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_第1页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_第2页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_第3页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_第4页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台湾最畅销的经管书,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绝学”!这是一本少有的以工作为主题,却能让上班族广泛传阅的杰作,总会有小员工不辞劳苦地在网络上转发,也会有大老板交代下属大量复印,让员工仔细阅读。何飞鹏,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 CEO,循着正常的求学、工作路径,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做起,到设立几十家公司,创办 50 多种杂志从员工到老板,从暗无天日的亏损到拨云见日,最终,在媒体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书就是他从员工做到老板的成长心得。真实的职场体验、鲜活的案例、细致的道理,会令职场新人受益匪浅,找到安身立命的本事;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亦能自我解惑,为什么同样的领域、同样的工作年份,不同的人会收获不同的成果与回报,深刻理解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与处世准则。第 1 节:推荐序 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1)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1自慢这本书大概应该归入“成功学“的范畴,但作者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不居高临下,在每一小节中,他往往是从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说起,娓娓道来,若炉边轻语,似林中漫步,最后终于托出一个硕大的体会来,这就应了“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的文训。古人给我们留下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读万卷书,那是“背会“的;行万里路,那是“体会“的;交万名友,那是“领会“的。“背会“与“体会“的距离有多大呢?没人测过。但我试着“量“了一下,总有十万八千里!好在本书作者的角色是出版社的总经理,大概既读了万卷书,又行了万里路,还交了万名友,所以,自慢所包含的职场成功学,我相信大多是体会的,部分是领会的,绝少是背会的。但书一旦卖出去,情况又变了:在作者那里虽是“体会“的,但到了读者那里,如果一味生吞活剥,那就又变成了“背会“的。所以,我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悟,用。“知“是萃取,有选择的学习;“悟“是升华,有发现的学习;“用“是结晶,有创造的学习。2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自慢一书所述的许多哲理,与蒙牛文化的理念是相合的。这也是我愿意推荐本书的原因。例如(以下例句中,以破折号为界,前句是书中的,后句是蒙牛的):“情义相待,改变一生“-“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奥妙藏在基本之中“-“营销的 98%是在家里完成的“。“工作成就定律:唯态度论“-“要让每个人51%为自己干。为别人干不容易干好,因为那样做,我们不得不控制双因素,既要担心他的态度问题,又要担心他的能力问题;为自己干就容易干好,因为双因素变成了单因素,态度问题自动解决,我们只需关注能力问题就可以了“。“学习,Any time,any where“-“学习是给大脑吃饭“。“对不在方法,对在人“-“树立一个目标后,首要任务是把能完成这一目标的人找来。请来绵羊,一千头也不行;请来狮子,一头就管用“。“工作不当在野党“-“制造公共产品的过程与制造个人产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同一的。因此,态度不端正的人,公司损失的不过是薪水,而他损失的却是整个人生“。“少用判断,多用计算:如何找到答案“-“发扬数目字管理:定事,定人,定时,定地,定标,定量,定进度,定奖罚。能精确定量的,不模糊定性“。“勉强别人,理所当然“-“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本句是古人留下的句子,蒙牛文化将其“拿来“了)。“别跟魔鬼打交道“-“与螳螂作战,你的胸怀会越来越小。与蜗牛伴跑,你离冠军的宝座不是近了而是远了“。“大气、骨气、志气“- “思路决定出路,吨位决定座位,布局决定结局,心态决定状态,脑袋决定口袋,心胸决定功勋“。第 2 节:推荐序 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2)3自慢名为“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初出茅庐的职场晚辈,何尝不需要类似用血泪浇铸而成的从平凡到卓越的“前辈笔记“呢?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我有两个期望:第一期望他们有本领,成为“带工具的人“;第二期望他们有抱负,争当“不可或缺的人“。一个单位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杰出型员工“,他们在本岗位上是钻头,是梁柱,是轴承,是排忧解难的权威,是打开局面的旗手,假使有人突然流失了,短时间内无人取代-这部分员工不可或缺;第二种是“合格型员工“,他们是螺丝钉,是复印机,是流水线,不可缺少,但不是不可或缺,单位外可以与他们发生“置换反应“的后备军熙熙攘攘,假使有人突然流失了,“等量代换“的候选人一抓一大把-这部分员工随时能够被别人所取代;第三种是“淘汰型员工“,他们是秃了槽的螺丝钉,着墨不均的复印机,次品率太高的生产线,早晚要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物以稀为贵,人以杰为尊。杰出的方式千途万径。有的人以每做一件事都与众不同而杰出,有的人以千万次重复做一件事无一失误而杰出。总之,我们要有志于做一个“带工具的人+不可或缺的人“-或者如作者所说,做一个“自慢“的人-个人幸福,家庭荣光,单位兴隆,社会进步。蒙牛集团董事长 牛根生第 3 节:自序 不看大事,看小事自序不看大事,看小事-致自慢简体字版读者自慢在台湾出版后,成为 2007 年台湾最畅销的经管书,我也无意中成为“知名畅销书作家“,作为一个经营者、出版人、媒体人,忽然从幕后走到台前,走在路上会被认出来的情况,我始终无法适应。一直到有许多读者响应,认为我的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正面的帮助,希望我继续用我的观察与文章,鼓励社会大众在职场中努力向上,让陷在工作、生涯十字路口的人,能够得到教益,我才慢慢释怀,我失去隐私权,换来读者健康上进的人生态度,那应该是值得的。因此,当北京大学出版社来电,希望出版自慢的简体字版时,我欣然接受,虽然这本书内敛、自省、凡事退一步想的人生态度,似乎与现在中国大陆快速成长、飞跃前进的外部环境不太吻合,但只要有“一个人“因我的书而改变,我就觉得安慰。更何况二十年来我在大陆的经验,让我确认个人工作态度的提升及企业经营管理技巧的改进,将是中国未来进步的关键因素。而自慢这本书,正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深刻自省与体会,我的野人献曝,或许不致贻笑大方!1989 年,我第一次到祖国大陆,在广州的白云机场,我看着每一班飞机都延迟,我看着所有乘客不断抱怨,我发觉没有一个航空公司的服务人员出面说明、解释、安抚乘客,所有的乘客只能用“忍耐“来接受折磨,我知道中国大陆对“经营、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所有进步都让我瞠目结舌,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快速增长,几乎用二十年走完西方国家一百年的经济历程,除了尊敬、惊讶之外,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是有些小事,我却发觉改变有限。在五星级酒店的餐馆中,你如果不大声叫“服务员“,不太会有人理你。在办公室中,员工没做到当初承诺的目标,却振振有词地陈述理由,毫无愧色。在大陆约会、开会很少有人准时,而且迟到不需要理由,因为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我还感受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紧张关系,政府许多的政策都在保护弱小的员工,确实许多企业也用“抓小偷“似的防备心态看待员工,以至于对员工不公平。但员工“吃公司的、用公司的“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也让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是不论是员工、主管,或是老板、投资人,所有的人都需要学习、调整、成长,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写这篇序文的时候,京津高速铁路已经通车,27 分钟从北京南站到天津,象征着中国已进入现代的十倍速时代,而紧接着京沪高铁也将正式动工,这更是许多国家尚未企及的境界。这些伟大的成就,比起前述的那些小事:要大声叫服务员才理你,迟到或许可以完全不用在意,因为“金钱、实力“才是硬道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会自动解决的。自慢这本书是为我自己写的,而我是那个远离高成长的台湾读者的一分子,因为台湾读者知道我们已经不会有伟大的经济增长,不要说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率不可能,要保三(3%)都要靠运气;台湾目送了许多大企业西迁大陆、南进东南亚,台湾经济原地踏步。许多年来员工的平均薪资不只没有增长,还只有负增长,员工保住饭碗就是万幸,这是台湾的外部环境。当台湾人没有“大事“好想时,我们只能自我检讨,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想想与老板、公司的关系;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不要让我们失去更多,而不是想得到更多;想想守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贪婪地占有;想想合作,而不是斗争;想想自在慢行,而不是御风飞驰;想想做专业而快乐的自己,而不是做物欲横流的巨人,也不是被权力驱使的魔鬼我原本想,自慢这本书也许不那么适合大陆读者,因为大陆读者现在是经济发展的天之骄子,就像三四十年前的台湾,遍地黄金,俯拾皆是,在高成长的大海里,任你冲浪、遨游,有时甚至不需要努力,只要乘浪而起就会有梦幻绚丽的人生。这样还有谁需要慢慢而来的思考,兢兢业业的工作,也还有谁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态度,还有谁需要谦卑的自我反省与检讨?但出版社却认为,“自慢“的精神恰恰在大陆需要张扬发展。潮涌般的经济增长中,不乏鼎立潮头的时代英雄,令人热血澎湃,而往往让普通人忽略了笃静守深的专业精神。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每个人都能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才能有令世人肃然起敬的经济体的建造者,无论潮流来去,个人也均能充满自信与独创的能力,处变不惊,万拳成塔。说到底,努力投资于自己,坚守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获益最大的不仅是企业和社会,更是员工自己。这也是我的经验。在五十岁之前,我也在享受台湾经济的剧变与成长,我想的是机会、进取、竞争,想的是奇技巧思、快餐创意、一夕成功,当时“自慢“的思考离我很远。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在三十岁就彻悟“自慢“的逻辑、原则、做法,我有机会探索人生更高的境界。我非常期待自慢简体字版的出现,因为现在在大陆有无数二十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他们正把人生握在手中,快意恩仇、御风疾行,而且已经成就非凡,如果我的经验他们能听到、看到一些,也许就会有更不可思议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期待吧!第 4 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1)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在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是个异数。单算杂志,城邦旗下的数十种杂志,横跨财经、商业、网络、女性、流行、理财、家居、运动、计算机、漫画等类型,是个不折不扣的杂志王国,更是台湾最大的杂志集团。单算图书,城邦旗下拥有商周、麦田、猫头鹰、格林等三十余家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千余种新书,每年动销品种数量近万种,也是台湾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在台湾,每个人平均每年都会购买一本以上城邦出版的图书或杂志。城邦的出版品也贩卖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城邦是全世界最大的繁体字图书杂志出版商。这个品项复杂、规模庞大的出版集团,在二十几年前只是一个小记者的创业试验,这个小记者不愿意在大媒体集团终老一生,因此展开了一段近乎艾丽斯梦游记的创业之旅。 这个小记者正是何飞鹏,城邦出版集团现任 CEO,早年出身台湾中国时报,在中国时报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时代,他是中国时报经济新闻小组的主管,掌管了所有财经产业新闻版面,也是台湾当时最知名的财经记者之一。访问过无数台湾知名的企业家:王永庆(台塑集团)、辜振甫(台泥集团)、吴舜文(裕隆汽车集团)何飞鹏也是台湾极少数从记者创业,成功变身媒体集团负责人的案例。在过去 20 年间,何飞鹏从 1987 年创办商业周刊开始,1995 年创办PC HOME杂志,同年合并商周、麦田、猫头鹰三家出版社成立城邦出版集团,一直到今年为止,创下了台湾出版界的纪录,创立将近五十种杂志,更是台湾出版过最多图书以及创立最多出版品牌的人:数千种图书及三十余个出版品牌,都是何飞鹏带领他的团队,一点一滴打造完成。2001 年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旗下的 TOM 集团换股,将整个城邦集团整合成一家公司,并入 TOM,何飞鹏又从创业者变成专业经理人,城邦集团的演变高潮起伏,极具戏剧张力,何飞鹏则一直扮演着故事的关键角色。第 5 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2)从热血记者到铁血老板说起何飞鹏的创业故事,要从 1986 年的一个决定开始。那时何飞鹏已在中国时报做了 4 年财经新闻主管,由于报社的影响力,他成为台湾企业界争相巴结的对象,新闻工作的呼风唤雨,让何飞鹏沉溺在权威的光环中,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的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呼唤,何飞鹏知道他人生最精华的时光(3040 岁)已近尾声,34 岁的他,如果不做任何变动,那这辈子将老死于中国时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之际,何飞鹏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何飞鹏的回答是“是!“因为有钱有权,日子过得风光。但这也代表,要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他这辈子就得卖给中国时报了。他再问:“20 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会是报社老板余纪忠先生吗?当然不可能,但接下来的职位是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等,他都可能做到,但何飞鹏都没兴趣,因为这些都不安定。这些年来,他看过太多“长官“高高兴兴上台,凄凄惨惨下台,何飞鹏确定:“如果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去留,我这辈子都不会快乐!“念头一转,何飞鹏第二天立刻写了辞呈走人。做这个决定,他只花了 5 分钟。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离开中国时报之后,何飞鹏在一本财经杂志卓越短暂担任总编辑,就在第二年(1987 年)创办了商业周刊。这并非何飞鹏第一次创业。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与家人开设“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会记账也不懂进货,创业处女航很快就触礁了。第二次创业,何飞鹏 27 岁,他在天母老家创办阳明山周刊。当时他已是工商时报员工,在工作与创业无法兼顾下,逃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第三次创业,何飞鹏 35 岁。当时的他历练过记者、编辑、业务、出版等重要职务,已非吴下阿蒙,杂志社的营运模式又比报社简单许多。他自信满满,没想到却经历此生磨难最多的创业之旅。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 1200 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 1200 万,结果一年之后又将钱全数赔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资,何飞鹏和伙伴们借光了能借的钱,负债一度高达新台币 1 亿元。“我们几个台湾第一大报的一流记者办的杂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何飞鹏扪心自问。他赫然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这个不会经营事业的创办人身上!“我很会做员工,但做主管却是个白痴!“何飞鹏回忆,创刊第二年,他拥有台湾当时最强的工作团队,但他却因为不会带人、不懂理事、不会管钱,白白让团队在内斗过程中消耗、瓦解。狠跌了一跤后,他恍然大悟:做员工和当主管,截然不同。记者何飞鹏凡事全力以赴,是个能上马打天下的好员工;但好工作者没有经营管理技巧,不会带领团队,却是个不称职的创业家。打了天下却不懂下马治理,他的努力就显得不切实际、可笑而荒唐!第 6 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3)当何飞鹏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时,巨额负债和沉重的责任,已让何飞鹏无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业周刊,绝不放弃,每天过着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周转现金的日子,并且还要慢慢地改善内部的经营体质。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 8 年,转机出现。1994 年,商业周刊出版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九九五闰八月,这本探讨台湾未来命运的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狂卖 30 万本,也为穷途末路的商业周刊带来了活水与转机。商业周刊终于露出生机。不断观察市场的新兴契机在商业周刊稳定之后,何飞鹏决定另外创业,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计算机大学习潮“悄悄来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普及,正要从办公室的设备变成家庭用计算机,这个趋势代表有无数没学过计算机的成年人,要在短期内学会计算机,这就是“计算机大学习潮“。而当时市场上的计算机丛书,都以专业人士为目标读者,他这个初学者,一本都看不懂!“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何飞鹏立刻锁定“计算机初学者“市场,进行第四次创业,没想到却获得空前成功。这一次何飞鹏的合作伙伴是才子詹宏志。1996 年,PC HOME第一期就卖出 15 万本,打破台湾杂志的销售纪录。之后,他们陆续办出 20 多本计算机相关杂志,奠定台湾最大杂志出版集团的基础。同年,麦田、猫头鹰、商周三家出版社,结盟成城邦集团,后来又陆续创立了 20 多家出版社,形成了杂志、图书复合式经营的模式。 城邦集团建立在出版的“花园主义“之上-在这片出版的花园里,各个出版社都拥有独立的品牌和经营权,能尽情绽放知识的花朵;但出版社藉由横向策略联盟,建立共同制作、印刷、营销等平台,得以降低成本,抵抗外部竞争,就像希腊时代的城邦制度一样,也改写了台湾出版业的游戏规则。在全世界烧起网络热潮时,PC HOME杂志的品牌力也延伸到虚拟世界,设立了 PC Home online(网络家庭)门户网站,一度成为当时台湾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现在则转型为购物网站,是台湾的上市公司。成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2001 年,是何飞鹏人生历程的转折点,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香港 TOM 集团,以 25 亿新台币购并了整个城邦出版集团及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TOM 集团母公司是和记黄埔集团及长江实业集团,2007 年营业额超过 400 亿美元,拥有23 万员工,业务横跨 57 国)。这笔交易,虽然让何飞鹏从无法辞职的创业家,回归专业经理人,但也让这个土法炼钢的台湾创业家,首度见识到巨型跨国企业,如何用健全、严谨的管理系统,降低决策错误,提高经营效率。第 7 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4)49 岁前的何飞鹏,是朵长在野地里的野花。他只靠天生的勇气和大胆,抵抗环境的诡谲多变和风雨摧残,建立了城邦集团的制度与营运模式,但这一切也都只是土法炼钢的营运模式。在并入李嘉诚集团后,何飞鹏见识了跨国集团的运营模式,和黄集团强调“check & balance“,信任专业经理人,只管住财务、法务,强调预算制度,一切按预算执行,一有差异就彻底检讨,如此一来,即能确保旗下子公司的运作正常化。并入李嘉诚集团的经验,让何飞鹏的管理眼界大开。管理,让畅销书照计划赚钱,使理想书照计划赔钱何飞鹏的管理启蒙,也来自许多台湾的企业家,其中包括台塑集团创办人、经营之神王永庆、王永在兄弟。在何飞鹏担任记者时期,就与王永庆有过无数次的深度访谈,台塑集团追根究底的精神和精准的执行力,也就变成何飞鹏一生信奉的管理法则。有一次,刚学会打高尔夫球的何飞鹏与台塑王永在总经理餐叙。王永在说:“何先生,欢迎你到我们的长庚球场打球!“何飞鹏只当这是饭桌上闲话一句,并没当真。几个月后,何飞鹏与朋友去长庚球场打球,他在柜台登记簿上签名,柜台接待员把他的名字输入计算机后,立刻站起来说:“何先生,您是我们的贵宾!“台塑集团的精准贯彻,让何飞鹏叹为观止。几个月前饭局上的一句闲话,为何能从组织的最高层,一路落实到最基层,让客户能够感受到异想不到的服务?精准的执行效率,从此成为他念兹在兹的追求。自慢出版后,何飞鹏从鲜为人知的媒体经营者,跃居上班族熟悉的畅销书作家。他生平第一本著作,谈的都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但却得到广泛回响,登上 2007 年台湾经管书销售冠军。让何飞鹏最有成就感的,并非作品大卖,而是发现台湾的职场氛围,并非如他想的那般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做事,也能得到认同。除了平面出版,何飞鹏也不断在网络世界寻找新事业机会。有一次,他跟一位年轻创业家相谈甚欢,决定由集团出资投资。但细谈后却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竟是自己的远房亲戚,为了避开“图利自己人“的嫌疑,决定改用私人资金投资。他谨守母亲的教诲,不因换了身份地位而怠忽。创业 20 年来,何飞鹏始终在“文人“和“商人“的角色间,小心保持平衡。他不喜被唤“CEO“或“董事长“,最爱的头衔是“总编辑“,那代表对他专业的尊重。过去,他的办公室从没多余摆设,连办公和会议桌椅,都是捡其他办公室剩下的;近几年重新装修,但墙上摆的、桌下放的,不是杂志,就是书。何飞鹏相信,东西能用就好,人不需靠物质、头衔来装点门面,你自己有几分实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方寸之间自有定论,虚假不得。何氏领导风:霸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