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4篇_第1页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4篇_第2页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4篇_第3页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4篇_第4页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 4 篇不必说村外水泥路的整洁,不必说百姓大舞台的宽阔,不必说村中央街道两旁海棠花的粉白,也不必说村里池塘睡莲的鲜艳,单说鲁西南乡村的新画卷。鲁西南的乡村,地处暖温带,冬日没有寒带的严寒,夏日没有热带的炎热。冬日里,蓝煤来了,村民心里热乎的成分升值了。我也好像看到,往日浓浓的黑色烟柱消失在乡村的上空,袅袅的炊烟从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飘出,像一朵朵白云,在空中游荡,游荡在树木和白云之间,显得那么悠闲,显得那么轻盈,显得那么柔和。晶莹的蓝煤,像一块又一块鹅卵石,在每一睡袋里睡觉,每一块都有一个不同的蓝色梦,都想成为蓝色的火苗,在每一个炉膛里闪烁出耀眼的光彩。在冬日清晨,霜花贴在枯草叶上,像固体水晶。太阳冉冉升起时,温度就越来越高,霜花终于又摇身一变发生物理变化,又开始闪闪发光,太阳微笑地看着寸高的麦苗。晨练的村民,在这景色中,从一条道路穿行到另外一条道路。河岸边流淌的溪流,让他们振奋,让他们激动不已。太阳的光线,驱散着冬日薄雾,此时,乡村的面貌,变得更加明朗,更加清晰,更加爽朗。村头的石桥,也逐渐呈现出石桥的轮廓,两旁的石栏杆,虽说不是那么有光泽,但粗糙,也有粗糙的韵味。或许,雅有雅的意境,俗有俗的格调。街道两旁洁白的围墙,伴随着古色古香的淡红色的瓦,我们仿佛又回到某一个文化氛围更浓郁的时代。阳光普照的冬日,四位耄耋老人围坐在一起打纸牌,一只黄褐色的猫,蹲坐在他们的跟前,好似在看出其中的奥秘,一点也没有烦躁的表情。不远处,几位年轻妇女带着孩子们,正在村大院的广场上玩耍,各色各样的健身器材一字排开,双杠、单杠、攀登架等器材,高高低低,样式多样。多年前,这里曾是村民的垃圾场,许许多多的生活垃圾堆积得很高,像一个巨大的垃圾肥料山头。就在这几年光景,这里发生巨大变化,建起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健身器材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村民有了娱乐的场所。这里是最佳居住之地,这里有最理想的居住环境。秋日,八月,我到沟壑边采摘枸杞,满载而归。色泽鲜艳,美味无比。在那里,一个又一个小辣椒似的,倒挂在枝条上像红色的宝石,光莹而艳红。这时,我眼前立刻呈现出丰硕的秋天模样。晚秋的时节更是美好。夜雨过后,昏朦的夜色慢慢地稀淡了,太阳懒洋洋地升起,树上处处滴着水珠,仿佛每棵树都在洗脸。沉重秋天的水珠,从高高的树木上滴落到小树上,从小树上滴落到灌木上,从灌木上滴落到草上,又从草上滴落到地上,树林里一片欢快的滴落声,只有大地是寂静的。乡村,在树林的掩映下,高高的平房和低矮的瓦房,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一种高贵之美,一种雅俗之美。两者同时出现,倒也相应成趣。单说某一个景点,也有一番别致的韵味。状元楼,一个乡村的象征,耸立在街道的显眼地段,斑驳的方砖向我们讲述着辉煌的历史。干枯的野草,或许就是从辉煌的历史书页里走向墙壁的每一个缝隙。村中的水塘,曾经是一个臭水坑,夏天,雨水充足时,水面上漂浮着各色各样的垃圾袋,看上去,给人一种恶心的感觉。现如今,模样巨变。水塘之上建有八角亭,水塘里,白色、红色、粉色的睡莲,次第绽放,卧在碧波之上好似美丽的凌波仙子,她们在吹着横笛,歌声很婉转,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爱,饱含着周围花草的蜜汁,饱含着紫丁香的香气。嗅着这香的味道,我猛然回想起村庄的过去:一个曾经被遗弃的村庄,路沿河不远处,有三四处荒废的工厂,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职工的单身宿舍,房门已经脱落,紧靠在门框上,窗户只剩下四边的框子,钢筋、门扇早被人卖到废品站,看上去,就像失神的眼睛,远远地遥望着拯救它的村庄。夜幕降临后,村民出门,在长着杂草的街道上徘徊。那是一种奇特而伤感的景色,就好像与世隔绝、满目荒凉的乡村,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乡村,浮现眼前,在夜色中,也愈显得凄凉。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度被遗弃的乡村,不再是遗弃的孤儿,而是回到温暖怀抱的娇子。我目睹着旁边曲曲折折的回廊,好像就是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新鲜的时代,回廊上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朵花,每一朵草,都在历史的河床上溯源美好动听的歌谣。崭新的乡村风景,让人更加快乐,我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厌倦了周围的风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多年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发现乡村的变化,微观上看是,一棵樱花树,一株波斯菊;宏观上看是,街道两旁的牌坊,显得更新鲜、更有趣味,更古朴典雅。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乡村,这是风景如画的乡村,崭新的农舍,整齐而又整洁。街道两旁的每一幅画面都会说话,每一幅图景都让人惊喜万分。这里有乡村特有的景色,这里有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我悠闲地在树林里漫步。森林是大自然的子民,漫步其中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森林树木茂盛,庄严肃穆,但又香醇可人。这里没有熊熊的火焰,没有伐木工人挥舞的斧头,所有的树枝和树叶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苔藓,我每走一步,都踩在软绵绵的苔藓上,就像踩在雪上一样。苔藓把地表的所有物件都遮盖住了,小块的岩石成了绿色的座椅,大块的成了绿色的床,而整个森林则成为了古代皇家的客厅,其装饰技巧巧夺天工。我在一棵垂落着松果的松树底下坐下来,小憩了一会儿。当我醒来时,发现一群山鸡正在叽叽喳喳地看着我,似乎是在说我的闲话。不一会儿,又飞来三四只喜鹊,他们同样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似乎怪我闯进了他们的领地。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动物对我的到来感兴趣。夕阳即将落下山,树林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这意味着我不得不结束此次漫步。这时,我清楚地发现:在所有树木上,在所有的树枝上,都挂满了苔藓和地衣,从树顶上垂下来的苔藓,优雅地依附在随风舞动的树枝上,就像是什么节日来临,人们给树木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所有的树枝都绿意盎然。我继续往前走。迎接我的,一会儿是曲折、昏暗的林间小道,大树的枝叶掩映其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缝隙;一会儿是满地腐朽的枯枝败叶,必须跳跃才能通过;一会儿又是稠密的荆棘和枸杞交织的树林;一会儿又是景色优美的由野葡萄、野樱桃组成的园林;一会儿又是开满金凤花和雏菊的草地;再一会儿,又是半尺多高的灌木丛。树林中,虽然树木的叶子还没有完全长成,却一直飘散着树皮和树液的清香味。草木全都苏醒了过来,如烟雾般轻盈笼罩着柳树,林间的小路也是那么显眼、那么明亮。树林里,水汽湿度饱和,负氧离子含量高,是村民休闲、娱乐和散步的理想场所。这里是乡村的天然氧吧,这里是氧气释放区。我置身在村外时,猛然回望乡村,忽然发现,身后的乡村,简直就像天上降临下的奇景,气温和暖,空气纯净,风物娇美,一切都是那样柔净、暖亮,是适宜人居住的最佳环境区域,因为它是那么安谧、那么安详、那么幽静。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84 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随着父母从遥远的西南“大三线”调入烟台,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第二年的九月,我考入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少年班,从此与中医结缘,研习岐黄理论,临床治病救人,不知不觉已经 30 多年了。还记得 1985 年的秋天,父亲带着我拿着行李和脸盆,坐着学校的接站大巴车,去学校报到的情景。那时真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初入大学校门,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充满了好奇。初次接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古籍,觉得文字是那么的深奥难懂。还好,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先从“医古文”学起,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同时背诵、学习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基础知识,普通高中的数理化等知识也同时兼顾学习,避免与时代脱轨。生活上,学校考虑到我们年纪小,预科阶段安排我们在教师食堂就餐。但即使这样,我记得刚入学的阶段,我还是有时禁不住想家,想吃母亲做的可口饭菜。预科加本科,一共八年,真是“八年抗战”,还记得当时能吃上烤鸡、喝上桔子汽水,都是一种享受,而现在这些每天都能做到,不得不感叹普通百姓的生活改善的实在是太多了。大学期间也产生过动摇,好在最后坚持下来了,1993 年 7 月顺利地大学本科毕业,同年分配至烟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岁月如梭,从大学毕业时的毛头小伙步入而今的不惑之年,转眼间我从事中医的学习和医疗工作已30 多年了。在这 30 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烟台市中医院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这 30 多年的学习、工作中,自己始终兢兢业业、严谨自律,“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特点,对每一个病人实施个体化辨证论治,收获各有不同。从刚毕业时的浑浑噩噩,到主动自觉的求知求学,我于大学毕业 10 年之际,参加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班的学习,重新拾起来几近遗忘的英语,日夜苦读,半年后首次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人员英语统考”,一次通过,个中艰辛,直至今天仍历历在目。2006 年因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错过了当年秋季的在职研究生论文答辩,不得不参加第二年春季的与统招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的论文答辩,难度可想而知,却不曾想也一次通过,心中喜悦实不可以言语表达。同年参加烟台市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试(人机对话),以中医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晋升副主任中医师,禁不住喜极而泣。忘不了炎炎夏日里,忍受高温和蚊虫的叮咬,独自于小区的石阶上苦读至夜晚降临,忘不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正所谓“有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2008 年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调气开玄颗粒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顺利通过省内专家的科研鉴定,次年即获得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个中喜悦难以言表。2009 年迄今,学术上稳步向前,参编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继续在岐黄求道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懈努力。2012 年,我有幸光荣地加入“九三学社”,心中更是感到无比自豪。九三学社是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能成为其中一员,更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光荣和责任感。入社 6 年来,积极参政议政,参加社里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撰写提案、建议,也增加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感到工作、生活更有意义了。近年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谈话,要大力发展中医和中医药事业,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资金和人员配备等许多方面都增加了投入力度,更使我相信,中医药人的春天到来了。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至今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者以一幅历史画卷的形式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令世人叹为观止;同样,改革开放四十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这代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来说,就像是一幅恢弘而壮丽的画卷,令人荡气回肠。我六十年代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一个普通农村。改革开放前,我们村像全国各地农村一样是大集体,社员们每天要听队长敲钟上工,由记工员每天记工分,年底凭工分分红。麦秋时节,分东西时有时候也按人头。那时候给庄稼上肥料主要是土杂肥,当时只有生产队上有为数不多的牛、马和驴等牲畜,社员家里一般一年只养一头猪,积攒的肥料按多少计为工分。当时化肥、柴油是配给制,每年上级分发些氨水,所以每村都建有大小不一的氨水池。由于缺肥少水,粮食的产量不高,尤其是离村较远的田地更是如此。而且那时候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比如尽管社员们劳动的地方有时候就在家门口,但也让送饭到地头;上级要求深挖地,就让社员们把田地深翻一米多,把生土翻上来种庄稼效果更差;各村大队书记在上级领导面前都吹嘘自己村打的粮食多,结果上缴的公粮当然就多,自己村的老百姓却因此经常糠菜半年粮。社员们当时自己开点路边荒地、养点家禽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当时情景的最好写照。记得当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因为偷了队里的地排车车角而被批斗,到了三十多岁才找了个改嫁的媳妇。地主、富农家庭子女在村里长期受歧视,上学、参军、找对象都受严重影响。由于经济条件普遍差,农村青年订婚一般女方要求的彩礼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结婚时接亲的一般就用自行车。当时学习雷锋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提倡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往往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实际是想穿新的也不具备条件。文化生活也单调匮乏,很长时间才能看上革命影片和样板戏,有时候还可以听听走村串户“说书”的,偶尔能看到连环画就不错了。广大农村没有电,晚上写作业也只有点煤油灯。“文革”结束时,村里家家户户才安装了有线广播,因此当时广播里整天喊的打倒“四人帮”的口号声至今余音绕梁。当时,由于物资供应紧缺,又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因此家家户户买布用布票,买粮要用粮票,当然都是限量供应的。那时候,打铁的、锔锅的、流动货郎还是常见的,现在当然是难觅踪影了,这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路线以及高度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穷则思变,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户社员在包干到户的字据上按下了 18 个红手印,这张“生死契约”就是改变 8 亿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揭开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开放当然是试点性质地开放沿海十四个口岸,建立经济特区。当时印象中,我们村的父老乡亲像过年一样高兴,重新丈量土地,包田到户,人们侍弄土地比侍候孩子还用心,当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几年功夫广大农民手里有了余粮,尤其是棉花丰收让人们手里有了大把的钞票,盖瓦房、买摩托、娶媳妇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的变化更是今非昔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打工,“农民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挣到了钱,也学到了管理和技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免除了曾经视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免除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还实行粮补,实施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政策,使农民的生活日益向小康迈进。四十年来,农村巨变只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由此带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诸领域的改革,都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正是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制度,才使像我一样的莘莘学子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正是改革开放,有了更多的机遇,才使各类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是改革开放,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以及姓资姓社的不休争论中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排斥恐惧到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社会总是在开放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斗争和激烈的碰撞中向前迈进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使我们国家、我们的社会跨入一个新阶段。这些年,我们共同经历过 98 年抗洪、08 年抗震的壮举;见证过非典、禽流感的肆虐;感受过亚洲金融风暴、台海危机的威协;当然我们更见证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海关系的柳暗花明和风起云涌;感受过奥运会的激情和神州系列飞船、航母带来的骄傲;体验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的便捷。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国家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共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分别到建党和建国“两个一百周年”的时候要达到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会更加稳健,我们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描绘得更加美好。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征文作为出生于 80 年代中期的农村孩子,前段时间读了两篇有关老黄牛的文章,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与回忆。牛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动力,由牛而起,我忆起了自己所经历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从我的经历和体会看,农业机械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时期,约在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慢节奏的,正是田园诗人眼中的老人、黄牛、田野的美好时光。但作为经历这个时代的当事人却是繁重的、干不完的体力活儿。记得奶奶带着我第一次割小麦时,新奇的我拿着镰刀弯腰刚割了两下,鲜血便顺着食指汩汩地向外流,奶奶急急地放下镰刀,陪我去包扎伤口。至今食指上的伤疤赫然在目,碰到阴天下雨的天气还隐隐作痒痛状。自那年之后,拖拉机割麦完全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