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利用周末和课余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一、先说数学本质。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 ”“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 5 个水果,送给同桌 2 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 5-2=3。 ”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 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 ”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 ”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 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面对这样的“生成” ,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 5-2=3 来表示吗?” “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 5-2=3 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 ,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 ,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理论+实践=经验。希望我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的经验。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利用周末和课余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一、先说数学本质。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 ”“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 5 个水果,送给同桌 2 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 5-2=3。 ”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 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 ”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 ”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 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面对这样的“生成” ,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 5-2=3 来表示吗?” “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 5-2=3 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 ,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 ,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理论+实践=经验。希望我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的经验。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利用周末和课余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一、先说数学本质。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 ”“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 5 个水果,送给同桌 2 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 5-2=3。 ”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 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 ”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 ”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 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面对这样的“生成” ,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 5-2=3 来表示吗?” “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 5-2=3 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 ,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 ,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