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_第1页
xx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_第2页
xx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_第3页
xx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_第4页
xx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 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XX 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第二单元 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 左右 (删去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位置” 。 )二、课时安排(共约 3 课时)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P9,P11 练习二第 1、3、4 题。 )(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 “前后” ,在日常生活中, “上下” “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 ;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三)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上下前后。1、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 2 层加上水面共 3 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2、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3、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进一步巩固“上下” “前后”方位概念,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4、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 “谁在谁的前(后)面” ,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 “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5、也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XX 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第二单元 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 左右 (删去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位置” 。 )二、课时安排(共约 3 课时)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P9,P11 练习二第 1、3、4 题。 )(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 “前后” ,在日常生活中, “上下” “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 ;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三)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上下前后。1、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 2 层加上水面共 3 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2、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3、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进一步巩固“上下” “前后”方位概念,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4、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 “谁在谁的前(后)面” ,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 “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5、也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XX 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教案设计第二单元 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 左右 (删去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位置” 。 )二、课时安排(共约 3 课时)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P9,P11 练习二第 1、3、4 题。 )(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 “前后” ,在日常生活中, “上下” “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 ;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三)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上下前后。1、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 2 层加上水面共 3 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2、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3、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进一步巩固“上下” “前后”方位概念,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4、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 “谁在谁的前(后)面” ,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 “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