,(二)产热与散热,复习相关知识,a交感N兴奋代谢率上升 b甲状腺激素代谢率上升c骨骼肌运动: 寒冷环境中寒战产热,体温升高,.,5,故: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泄,2散热,1)辐射: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2)传导:,4)蒸发: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 热方式。,(二)产热与散热,复习相关知识,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3)对流:,.,6,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7,一、测量方法,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1体温计的种类,电子体温计,或弃式体温计,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8,一、测温方法,体表温度:指人体的外周组织的温度,中心温度:指机体内部的温度,较稳定。,.,9,舌下热窝,闭口,勿咬,方法:时间:3min,二、测量部位,口温,注意: 1)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呼 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2)如有进食、冷热敷,间隔30再测 3)咬破体温表:清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牛奶,摄 入 粗纤维食物,.,10,先擦干腋窝,再放体温计水银端置腋窝,屈臂过胸夹紧,腋温,方法:,时间:7-10min,注意: 1)腋窝疾患、出汗较多、肩关节受伤、过度消瘦 不宜测腋温 2)如洗澡、腋部做冷热敷,间隔30再测,二、测量部位,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11,肛温,方法:,时间:3min,适用:小儿、昏迷。,润滑,将肛表水银端插入34cm,手 扶。,注意: 1)新生儿、直肠肛门疾患、手术、腹泻、心肌 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 2)坐浴,灌肠后间隔30min。,二、测量部位,.,12,鼻咽或深部鼻腔 常用;随血温变化迅速;受呼吸气流温度影响;可损伤鼻粘膜食管 探头在食管下1/3时靠近心房,随血温变化迅速,尤适应于CPB时鼓膜 靠近体温调节中枢,反映中心温度最准确皮肤 各部位温差大,求平均数;反映外周灌注,二、测量部位,.,13,三 注意事项,(1)集体测温前后清点数目(2)根据病情选择测温部位(3)排除影响因素(4)为婴幼儿、危重病人测温时护士应守护(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监测或测另一部 位作对照(6)不慎咬破体温表要妥善处理,.,14,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15,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F=9/5+32 =(F-32)5/9,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口温,37.0(98.6 F ),(36.337.2,97.399.0 F ),肛温,37.5(99.5 F ),腋温,36.7(97.7 F ),(36.537.5,97.799.9 F ),(36.037.0,96.898.6 F ),(一)正常体温,.,16,(二)生理变化:体温波动0.51内,一、正常体温值及生理变化,1昼夜:26时最低,1420时最高,2年龄: 婴幼儿成年老年,3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4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5、其他:环境、情绪,.,17,异常体温,二 、体温过高,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过高(又称发热):,.,18,异常体温,发热,原因,临床上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非感染性: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疾病、产热与散热异常及体温调节中枢障碍,.,19,分为四种:(以口温为标准),异常体温,发热,分度,低热 37.537.9 中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 ,人体最高耐热为40.641.4 ,高达43 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 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20,异常体温,发热,过程,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特点,表现,产热散热,体温上升。,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寒战,产热散热,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热性面容;心率增加;头痛、惊厥、昏迷、恶心、便秘、腹胀、口干、尿少,散热产热,体温下降。,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度降低,防止虚脱,.,21,异常体温,发热,热型,稽留热,特点:,T 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 超过1,常见病:,急性传染病如: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22,异常体温,发热,热型,弛张热,特点:,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 正常,常见病:,败血症化脓性感染,.,23,异常体温,发热,热型,间歇热,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常见病:,见于疟疾,.,24,异常体温,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特点:,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常见病:,流感肿瘤,.,25,病情观察,异常体温,发热,高热病人处理, 测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4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观察P、R、BP,伴随 症状,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效果,异常体温,发热,.,26,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较好的是物理降温: T39冰敷 T 39.5酒精擦浴,异常体温,发热,异常体温,发热,高热病人处理,降温,.,27,异常体温,发热,高热病人处理,补充营养、水份,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少量多餐,多饮水,每日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28,异常体温,发热,高热病人处理,促进舒适,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口腔护理: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差, 易发生口腔感染,保持口腔清洁。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压疮。,心理护理,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29,异常体温,三、体温降低,体温过低:T36体温不升:T35,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低温(亚低温)中度低温 深度低温 致死温度,3533 3228 28 23 25,分度,.,30,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疾病或创伤低温环境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2.病因,三、体温降低,.,31,体温降低对机体不良影响,外周血管收缩;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抑制;诱发寒战并增加耗氧量;改变血液粘稠度,加重脏器缺血; 影响凝血机制,.,32,讨论:,体温过低时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呢?,皮肤:白、紫、凉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意识改变甚至昏迷,.,33,异常体温,三、体温降低,处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1次 保暖:新生儿置暖箱中 提高室温2224。 热饮、输注温暖溶液 营养支持 维持循环稳定,.,34,降低氧耗,提高缺氧耐受性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心功能,亚低温治疗,1.目的,.,35,心搏骤停后脑复苏颅内大手术后甲亢危象中暑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等,亚低温治疗,2.适应症,.,36,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严重心肺疾病者小于16岁或者大于70岁,亚低温治疗,3.禁忌症,.,37,亚低温治疗,4.降温方法,降温毯+肌松冬眠药+呼吸机辅助呼吸,.,38,密切观察 神经系统的变化加强呼吸功能监测 防止呼吸抑制监测循环系统有无改变 保持呼吸道通畅皮肤护理复温慢,亚低温治疗,5.处理要点,.,39,课堂总结,正常体温:正常值、生理变化,体温,低温治疗,发热:概念、分度、热程、 热型、处理,体温过低:概念、原因 处理,体温的测量:体温计的种类 测温方法、注意事项 体温计的消毒、检查,异常体温,.,40,课堂反馈,1口温超过多少属于发热: A. 37 B. 37.2 C. 37.5 D. 37.8 E. 38以上2. 人体体温24小时内最高的时间是: A. 凌晨26时 B. 上午811时 C. 中午12时 D. 下午28时 E. 午夜12时3. 口温在以下哪个范围内属于中等热: A. 37.537.9 B. 38.038.9 C. 39.040.9 D. 4142.9 E. 43以上4病人体温在3940,持续2周,24小时内波动在1以内,这 种热型为: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C. 间歇热 D. 不规则热 E. 以上都不是,C,D,B,A,.,41,A.稽留热 B. 弛张热 C. 间歇热 D. 不规则热 E. 以上都不是5. 败血症病人发热的常见热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